《冶工记》:熔铸诗歌的干将莫邪

作者:路 也   2025年08月13日 14:35  《星星·诗歌理论》    2914    收藏

图片1

(本文原载《星星·诗歌理论》2025年第8期“新诗集快评”栏目)


1

诗集《冶工记》用诗歌来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是一本熔炼锻铸之书,一本淬火磨砺之书,诗人从现实世界的冶炼渐渐走向了形而上世界的冶炼,凭借高超技艺自由跨越往返的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那条界线本不分明,而是朦胧的、隐约的、微茫的,就像这个诗人的名字:薄暮。

读薄暮上一本诗集《我热爱的人间》时,其中对中原大地上农事、器物、草木之精细入微的描摹以及怀古之意,会令人想起谢默斯﹒希尼。而《冶工记》里则频繁地出现类似于熔融、提炼、结晶、轧制、矫直、成型等工序流程用语,尤其是诗中散落的机械工程、矿石、焦炭、井道、矿渣、钢板、运煤车、废河道等意象,则或许能令人想起W﹒H﹒奥登对于矿藏工程学的兴趣以及在诗中对于现代科学和工业化语言的运用。

薄暮这两本诗集貌似内容迥异,其实却有着坚定的内在关联。两本诗集只有《父亲的铁器》这一首诗是重复的,它在前一本诗集《我热爱的人间》里出现时,郑重地排放在整本诗集的第三首位置,而在这后一本诗集《冶工记》里出现时,则排放在目录之前,隆重地当成了整本书的序诗或序言。这首蕴含着“不打不成器”之意的诗,既写父亲打制具体铁器,更是写父亲像打制有用器具那样打制我塑造我,是一种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结果如何?父亲“终于把我打造成一类铁器 / 像斧头、柴刀一样锋利 / 常常割破自己 / 像凿子、钉子一样孤独 / 一辈子和天空过不去”,这里的“锋利”“割破自己”“孤独”等字眼包含的信息量较大,似乎在暗示这种并不现代的东方式家教最终塑造了诗人勇毅、善良、隐忍、倔强、利他主义甚至还包含了某种自我困境的人格。两本诗集对这首诗的共享及编排方式,使得它成为一个既明又暗的线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长大成人之后,作为已经打制成形的“父亲的铁器”,子承父业,也去“打铁”了,只不过他不像父亲那样在村庄的传统手工业作坊里打铁,而是在后工业时代或再工业时代兼数字化时代的现代化钢铁厂里打铁,他不仅要打物质的铁,还要打精神的铁,打灵魂的铁,把铁打成钢,炼钢并且铸剑,铸出诗歌的干将莫邪。


2

《冶工记》将艺术想象深深植入金属的物质性之中,又借钢铁厂这个视角来重构世界秩序。

诗人在这样的工业氛围之中无疑是兴奋的。

这些作品借助诗歌的高炉烈焰,从冷漠坚硬的矿物质里面解析出热情,写出了钢铁厂的节奏和“神经”,写出了钢铁的血肉和魂魄。当诗人《面对铁》里,发现铁这种物质“有血有肉,有筋骨 / 有自己的名字,有奇异表情 / 可以纸上行走,听觉里奔跑”;而《冶铁者》的使命就是“面对矿石焦炭……把铁从亿万年的黑洞中叫醒 / 用最烈的火、最重的力、最细的心”;《连铸》里涉及钢水凝固成型环节时的多种颜色且均与食物相关:橘红的花蜜、烤面包、玫瑰糕、豌豆黄、山楂条、紫薯干、黑巧克力棒,这是视觉、味觉、嗅觉、心灵感觉混杂在一起的联合式的通感,是一幅使用了印象派点染手法的绚烂的油画;在《成分》里诗人发觉“在钢铁厂,总觉得比任何地方 / 拥有更多柔软 / 比如丰满的理想”“铁像血一样,从软熔带进入滴落带”“深夜变得又软又重,黎明又轻又稳”……就这样,种种冶炼钢铁的工序,最终又通过这道叫作诗歌的特殊技艺的工序,使得矿石和金属全都具有了生命的体温、生命的质感、生命的丰盈,与此同时,在硬与软、冷与热、内与外、重与轻的冲突碰撞之中产生出了辩证和张力,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悖论化的认知,倘若无法以物理来论证,那就算成是深刻的玄学吧,这就仿佛华莱士﹒史蒂文森一直把金黄色太阳想象成被寒冷包围着并且具有荒凉本质一样。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诗人们就意识到自己必须“适应机器”,不得不在“机器时代”进行创作,“美”必须被重新定义。而21世纪上半叶的当下,则属于“后工业时代”和“再工业时代”,这还是一个机器与数字交织并存的时代,既保持了坚硬和高速,同时又增添了云计算和魔幻。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之下,诗人以钢铁厂作为视点来重新进入宇宙万物,倒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重构。钢铁厂这个崭新视点的选择,既是诗人实际工作环境的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他主动选择的富有创造性的诗歌策略。艾略特在评论亨利﹒詹姆斯时,曾强调过视角选择对于作家的重要意义。对于诗人薄暮来说,钢铁厂作为一种视角,可以用来重新规定或建构起万事万物的秩序。

比如,将钢铁与厂区内部及附近的动植物并置,不仅是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比照,更是在相互映衬之中,强调差异以及突出各自特征,显示出世界的多元,并让钢铁厂与时令节气大自然发生关联,给原本刚直僵硬的工业场域增添一些生命感,显示出弹性和雀跃。于是,在这些关于冶炼的诗歌里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动植物群落,涉及动物有椋鸟、金龟子、象鼻虫、步行虫、叩头虫、刺猬、鲸鱼、鸡、马、鸽子、松鼠、蜜蜂、喜鹊、蚂蚁、蟾蜍等等,而涉及植物就太多了:梨花、丝瓜、紫菀、楝树、榉树、冬青、波斯菊、梅、桃、李、杏、玉兰、海棠、连翘、荠菜、繁缕、蒲公英、枫杨、女贞、辛夷、鸢尾……所涉植物数量之巨,简直都可以拎出来编写一本《钢铁厂植物辞典》了。

还比如,诗歌中偶尔会有对于故里村舍的闪回或者回望,以钢铁厂为视点,将农业的故乡进行重新定位并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解。《当我们谈到铁水》“像说起老家的一条山泉”;参加钢铁会议时,“突然想起老屋门后 / 那块磨刀石”,于是写诗《磨刀石》;《不相宜》写了一座勉为其难仍在使用着的极其老旧的炼钢高炉,使诗人想到了死去的母亲……这些对于故乡的不经意的触发和偶然的涉及,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进行对比,又是对于当下所处场域的特别指认和强调。《我热爱的人间》里面中原大地上农耕时代的温情的旧事物带给诗人的经验,又通过这种方式被分解成了碎片,融化进了《冶工记》的新语境中。

再比如,诗人还从从数字时代钢铁厂这个视角去遥想并理解人类的其他时代,进行古今比对。钢铁厂动力部大楼、洹河、三千年前的遗址,靠着诗人的想象而交织在一起,共同进入了《遗址》这首诗中,而诗人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正身处的这个现代化的当下其实也终将会成为远古,“我”这个人也将成为遗址般的存在,甚而至于成为地下的矿石。在《火焰》里,诗人让雨夹雪的城市、深夜的炼钢高炉、恒动的指针等现代化场景与以类似“断竹、续竹、飞土”的远古狩猎及刀耕火种的场景相联接,试图从最远时间距离的比对之中发掘出人类对于光明的永恒不变的渴望。在那首写钢铁厂《春分》的诗里,提及与古代文人相关的两个著名地点,一个是与王维有关的辋川,一个是与苏轼相关的东坡,使得钢铁厂的春分节气更加诗意盎然。在《夕照》之中,整个厂区颜色由灰黑白转变成金色,使诗人联想到大秦和大唐的宫殿,不由地感叹“这是阿房宫还是大明宫”?另外,诗人好像在不止一首诗里提及中国古老传说里的干将莫邪,他在《炼钢》里表示对这个铸剑的故事深信不疑,这个故事对于在钢铁厂工作的诗人具有着某种强烈的符号学的意义,俨然已经成为一个LOGO。类似上述诸种试图返回到原生态的人类遗址、古代典籍、远古民歌、古代地名、古代帝王宫殿、古代传说的做法,目的究其实仍然是为了在古今比照之中更加彻彻底底地表现出一个最完全的最真实的当下,更加全方位地理解眼前的这座现代化钢铁厂。


IMG_5342


3

《冶工记》把钢铁熔铸、人生历练、艺术(诗艺)打造这三者相互交融,使它们成为同构映射关系。

诗人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之中,将钢铁的物理属性转化为了生命存在和艺术存在的隐喻。

《铁精粉》里直接宣称铁矿石“化验单上各种符号是人类的命名”。在《光影》里,由冶炼时脱硫脱硝之后的烟气在空中飘散而联想到作为人类的自己也终将退场,终有一死。在《如果遗忘也是一种合金》中,诗人表示“铁原子怎样进入岩体 / 如同我怎样进入钢铁”“我与铁原子交换细胞和生长因子”“我以铁的语言 / 与市场辩论价格与价值”,这里与其说写的是冶炼,写的是合金,倒不如说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工作状态和人生观。《热连轧》表面上写的是生产钢材的技术,可是里面出现了“入世”“本质、本心、本性”“先展开自己”“像一生那样重复 / 从来没有人跑出自己”这样的字眼和句子,分明是在表达一个人一生的坚守和历练也应该宛如这钢材塑形的经过一样,历以沧桑而依然纯真。《熔炼》本来是写铸造生产工艺,里面在讨论金属经过脱胎换骨之后变得纯粹时,提及“像人之初,像性本善”,这分明又是在写人生境界了。在《废钢》里,对于经历像西西弗斯推动巨石那样的命运折磨之后而依然在某种法则下不得不沦为“以废为名”的那部分事物,诗人表示了特别关注,这首诗似乎在以写钢铁的名义来写人类,似乎写出了所谓失败者、淘汰者、边缘人的悲壮,隐含着作者的怜惜之情,同时对于将丛林法则运用于人类社会的情形有所反驳。

《欢乐颂》是写高线车间三十台轧机以及八百米钢与钢的撞击,其实同时又是在写一部由许多种乐器组成的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在一个又一个曲目中,最后选定了《欢乐颂》,整首诗似乎在进行音乐赏析,能量巨大,灿烂辉煌。《中年》里有这样的句子:“慢慢喜欢钢铁厂的日子 /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安眠……虚空与寂美 / 都不能与钢铁的锈色相提并论”,这里似乎正在凭借钢铁厂这个特定场域来展示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分行》既是写轧钢车间的生产工序,同时也是在写着阅读诗歌的过程,此诗发现了这两种性质不同工作之中所包含的本质上的相似性,于是将二者并置,将其中细节杂糅在一起来写。在这个“轧钢”过程中,先是一条条产线、各种轧机、各种坯、各种机床的环节,再到一道道对于产品进行检阅、查读、复读的环节,最后是运出钢材的火车在田野上奔跑的方式……其中展现出来的每一个专业技术步骤,同时又无不对应着“读诗”的过程:“分行”“律诗”“自由诗”“读”“读不懂”“一遍遍读”“节奏”“韵脚”“教科书”“诵读”“不被定义”,这究竟是在写轧钢车间呢还是在写对于一首诗的文本细读?这首诗似乎将新批评派的细读法尤其是其中的“架构—肌质说”运用到了钢铁厂具体生产流程中去了。


4

《冶工记》里关于钢铁的哲学含义和宗教意味也值得关注。

钢铁冶炼涉及在高温之下将原始矿石经过一个又一个复杂步骤转化为金属的全过程,是一场物质形态转化的炼金术。这其中蕴含着哲学,有破坏构造和重新塑形的对立统一,有从混沌向着精纯的升华,有从感性向理性的跨越,有酒神精神,有强力意志……《冶铁者》里明确提出“心中有铁,用各自的法术提炼…… / 寻找形而上的方式 / 发出不同的声音”,可见在诗人看来,冶炼过程就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富有哲学含义的过程。

在整个冶炼过程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火。而火在各种宗教里都是意味深长的,可以代表浴火重生或者凤凰涅槃,可以表达通过焚烧来消除罪孽从而获得洁净,也可以表达忍耐和煎熬……《火焰》一开篇诗人就把火放在了信仰的位置并发问:“古人也和我一样相信火焰吗?”《绿色》这首诗写的是在黑色矿石和焦炭之中寻觅罕见的绿色钢铁的细节,诗中强调了“信”的重要性:“它肯定是存在的 / 相信才能看见”,这里有比较强烈的对于“信”的强调;再到后面又写到:“钢铁习惯了烈火,习惯了灰烬 / 习惯了重生与永生”“从钢铁中生出新叶”,这分明是在写一场盛大的复活与新生;而到了诗的最后则出现“一朵牵牛花慢慢将星空拉近”之句,用“星空”来结尾全诗,此处似可引人联想起叶芝《当你老了》的那个充满宗教感的结尾,尘世之爱终于得以升华,爱神在山顶上踱着步子,这爱最终又从山巅升上了天空,于是在末句星空出现了,“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在这两首诗中,星空的永恒性指向,都是不言而喻的。《温度》一诗里既提到了“信心”,也提到“忍耐”,“屏住呼吸,就能听到从铁到钢的 / 信心、忍耐和向往”。《无形之手》大约涉及钢铁行业的困境,诗中写到火热、坚强和疼痛,提及“与自己角力”的柔韧和耐磨,提及“只有忍耐是一盏不息的灯 / 慢慢点亮黎明”……以上这些出现“忍耐”的地方,似乎有着里尔克的“其实毫无胜利可言,挺住便意味着一切”之意,似乎也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全书结尾的“苦熬”之意,而忍耐或者苦熬,正是人生希望所在,正是人类的古老真理之一。


5

《冶工记》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于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丝隐忧。

面对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二者的冲突,诗人并没有像写作类似题材的诗歌那样表现出激烈的批判态度。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诗人的态度属于温和派。然而,从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尤其是当自然生态在工业发展面前不得不表现出脆弱,当伦理道德在资本市场面前不得不怀揣了犹疑,这时候,诗人不禁微微蹙眉。

《磨刀石》是这类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这首不足二十行的短诗,其容量却是巨大的。记忆中的故乡的磨刀石不过是一小块褐红色沙岩,它的使命是磨砺那些生了锈的钢铁质地的柴刀或斧头并使之恢复明亮锐利。在诗人心目中,这块磨刀石的最大特点是“与一切顿挫为敌”“刀口在拇指上果断发出 / 风雨之声”,既令人信赖又令人望而生畏。这块磨刀石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背景是特别值得注意的,背景是正在参加一个钢铁行业的会议,作者突然想起了这块磨刀石甚至在想象之中还把这块磨刀石带到了会议现场,一个高大上的现代化会议场景与一块农村老屋门后面的磨刀石之间形成了反差,联想起诗中提及的“与丛林商讨盈余的意义”“钢价震荡不止”“一棵还没发芽的麻栎树 / 倒下的速度”,我们大致能够猜出这个钢铁行业的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了。“磨刀石”作为一个意象,存在于“钢铁会议”这个特定语境之中,这个语境又赋予“磨刀石”这个具体的语象以意义,磨刀石与钢铁行业会议分别代表了非常不相同以至完全不相同的两个经验领域,这种相异性就制造出来一种强大的矛盾与张力,在这首诗中造成了一种语境压力——这恰恰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于是,理解了这种语境压力就理解了这首诗,磨刀石以虚拟姿态出现在钢铁会议上,出现在这首诗中,它的隐喻或象征之义想必已呼之欲出,它在这首诗中代表了谈判和博弈。磨刀石是用来磨刀的,仿佛磨刀石要跟生锈的金属进行谈判和博弈,而在这场钢铁行业会议上,进行的是市场价格和经济利益的谈判,是资本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

诗人用心良苦,在整本诗集中一边要为后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文明进程背书,一边又小心翼翼地护卫着人类内心那些柔软的部分。


6

《冶工记》这本诗集出现的意义,在于把一个常规题材进行了高密度写作以及集束式呈现,并且有着从各个向度将它写到极致的努力。

作为主题写作,它并没有局限和拘泥于所书写的那个主题,而是把这个主题当成一个演练场和一个实验基地,以此为核心,向四面八方发射着电波,与个人生命经验尽可能深刻地进行链接,与天地万物尽可能宽广而自由地进行链接,与形而上的意义尽可能至高地进行链接,就这样全方位地探索现代诗歌写作可以抵达的至远之境或者说无限可能性。

这本诗集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诗歌主题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通过《冶工记》这本诗集,诗人薄暮熔铸出了诗歌的干将莫邪,同时诗人自己也成了当代诗人中的干将莫邪。


f9e0539fc222b2bd625c4a4dde61e268



2025年2月8日—2月11日,写于济南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宋耀珍长篇散文诗《红》研讨活动举行
  2. 陈年喜:稿费可以解决当下生活,但未知的老年让人焦虑
  3. 存在之思与超现实之越——王山《在白马寺遇见一只鸽子》简评
  4. 来生重逢只为诗
  5. 夏红梅:在漫长的时光梦道中,依依行进的都是一些深情的人——读何郁诗集《以骨头为师》
  6. 乌兰察布青年诗人展 | 晓角:三天过完十六岁
  7.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乡村网吧角落里写诗的人:火棠印象及我们的交游
  10. 游戏还未结束,你将要传送至何方
  11. 完整榜单>>
  1.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2.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3. 迎向太平洋的风——上海城市诗人社《城市诗人2023》分享会举办
  4. 长枪 | 巴彦乌力吉
  5. 瑞箫自选诗集《梦游者》出版
  6. 以文学之笔绘就恢宏壮丽的抗战画卷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
  9. 新大众文艺时代的中国新诗教育——诗教老师九人谈
  10. “大山里的小诗人”诗歌征集计划第二季在京发布
  11. 完整榜单>>
  1.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诗刊》社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引领文学刊物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4. 每日好诗第48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中国诗歌网推出AI电子诗集功能
  6. 创作谈:现实与梦想的连接点
  7. 每日好诗第48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82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8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