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电影市场里一首不合时宜的“诗”

作者:曾于里   2021年06月12日 17:53  澎湃新闻    167    收藏

虽然很喜欢宋佳和朱亚文,但两位演员领衔主演的电影《诗人》上映的消息,我是后知后觉才知道的。稀少且冷门时段的排片,影院里只有我一个观众,都显示出文艺片在宣发上的“弱势”。哪怕《诗人》曾经入围2018年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哪怕它的主演是宋佳和朱亚文。


微信图片_20210612174937

《诗人》海报


《诗人》的内核气质与贾樟柯的《站台》、顾长卫的《孔雀》《立春》等有些相近,它是有野心的作品。但导演刘浩在驾驭上仍有稚嫩的地方,所以《诗人》在影评人那里口碑毁誉参半。

故事开始于1980年代。李五(朱亚文 饰)是一个青年矿工,他热爱写诗。妻子陈蕙(宋佳 饰)是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呵护孩子一样照顾着丈夫。在那个国营单位承包生老病死的年代,李五和陈蕙过着幸福而平稳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10612174942

李五(朱亚文 饰)

微信图片_20210612174946

陈蕙(宋佳 饰)


李五的诗歌发表在《诗刊》上,一下子在矿里声名鹊起。大诗人张目要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被宣传科借调过去帮忙,大诗人被周围的人崇拜拥戴,这让李五心生艳羡。他也渴望通过诗歌改变命运,一门心思扑在写诗上,不下矿了,对宣传科的工作也不上心。

年轻的观众可能很难想象1980年代“诗歌热”的盛况。那是一个文学轰动时代,一篇作品可能就能掀起全国级的讨论,一首诗歌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封闭的矿区里,李五发表诗歌当然是一件大事,如果他考取了文凭,如果他后续还有作品发表,他等于拿到了实现阶层跨越和身份跨越的敲门砖。

奈何,李五的才情大抵也就普通文艺青年的水平。这让人想起《立春》里的王彩玲。她自认为有一副好嗓子,应该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因此她常跑到城里歌剧院唱歌,希望歌剧院能收了她。可每次她放声高歌,歌剧院里没有一名人员为她停下脚步——在专业人士眼里,她还很业余。这架不住王彩玲自视清高,也架不住她瞧不起小城市里向她展开追求的工人。

李五何尝不是一个男版王彩玲?他既清高,又抑郁不得志;既自负,又自卑;既目空一切、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功利又世故,扭捏又懦弱。他还未成名,就活在成名的幻觉里,他看不上身边那群庸碌的人,甚至对妻子陈蕙他也滋生出自卑后的不满,他怀疑陈蕙可能与其他人有染。俩人的关系最终走向破灭。


微信图片_20210612174951

貌合神离


与其说李五是真的热爱诗歌,毋宁说他热爱的是“诗人”这个身份背后所附加的种种名与利,他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诗歌。所以在1990年代,当他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文艺联合会的领导时,他活成了他曾经讨厌的人的样子:打着官腔,过着重复且单调的生活,畏缩地待人处事。

陈蕙反而更像一个“诗人”,她纯粹美好得不像是任何时代的人,而是一个传统的完美女性的化身。她对李五赤诚浓烈的爱,就像是一首一气呵成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她无怨无悔付出,全盘接受李五的一切,也不要求有任何回报。她对李五说:“这辈子,只要是你的东西,哪怕是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味,我都要留着。”她做到了。


微信图片_20210612174954

陈蕙一直呵护着李五


整部电影里都没有诗歌,但陈蕙对李五的爱,她对李五的承诺,是电影充沛诗意的来源。

《诗人》以一对平凡夫妻的爱恨别离,来折射1980年代到1990年代,诗歌的轰动与冷落如何让一个普通的文艺青年遭受精神上的幻灭。当李五如愿以偿成为一个“大诗人”后,这是一个不属于诗人的时代了。人们追求的东西,从理想、启蒙、诗歌、文学,转向了金钱、收益、致富、娱乐。还在写诗的李五,成了时代里局促尴尬的零余人。

李五曾经无比地接近诗意,但他失去了陈蕙,他的诗意自此枯竭。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我已经废了”,余下的每一天都只是苟活。李五对着阳光泪流满面,此时他也许会想起把他曾对陈蕙说的,他喜欢陈蕙的味道——那是一种阳光的味道。


微信图片_20210612174957

对着阳光泪流满面的李五,他永远失去了诗意。


除了一个普通文艺青年的幻灭外,《诗人》想要表达的更多。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国社会经历巨大的转折,曾经所熟悉的一切可能瞬间就改变,这也在普通人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比如电影里国营单位的职工,下岗潮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微信图片_20210612175001

电影背景发生在一个矿区。


《诗人》以诸多配角各自的走向,让我们看到时代车轮碾过后的众生相。在时代的这局棋盘上,太多普通人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感伤是时代的情绪,幻灭是共同的命运,灰暗成为生命的底色。

应该承认,《诗人》的确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980年代李五与陈蕙感情的部分娓娓道来,但他们感情破裂直至1990年代的部分,一切像是被按了加速键。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只能极尽压缩,也就造成叙事上的某种割裂感,并带有一定的概念化和符号化,做得不够落地。

作为一部投资并不大的文艺片,为了准确反映时代氛围,片方特意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的废墟上,搭建了1万平米的国营厂房和居住区,这部分美术相当用心。但是进入1990年代之后,无论是美术还是化妆造型,都带有一定的跳脱感。

《诗人》遭到很多诟病,但我不想掩饰对它很个人化的好感。如果观众能够进入电影的情境里,或许也能被导演的表达击中。技法上相对稚嫩生涩,但那种挥之不去愁云惨淡的感伤,是《站台》《孔雀》曾经带给我们的。《诗人》本身就是如今电影市场里一首不合时宜的“诗”。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3.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4.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5. 诗桥连心,相知相亲
  6. 山中酬唱,诗短情长——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7. “我们处在同一片星空下” | 中外诗人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8. 诗人是有国界的,但诗歌是无国界的
  9. 《抗战诗选》:诗歌,抵抗遗忘的武器
  10. 永远保持对诗歌的热爱——2025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