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照在我的脸上,星星跑到我的眼里。”哈尼族女孩白歆雅笔下的诗句,生动道出了元江诗歌小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播撒乐观向上、坚毅向前思想种子的实践成效。曾经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沉默的她,在诗歌中找到了情感寄托,她的《月亮》一诗被“艺术云南”收录,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留守儿童的积极向上精神世界。
云南玉溪元江诗人丁丽华被一句“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深深触动,于2024年10月邀约了11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由此开启了诗歌赋能的探索之路。这支最初仅有11人的公益团队,在短短八个多月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到90人,成员涵盖本地诗人、教师、文学爱好者及爱心人士,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格局。
在深入推进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过程中,诗歌小苑把诗歌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时代新人。通过诗歌创作、公益讲座等形式,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注入了文明实践基层文艺活力。志愿者队伍中,既招募了深耕本地教育的教师骨干,也有来自新疆的旅居志愿者李兰这样的“新元江人”。“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孩子们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李兰与其他志愿者一道,精心准备每一次进校园活动,让诗歌之光照亮乡镇校园。截至2025年7月,志愿服务队已深入全县多个乡镇,为50个班级开展27场公益讲座,覆盖了三至八年级的两千多名学生,用诗意滋养乡村儿童的心灵世界。
在元江第三小学、桥头小学的课堂上,诗歌小苑的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追月亮、看星空,引导他们将生活观察与情感体验转化为质朴诗句。
“乡镇小学的教育资源有限,文学艺术熏陶机会不多。经过诗歌培训之后,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滋润了学生心田,孩子们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等方面有很大提升。”元江第三小学党总支书记杨雪莹的观察道出了诗歌教育的显著成效。红侨小学教师李梦香发现,课堂上容易开小差的男孩白辰逸,在《狗尾草》中写下“大黄生前对我摇尾巴,它走后,变成一山坡狗尾草,还是对着我摇尾巴。”的深情诗句,许多在传统课堂表现普通的孩子在诗歌里找到了表达的勇气。
留守儿童杨宇川的《糖》更是令人动容:“糖一入口像初阳,把心里的苦恼蒸融了,糖像一阵阵微风,吹走了所有不开心”。这些充满灵性的诗句,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成为缝合乡村儿童情感缺口的温暖针线,印证了诗歌在心灵滋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正如丁丽华所说:“这些美好的感受,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开花结果,成为他们内心世界的宝贵财富。”诗歌教育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不少学校学生美育德育教育的首选。
元江县委文明办伏占红说:“每一位孩子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寻,我们将进一步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全力支持配合好诗歌小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将诗歌教育纳入整体美育和德育体系之中,为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诗心表达搭建好平台,为高质量立德树人探索新路径。”志愿服务队计划将诗歌培训讲座与诗歌研学相结合,通过文化活动引流,让诗歌小苑成为连接童心与乡村振兴的纽带。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征程中,元江县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将诗歌艺术与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让文明之花绽放在这片热土的每个角落。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