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学术对话会侧记

作者:教鹤然   2025年09月18日 14:10  文艺报    0    收藏

640

诗歌学术对话会现场


9月17日下午,“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学术对话会在陕西商洛柞水举行。此次学术对话会以“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为主题,共分为三场对谈,16位中外诗人与会展开交流分享。

01

诗歌犹如一面旗帜,

飘扬在文化与民族情感的苍穹


不同文化根脉所孕育的诗歌,虽源远流长、各具风貌,却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深刻的精神共鸣。第一场对谈以“当安第斯之夜的后裔遇上庄子和咏春拳”为主题,聚焦本土文化基因与全球视野如何交融共生、共同塑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中外诗人从道家智慧、地域传统、生命体验等维度出发,探讨诗歌如何在接纳未知、联结孤独、传承使命的过程中,让民族的独特表达转化为属于世界的语言。


640 (1)


巴勃罗·卡查季安(阿根廷)的发言题目《要踩扁这只小老鼠吗?》来自他很喜欢的荷兰钢琴家米沙·门格尔伯格。米沙与鼓手汉·本宁克合作爵士乐时,常以轻柔的弹奏“对抗”疯狂的鼓点,低音钢琴的力量与震耳欲聋的鼓声产生了“张力”。这让他从中理解了一种面对事物的行为方式,即以开放和接纳的姿态顺应事物发展,这与他从道家的伦理主张、咏春的拳法中得到的启发如出一辙。在诗歌创作中,他特别注重“无知”给予自己的文学启迪与思想滋养:“只有那些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才能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

“探索诗歌在社会中的角色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一个读者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寻找并热切赞扬那种令人愉悦且能带来确定性的艺术的世界里。写作诗歌是在孤独者之间建立一种亲密感。”阿古斯廷·瓜姆博(厄瓜多尔)的发言以《诗歌:孤独者的相遇之地》为题,他认为,如同安第斯文化的智慧,诗歌是倾听世界的方式,与世界的声音、节奏和沉默保持共鸣。“它将我们带回最初的孤独,并与其他孤独连接起来,让我们得以在其中反思与认清自我。今天的诗歌,应该成为一种‘原始能量’,成为沉浸于日常生活的泥泞之中的积极抵抗,在逆境中搭建一座尊严的堡垒。”

哈维尔·阿尔瓦拉多(巴拿马)自十五六岁起就深入研习巴拿马文学传统,拜访过许多诗人,他在活动现场深情而庄重地念诵了这些诗人的名字,他们的创作主题根植于爱、生命及爱国情怀。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巴拿马文学传统,希望通过文字成为见证者与传承者,承担社会责任,追寻真与美。谈及当下诗歌创作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时,他说:“AI的出现或许能助益其他领域,但诗歌创作必须源于灵魂、始于才华、生于诗歌本身。诗歌犹如一面旗帜,飘扬在文化与民族情感的苍穹。”


640 (2)


尼尔顿·桑蒂亚哥(秘鲁)将诗歌比作“一棵带着根系旅行的树”,它是个体与集体、私密经验与普遍真理相遇的场域,能教会我们以更清醒、更人性的方式栖居大地。他谈到,“地域性”是诗人最初的语言,“当我们阅读其他语言或地域的诗人作品时,总会发现诗歌永远在对‘我们’言说——无论时空相隔千年万里。这究竟为何?因为诗歌能将我们拽回真实的生活现场。尽管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共享着‘我们是谁?去向何方?’的终极追问,地域性成为世界性,一个民族的絮语也能成为世界的回声。”

泰伊斯·埃斯派拉特·乌雷尼亚(多米尼加)是一位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作家,她在发言中说:“如果摩擦被视为一种相遇、一种建立联系,那么这就是诗歌可能被发现的地方。在这种意义上,摩擦并非沟通的对立面,而是沟通的条件。”在她看来,作为“摩擦”的诗歌,并不是关于现实的再现,而是触摸现实的方式。诗意的“摩擦”能使我们放慢脚步,感受万事万物如何相通相连,进而寻找一种在世界中生存的可能。

02

诗歌是生活本身,

是万物在地球上共生的广阔叙事


数字时代的技术浪潮与文化交融,为诗歌赋予了新鲜的存在形态与丰富的探索空间。第二场对谈以“数字巴别塔与全球在地化”为主题,探讨技术冲击下诗歌的坚守与革新。诗人们围绕人工智能对创作的影响、网络传播的新可能、诗歌与生活的本质关联等话题展开分享,展现出诗歌在锚定自然记忆、连接时空万物、回应时代变革中永恒的生命力。


640 (3)


哈维尔·贝洛(智利)谈到,我们的诗歌曾热烈歌颂语言与身体之美,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世界正日益被算法“扁平化”。然而,安第斯山脉仍然在蔓延、生长,只因诗人们已将其写入诗中,将自然的存在升华为艺术的永恒。“安第斯的目光无处不在,如同母亲的注视,贯穿诗歌的想象。”

“诗歌没有国际化或地方性的风格,而是一种永恒的实验。诗歌不断更新,并通过时间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所有人和所有事。诗歌是生活本身,是万物在地球上共生的广阔叙事。”作为本届青春诗会中最资深的拉美诗人,诺拉·门德斯(萨尔瓦多)谈到, 21世纪以来,诗歌在网络空间得到广泛传播,数百万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创作诗歌,就像在一棵树上,所有的诗人都齐声歌唱,竭尽全力地想要被倾听、被认可、被理解、被阅读。“诗歌的声音和视觉范围以一种近乎神奇的方式得到了拓展。”在她看来,面对技术的快速发展,诗歌在情感体验、社会关怀等方面仍有持续扩展的可能。

因迪拉·卡尔皮奥·奥利沃(委内瑞拉)的发言题目《论“好事者”的特质》源自美国散文家苏珊·桑塔格的《回头浪子》,作家用“好事者”的特质来概括自己走上诗歌之路的过程,称自己“先是诗人,而后才是作家”,她深以为然。谈及诗歌在今天的功用,她认为,“诗歌能放手、能告别,能在生命的循环中接纳那些必须在世事变迁中转化的人、事、物。它在最艰难的时刻有用,在最极致的时刻也有用。诗歌用于生活,用于证明生命的价值,用于确证人类的存在。诗歌就是我们的歌咏”。

赫尔曼·帕尔多(哥伦比亚)经常在行旅中创作诗歌,他认为,旅行是回到并不熟悉的地方。凭借文字、凭借诗性的语言、凭借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人可以短暂地抛却故土,在旅行中认识新的世界,创造新的诗歌。“诗歌的创作与身体的行走同时发生。我由衷赞美即将开始的旅程,也赞美那些尚未成行的旅程。我也因此赞美诗歌,它照亮走过的路,照亮身体和语言所迈出的每一步。”

吉赛尔·露西亚·纳瓦罗(古巴)是本届青春诗会中最年轻的拉美诗人。她谈到,Z世代的年轻人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代浪潮之中,而全球化进程对文学的创作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她总会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诗,并深刻思考身份认同、家国意识、文化交融等问题。她相信,诗歌并非走在消亡的道路上,而是在不断自我重塑,经历与社会同步的蜕变,可以视为一个时代的温度计。


03

每一首诗自成一个世界,

同时也是彼此互通的门


在以“从白银之城波托西到珠峰上的星空”为主题的第三场对谈上,诗人们通过追溯地域文学脉络、探讨地缘文化影响、分享跨文化阅读体验,关注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关系,在交流中确证了诗歌作为“个体世界之门”的特质——既扎根具体的文化土壤,又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追问中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


640 (4)


杰西卡·弗罗伊登塔尔(玻利维亚)谈到,几个世纪以来,玻利维亚文学一直被视作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中的边缘,但玻利维亚不是孤立的岛屿,他反复重申“诗歌意味着倾听他者”。在他看来,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每一首诗自成一个世界,同时也是彼此互通的门”。当下,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改变了写作、阅读和传播诗歌的方式,玻利维亚诗人在社交网络上发表作品,将诗句碎片化成图像、表情包或视频诗流通,通过这种方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诗人对话交流。“每个时代都是相遇、叠加与张力并存的多重宇宙,诗歌的声音同时栖居于多个疆域与多种语言之中。”

奥拉西奥·卡瓦洛(乌拉圭)讲述了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的历史沿革与诗歌传统,并诵读了伊迪亚·比拉里尼奥、华盛顿·贝纳维德斯等诗人的代表作。他表示,近年来,诗歌创作、朗诵、分享与表演成为乌拉圭当地酒吧、咖啡馆等公共娱乐场所常见的文艺活动。虽然乌拉圭与阿根廷和巴西相接壤,但与世界其他各国诗歌的译介和往来仍然欠缺。“国际青春诗会这样的活动让交流成为可能,让每位参与者像古代的信使一样,翻越高山、跨过河流、穿越沙漠和绿色的大潘帕斯草原,把诗歌带回家。”

“我是一个巴西诗人,当我在番石榴树下听蜂鸟歌唱的时候,能否像英国诗人在橡树下听云雀歌唱,像中国诗人在枣树下听喜鹊歌唱那般,深有感触、情感共通?”里卡多·多梅内克(巴西)认为,讨论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关系,不能忽视文学的地缘性。无论诗人走到世界的何处,家乡永远伴随他的一生。“文学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既因地缘和文化差异产生独特印记,又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中架起桥梁,让跨越地域的心灵共鸣成为可能。”

卡洛斯·奥多涅斯(洪都拉斯)认为,地方性不仅仅表现在各个地方集市的色彩、植物的种类、村庄的风俗,也表现在语言上;全球性也不仅仅意味着普遍性,还意味着特殊性的极致。他谈到,地球上所有的河流都在诗人的诗句中找到了自己的河道,因为诗人不是在描述一条河流,而是在描述所有河流中涌动的水。“那些深入挖掘自己村庄的诗人,他们穿透了世界的土壤。这是全世界诗人共同感受到的惊叹。”

罗伯托·阿库尼亚(墨西哥)特别喜欢读李白的诗。他认为,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特别需要缓慢地内化于心。通过循序渐进的咀嚼与消化,才能理解诗歌如何帮助人类生活、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共处。个体的创作之所以能被广泛共情,离不开共通的隐喻、恰到好处的话语和节奏,更离不开诗人独特的个人体验与读者之间产生的共鸣。“情感是普遍的,因为我们皆能感受,但并不必然在内心留下痕迹。我们需要看到那种情感的唯一和独特,来感受它在我们心中的燃烧。因此,诗歌必然需要个体性,才能回归其普遍性。”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中国诗人王少勇,他曾在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时进行跟踪报道,在2023年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回忆起这段经历为诗歌创作带来的滋养,他说:“当我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仰望星空,回想起的是古希腊智者与古中国先贤在苍穹之下的追问与思考。一个现代人,可以向千万年之前的古人举起酒杯,跨越时空寻找知音,这就是诗歌的天性。我甚至相信,旅行者号探测器寄往外太空的金唱片也能在宇宙中找到共鸣。”他认为,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都有可能互相理解,进而接受普遍的价值,实现文化的互认与交流。“我们终究会面对同样的星空,问出相同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


640 (5)


这场跨越国界的诗歌对话在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中落下帷幕。中外诗人们从各自的文化土壤中采撷灵感,在世界性的浪潮里激荡共振。那些未竟的话题、未尽的灵思,将在世界文学的星空下化作文明的回响。


摄影:冯海文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3.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4.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5. 诗桥连心,相知相亲
  6. 山中酬唱,诗短情长——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7. “我们处在同一片星空下” | 中外诗人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8. 诗人是有国界的,但诗歌是无国界的
  9. 《抗战诗选》:诗歌,抵抗遗忘的武器
  10. 永远保持对诗歌的热爱——2025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