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微诗【16-20】

作者:山城子   2018年11月28日 14:08      1019    收藏
诗眼——微说微诗【16】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跳着慢三
忽有灼灼忽闪
你懂  那是她心的波澜

【微说】

    诗眼,是指诗文本中能体现诗旨的精采诗句,或字、词。也可以是一句诗里最传神的一字、一词。我这《诗眼》一诗,也有诗眼,就是那个“懂”字。因为,诗眼,是进入诗旨的门户,寻到诗旨,你就读懂了呀!所以,本诗强调了“你懂”。

    俗语有言,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就是说,透过人的眼神,可以窥见人的心思。由是,可以理解为:诗眼,就是开的一洞可以走入被含蓄了诗旨的门。打个比方,比如出谜语,必须设迷格,好让猜谜者按格进入谜底。假若一首诗就是一个谜语,那么,诗眼就是迷格。打一物,你猜物件;打一字你猜字。不然,世上万事万物,哪里去猜呀?

     网上有些微诗作品,追求古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作品(若还能称为作品),就是舍不得给出迷格,没有诗眼。
    懂诗的真正诗人,既或灵感急切得来不及思考,语言就喷薄而出了;但他潜意识里,还是要精彩出诗眼来——因为他写诗,心里有读者。举例子说吧。

例1)
酒肉朋友
文/ 穆  仁

在酩酊中
和酒肉一起
把朋友也咽下肚去

    一个无主句,成了一首精品微诗(主语“他们”,省了;谓语“咽”,前状,而后补)。
精在诗旨警世,别交“酒肉”朋友;精在诗艺用荒诞手法(朋友被吃)来含蓄诗旨。
诗眼,就是“咽下”——把你吃了,你还交这样的朋友吗?直抵诗旨。

2018/4/16于黔
2018/9/21修订


美感——微说微诗【17】(修订版)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听依婷唱《童年》
我手舞足蹈回溯校园
叠印放学后与小河嬉戏的笑脸

    欲详细一回美感,还须先知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学者和美学家,对美的认识从来没有统一过。大体分两派,一派是主观论者,一派是客观论者。笔者对美的研究,做出的新定义为:美是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统一关系,及其兴奋情性的过程。

    美感,专指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就是综合主观感知、理解、想像、情感等因素,与客观对象在和谐统一中,兴奋情性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情感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愉悦。它因时代、阶层、民族,以及个性、修养、知识结构、阅历、爱好、社会岗位等之不同而具差异;又因共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心态、生理机能,而具有共性。获得美感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归宿。 

    我的这首《美感》,第一行说的是客观事物,第二行写的是我的主观与客观建立起来了和谐统一(我喜欢听)的关系,第三行写的是这首歌兴奋我情性(引动了美好的回忆)的过程。这样就比较形象地解释了什么是美感。

    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无处不在,自然也存在于文学之中,存在于诗中,存在于微诗中。例 如刘有权老师写的《桃花》,就很美感:

桃花
文/  刘有权

怀春的心事被三月的风
偷走  绯红了一树
娇羞
 
    本诗美在 “心事”、“偷走”、“娇羞”,三处拟人,贯穿全诗。遂使诗文本格外地生动、活泼、美丽,魅力而童话。这样的微诗,其审美体验在于能唤起读者对初恋的追忆。甚至觉得,写的哪里是桃花呀,分明是在比喻当年豆蔻年华的初恋女孩。

2018-4-17于黔
2018/9/30修订


精品——微说微诗【18】(修订版)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视觉美,嗅觉香,味觉鲜
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珠小珠落玉盘


【微说】

    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判断一首诗是否精品,不同读者心中标准是不一样的。但,由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其审美观念也有共同性。因此,理应有个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标准。是吧?

    我用微诗写出的精品诗歌的标准,是外在的形象。
内里当指:

1)语言明白雅致,一读就有美感;
2)语言铿锵流畅,很有音乐韵味;
3)诗文本很耐读,越咀嚼越有味;
4)真情真思含蓄在艺术呈现之中;
5)优美的震撼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符合这样标准的微诗,自然也很有一些,不妨举两个例子,看看能否得到大面积的认同?我的总结,毕竟出自我个人的偏爱与追求。

例1)

三月
文/文竹

就挂  春风的档
绕过嫩绿  拐出鹅黄
走不尽  一路鸟语花香

杨泽钦老师评论说:这首写的真美,开篇比喻就吸睛。一句春风的档,令人惊艳。三月如诗,乘春风而来,好不叫人快哉?嫩绿鹅黄,初春特点,尽收眼底。那绕过拐出,次第展开,美仑美奂……(后面略,取这段是符合“一读就有美感”。)
 
山城子说:全诗一点不拗口,铿锵有力,还踩上了三个韵脚,很有音乐性。这符合第二个标准。

曰生老师说:开头语出惊人,比喻新颖精当,诗意清新隽永,越品味道越浓。这
很符合第三个标准。

赤道雪域说:嫩绿,鹅黄,是诗人眼中的视觉盛宴(其实是诗人按自然规律想象出
来的);鸟语花香,是大自然漫溢过来的,更是来自于被激发的诗人的心灵深处
的鸟语花香;鸟语,悦耳动听;花香,沁人心脾…(前后略,这符合第四个标准。)

唐朝兄弟老师说:巧妙以车为由开篇,嫩绿(初春)鹅黄(盛春)进入自然,结尾一派欣欣向荣之景,道出美好未来之意境。好诗。(很共鸣,符合第一和第五条标准。)


例2)

华清池
文/江小舟 

芙蓉出水


淹了半个盛唐  
           

杨泽钦老师评说:
“芙蓉出水”,以花喻人,将杨贵妃的国色天香,刻画得淋漓尽致。诗间空格艺术地再现了缓缓的状态,显出了娇柔和丰腴。一个“香”字,承上启下,美妙绝伦,既表现了宫廷生活的奢靡,又暗示了大唐衰败的原因。“淹”字了得,画龙点睛,上合“水”字,又紧扣标题。“淹了半个大唐”,“半”字分寸适宜,使用精准;而整句诗道明了史实,以古醒今,意义高远。此诗言简意赅,想象飞驰,飘逸轻灵,华美与深刻并立。

山城子说:杨老师的全面评论,已经概括了精品的各项标准:美感、韵味、耐品、真情(深情地凭吊历史)、共鸣(原帖上那么多跟帖,都是共鸣)。

2018/4/18于黔
2018/9/30修订


白描——微说微诗【19】(修订版)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发芽儿于画
植于诗文处处开花
马致远唱出了“古道西风瘦马”


【微说】

白描,中国画的技法之一。就是用墨线勾勒人物和花卉,而不着彩色,叫单线平涂法。后移用于诗文,指不加修饰烘托的最简笔墨。其特点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说“处处开花”,是指在小说、散文、随笔,剧本,报告文学,乃至诗词歌赋,都有运用。例如马致远写的小曲:

天净沙秋思
文/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8个字,由13个词组成,其中12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既无修饰,又无烘托,却一如墨笔勾勒出的一幅清晰的羁旅荒郊图。

举个例子,来具体领略一回白描的朴实、干净、素美。


沙漠印象点滴
文/  赤道雪域

人 骑在驼峰上
胜天

    没有形容词,朴素到了极点。或者说,就是简笔画,很白描了。
    人类用耐渴的骆驼作为沙漠之舟,就是对这部分大自然的征服。诗,虽仅八个字,人定胜天的思想,很形象地鼓舞着人心。

支点--致植树节
文/唐朝兄弟

种一树绿。给----

撬起 蓝天 

    只一个“绿”,还被活用为名词了。简洁、干净又朴素。全然的白描。
    微诗的标题,都要融入文本的。这个“支点”,已经有了比喻义,所以一下子就与文本融合了。这样,落笔的“撬起 蓝天”,就显得很自然,能够令读者怡然接受。诚然,“种一树绿”之“绿”,不是简单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含义的丰富,在于让我们想到那是“生命”——整体人类的生命啊!(岂只是“鸟”)有人说用词要有张力,这“绿”,就很张力,因张力而更美了。

2018-4-19于黔
2018/9/30修订


隐喻——微说微诗【20】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鼓腮吹蒲公英
谁家小娃

想呀看呀  古稀之我飘然成了她


【微说】

隐喻解释有三。
     一为“暗中寄寓讽喻的意思”。本诗呈现了一个故事片断,告诉读者“古稀之我”,很 想返老还童了。这就是“寄寓讽喻”了。
     二为“指言外之意”,我这个小小的诗文本,其言外之意,何尝不是重来一回人生呢?也符合的。
     三为“修辞手法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其构成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成为"等动词来联系。有时连动词也不用﹐如﹕花的海洋。我这首微诗,末行用了动词。直接用了暗喻的修辞格。

试举例来体验:

例1)
烟雨小镇(配图诗)
文/江小舟

四月,撑起花朵
青石路伞过淅淅沥沥的诗歌
平平仄仄地江南着……

    以花朵隐喻少女,以诗歌喻烟雨,以江南喻诗歌,三行三暗喻,已经构成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也叫表达方式。这样喻来喻去,全在于“言外之意”——既爱江南小镇,又爱诗歌。而全诗“暗中寄寓”的何尝不是对戴望舒《雨巷》的青睐与回味呢!

    秋霸诗友对该诗的详细点评,无疑证明了隐喻手法写出的作品的婉约妙曼。

附:【秋霸点评】
         江南四月斗芳菲……春雨蒙蒙,一位少女撑着油纸伞走在铺着青石板的小路上,伞如花,人面亦如花,此处用喻,虽未提人,人已在境中!仅用“撑起花朵”表情达意,语言何其凝炼而传神!
        二三行的“伞”与“江南”名词动用,少女撑伞走过青石路,上面便留下一串串优美迷人的诗行。那素衣女子体态婀娜,脚步轻盈,高跟鞋扣响青石板,和着淅沥的雨声,那美妙的身影和旋律,如吟咏一首江南春,平仄错落,婉约曼妙!
        诗人紧紧扣住江南小镇代表性的事物一一青石板,伞,美人几个意象铺陈渲染,勾勒出一幅优美淡雅的图画,如诗朦胧,似水柔情,绘声绘色!淅淅沥沥和平平仄仄一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加强了情感,充分表达了小镇之爱,江南之爱!

例2)

文/如意萍儿

那条小河又弯进梦里
捣衣声响起
聚了一朵涟漪。散了一朵涟漪……

    标题“家”,其实说的就是故乡了。小河,既是村河,又暗喻村庄;“捣衣声”,既是真实的捣衣声,也是暗喻村民的生活;“涟漪”暗喻着琐琐碎碎的人事。其中“聚”“散”多少事啊!“言外之意”,在于深切地思念故乡啊!

     杨泽钦老师对该诗的详细点评,无疑证明了隐喻手法作品的妙处。

附:杨泽钦老师的  【赏析】
与《家》有关的诗不少,通常都能引起联想与共鸣。诗圣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崔颢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反应的是乡愁,表现的是人的共性。以时空来看,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意萍儿这是首《家》写得极有特点。在此重点看看选材,其与历史重大事件无关,既无“烽火”,也非沉重的“吊古”。情绪上它也不肝肠寸断,撕天裂地。其不大悲,亦不大喜。它取生活中最平凡的事,小河“捣衣”,最普通的细节,聚散的“涟漪”,来写家和平的美。这美,既不壮丽,也不千娇百媚,既非“大江东去”,也非“梨花带雨”。它熟悉,如故人。它亲切,如手足。它真真切切,平平淡淡,是禅又不是,它就是无色的“小河”,无彩的“梦”,响起的“捣衣声”,聚散不停的“涟漪”.....。总之,它不随时尚,走向奇特,也不跟潮流,追求婉约。它清新而质朴,素颜却绝美。它就是生活,就是真善美!这家,是诗人的,也是每一个老百姓的。

2018-4-20于黔
2018/9/30修订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3.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4.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5. 诗桥连心,相知相亲
  6. 山中酬唱,诗短情长——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7. “我们处在同一片星空下” | 中外诗人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8. 诗人是有国界的,但诗歌是无国界的
  9. 《抗战诗选》:诗歌,抵抗遗忘的武器
  10. 永远保持对诗歌的热爱——2025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