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微诗【11-15】
作者:山城子 2018年11月28日 14:08
291 收藏
塑花——微说微诗【11】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或能乱真
春不待见难以缤纷
蜂蝶远遁
【微说】
有些微作,文字跳来跳去,不知想说什么。行走,仿佛要整出个鬼脸来,逗人一乐,却读不出真情实感。这就同塑花差不多了——无芳无香无生命,欲喜欢,也一眼就忘了。
诗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特别是强烈的真情实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们一下子就触摸到了诗圣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你写诗不乐出声来,咋让读者喜悦;你写诗不落泪,读者如何潸然;你写诗不激动起来,又如何打动读者呢?
诗是心情与思想的不可遏制的流淌,绝非制作。我们是诗人,不是电脑软件。电脑软件作的诗,只是更逼真的塑料花罢了。只有人,才能感动人,电脑软件是感动不了人的。
举个例子吧,这倒是一件难心事。若不,现编个吧:
标题——清晨
文本——一不小心/ 春风扑进/ 暖洋洋轻拂我身
若这样无病呻吟,一天几十首,不成问题——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了吗??
2018/4/12于黔
2018/9/18修订
言他——微说微诗【12】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你 东张西望
虚晃一枪
实为掩藏
【微说】
说“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形容支吾其词,无法应对”。我倒觉得或可别解——何尝不是齐宣王智慧的表现呢?不正面回答,说明他已接受了孟子的意见,但又怕尴尬了自己,索性若无其事好了。
写一首诗,把真情真思直接摆出来,就很尴尬。直露,无异于写合同,哪里是诗呢!诚然,无真情实感,不是诗;而不把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也不是诗。所以,我们抒情达意,述思立观,就用得着“言他”了。
今天邂逅了一个好例子,以致使我的“微说”,立刻有了新题目——就是如何把诗人的情思,含蓄到语言的艺术化过程中去。这个例子就是天歌的顾问老师曰生今天发表在天歌的新作《夜晚,走向一棵树》:
夜晚,走向一棵树
文/曰生
嘘 脚步放轻 再放轻
未婚的
鸟儿 正做梦
曰生老师说,写这首诗的初衷是“是想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我说:“爱鸟儿到 这个程度,不必说对晚辈们了!——又何尝不是对晚辈们深深挚爱之情的含蓄地表达呢!我是读者,自有读者的权利。
一棵树,自然是鸟儿的家了。可是“脚步放轻 再放轻”,分明是诗人回到自己的家了。但,若是将标题改成“晚归”,文本修为“嘘 脚步放轻 再放轻/ 未婚的/ 孙女儿 正做梦”,就太直露了,孙女儿读了也尴尬。所以——绕开“晚归”,绕开 “孙女儿”,言“夜晚,走向一棵树”,言“鸟儿”(也就是 “言他”),这就是诗人的智慧了。诗人写诗,必须把真情真思,艺术地含蓄在文本中。
所谓“言他”,当是写诗最基本的方法了。
2018/4/12于黔
2018/9/18修订
筋骨——微说微诗【13】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用到诗上
则为起、承、转、合
于是 人儿似的或爱或乐
【微说】
“起、承、转、合”,早被公认为写诗的章法结构,也叫布局。
元代范德玑的《 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 渊水。”
起,就是开头。范主张开门见山,其实也可以做起兴处理。
承,就是承接。范主张从容舒缓,也就是自然合理,不显突兀。
转,就是转折。范主张变化。当然,没有变化就不叫转了。
合,就是结尾。范主张结尾要有深度,就像桃花潭水那样。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已经约定俗成了。
例如五、七绝,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
五、七律则是: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我们写微诗,其实早把标题用上了。用上就相当于四行。于是——标题既起,首行为承,中行为转,末行为合。
我这首吧,标题《筋骨》,比喻而起,承以说诗,转向写诗的章法结构,合于诗的因有整体布局而活起来。
古人还论及起承转合,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例如首尾照应,承转自然,说的就是。我这首的标题,为起,但结尾的呼应,恰恰印证了起承转合在诗中所起到的筋骨一样的作用。
寻个例子说吧——
雨夜
阅读网事
温一壶酒
等李白敲门
共饮灯下
起于雨夜,承以温酒,转入等待,合于共饮。起得直接,交待这是个下雨的夜晚;承接自然,下雨的夜正好饮酒;转得令人意想不到,等个诗友来共饮,那是诗人们常有的事,然而等的竟是作古了的诗仙;合于“共饮”,那是要吟诗的了——
“李白一斗诗百篇”。这里含蓄着诗人对诗怎样地酷爱呀!这合,真的比潭水都清澈而幽深了!
2018/4/13于黔
2018/9/18修订
意象——微说微诗【14】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青蛇挥剑
意在许仙
八戒背媳妇 猴哥乐翻天
【微说】
意象理论,最早起源中国。《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只是易里象,是符号——卦象。每种卦象,都藏着吉凶祸福等等意思。于是,从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意象的含义了——不过是藏着意的象。我国古代美学认为:意,指心意;象,指物象。说“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融合,而蕴于胸中的形象。”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写诗时须将外物形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思或意趣融合起来,以供读者进入审美过程。
“青蛇挥剑”——人物形象。这个象,藏着青蛇内心对许仙的愤恨。于是我们说“青蛇挥剑”进入诗文本,就是个意象。同样“八戒背媳妇”也是,因为藏有猴哥的戏谑心理。
其实,我国诗学理论向来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也就是内心“情思”与外界“景物”的关系,其论述颇多。刘勰说:“神与物游”,就是把情思隐藏于景物;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藏情于景,存思于物,凝神于形,置意于象,都是我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当下写微诗,许多作者都追求意象手法的运用。这是继承我国诗学优秀传统的体现。但,用得好的并不多见。我记得活在诗里老师有个《舞》(组),其四《舞姿》用得不错。请看:
舞姿
文/ 活在诗里
摇出个 婆娑
舞出个 婀娜
心 美成柳丝 荡一湖春色
这里的意象有三,依次为“婆娑”、“婀娜”、“一湖春色”。
在这些表明景物的词语中,隐藏了舞者(应为诗人本身)开心、适意和温馨的喜悦情怀。
2018-4-14于黔
2018/9/21修订
比兴——微说微诗【15】
微说人:山城子(李德贵)
离开诗经
从未停止兴旺人丁
今 高雅部落都鲜活着高雅身影
【微说】
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两种常用的传统表现手法,也是积极修辞的原始阶段。比是譬喻;兴是寄托,即先说他物以引起诗歌所要吟咏的内容。比兴手法,诗经中有大量运用,对后世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
说“从未停止兴旺人丁”,是说积极修辞不断地壮大自身。单说比喻,已经不仅仅是明喻、暗喻和借喻了,还有引喻、倒喻、修饰喻、同位喻、反喻、较喻、博喻、互喻、曲喻等。至于其他积极修辞格的陆续产生,已经有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推避、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化用、用典、移就、移觉(通感)、移情、移时、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藏词、婉曲、错综、倒装、倒反、衬托、承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同异、异语、隐语(谐音)、折绕、吞吐、列锦、精细、仿拟、别解、旁逸、歧疑、警策、转品等六、七十种了。诚然,在新诗发展的百年当中,又出现了一些新形成的修辞格,笔者曾总结过十八种。
积极修辞,还包括词类活用。古典文学中的词类活用多达十七种。本诗中的形容词“兴旺”与“鲜活”,都在文本中活用为动词了。前者为“使动用法”,后者是“意动用法”,都属于传统用法。近年来创新的词类活用,笔者曾总结出三十多个来。
我们都知道,修辞可分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保证语言的明白准确无误,而积极修辞则是让语言含蓄简约精炼起来,生动活泼形象起来,诙谐幽默风趣起来,深邃厚重张力起来,灵秀隽永耐品起来……总之,就是艺术起来。我们写微诗,为了增强诗性——增强含蓄着诗旨的艺术性,就很需要积极修辞在行文中发挥作用。举个例子说吧,例如棕榈抚琴的《三月的滋味》:
三月的滋味
文/棕榈抚琴
别忙将玉兰与桃花 勾兑
一盏清纯
一盏妩媚
这里的动词“勾兑”,属于创新的变态式活用(固态的花,变为液态)。
而多种积极修辞,都云集到了二、三行这仅仅八个字上。
这个排偶句,外在感觉是排偶与复沓两格的结合。但由于用“一盏”就有了某种饮品的比喻。而饮品是有口感的,但搭配的词语,被非味道的气质与形态的形容词代替,就有了通感辞格的意义。而这样的气质与形态,都可以拿来形容人,就又有了拟人的修辞效果。于是有了五种修辞格的奇巧的融合。敲打这段话之间,我还注意到了“清纯”与“妩媚”,同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了。细些总结就是:一个排偶,一个复沓,两用比喻,两用通感,两用拟人,两个词类活用。八个字的两行诗,十用积极修辞。
这就是“高雅部落都鲜活着高雅身影”。还有许多例子,我给老师们诗友们的跟帖中,常常提及的,特别是那些创新了的词类活用。
2018-4-15于黔
2018/9/21修订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