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的魂
作者:苇 2017年09月25日 11:23
519 收藏
关于诗歌,我了解的还不够多,我相信有很多诗歌爱好者和我一样,喜欢诗歌,并一直执著于探索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们每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人单纯地认为诗歌纯属一种技艺,犹如怎样把彩纸叠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或将泥浆做成彩陶,抑或把木头刻成雕塑……似乎诗歌只是熟能生巧的事情,与人的生命本身,和人的“血液”、“体温”、“抖颤的灵魂”失去了联系。
然而,技艺本身和诗歌有联系吗?我们不能说诗没有技巧可言。例如诗的结构、意象的经营、声律的把握、语言的操作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但如果把诗歌简简单单看成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艺,这完全是对诗的一种不尊重。巴金说过,“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可见任何技巧并非刻意学来的技艺,诗歌也是任何一种技巧所不可达的,没有人的“血液”、“体温”、“抖颤的灵魂”,即使你有再高的诗歌技艺,对于写诗,也是无能为力的。
何者为诗?这个问题常常令人感到茫然。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恐怕只能说,如何去理解诗。有人认为,将华丽的语言拼凑在一起,押上韵,就是诗了。实际上,这是对诗歌最大的误解。试读下面这几句话“会战传统大发扬/艰苦创业谱新篇/缩小三大差别当闯将/誓为革命做贡献”。这几句话分行,押韵,语言规整凝练,作者也许带有深刻真诚的情感来写这些话,但这只是标语口号,却不是诗,因为它只是响当当的号角,而缺乏意境、意象这些诗歌的灵魂,就像一堆散了架的骨头,没有灵魂,只有空空的外壳。
现代的诗已抛弃了对人生的虚美的抒情,而是对人生的深入的理解。它更注重知性和智慧。如果一段话不能带给我们灵魂的哲思和感官世界智慧的触碰,只是曼妙生硬的抒情,那么,也只能说这段话是一些虚无飘渺的文字堆砌成的“美丽广场”,而不能称之为诗。
在我看来,我们所追求的诗应该是这样的:它除了给人感官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舒适,还具有一种吸引力,以及理性的尖锐和灵魂的痛楚,或使灵魂颤栗。恰如一位古罗马诗人所云:“我浑身是裂缝/到处都在漏水……”,诗的作用,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启迪人类心灵,传递真、善、美。诗,是抽象哲理的“活化石”。
而诗又从何处寻呢?宗白华先生有这样一首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我之愚见,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从自然中取得诗的灵感,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当中,通过自身心灵的感应与思索,加之以创造性的想象,从而将自然之美幻化成对自我灵魂的陶冶与映照,顿悟出灵魂深处的真、善、美,最终形成诗的艺术美。
的确,适时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热爱生活,享受生命,才能把你丰富的才识和对生活的彻悟、以及自我个性、气质甚或对美的感知能力融入到诗的语言当中去,然后以对灵魂思想赤诚的袒露,明了而富有生气含蓄的铺白,再结合具体的意境、意象,概括凝练地表达出灵魂深处最本真的东西。唯有如斯,才能达到诗的思想性要求,一首诗,也才能真正发挥它实际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多读一些关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书籍,并在其中挖掘人性最本真的思想意识,透析社会现象与规律,研究人的心理状况,对我们写诗和理解诗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不管怎样,无论身在何处,身逢何时,都要真实地对待自己,既要拥有青春饱满纯真的热情和活力,又要有对现实世界的丰富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保持这样一种心性和人生态度,是我们写作诗歌的精神动力。
文学是寂寞者的事业,诗人尤其需要灵魂的独立。并且,诗人大抵是“轻度的神经病患者”,我姑且将诗人灵魂所处的境域称之为“灵魂的荒原”。在这个荒原上,磨炼出一种境界,得到灵魂的净化与解脱,是诗人一生的归结点。
当代的诗坛,流派纷呈,鱼龙混杂,留给读者的,并不是很多。世俗庸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内心深处最纯真的真、善、美,使得“灵魂的荒原”不再荒芜而花草繁盛,看似美好的事物却是通向地狱的捷径。我们作为当代追求诗歌的人,怎样才能回到那荒芜而真实的田地,超脱繁杂人欲物欲,谋求精神的伟大,人性的完美?我想,我们也只能吸收各种流派的营养,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诗。这,才是我们写诗的唯一的,出路……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