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明、鲁艾、郭涛、胡游、兰晶、李沐蓉、林一木、罗逢春、北一、左长安、王伟、吴燕青、杨冰、席地、王方方
反 光
蔡英明
他们给我的寂静
安上红萝卜鼻子
两只扫帚
他们在我窗前欢笑
把我的寂静
撕成小小的雪球
他们打雪仗,我的寂静
抛在半空里
踩在靴子底
他们走了
寂静滚到枯草旁
许多傍晚
唯有我与雪
相互反光
蔡英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诗歌散见《诗刊》《星星》《北京文学》《诗选刊》《当代·诗歌》等刊物,入选《中国诗歌》第十一届新发现诗歌营、《诗刊》社首期青春诗人研修班等,曾获海南省首届晓剑青年文学奖等奖项。
大学二年级
鲁艾
我一个人走过夕阳的晚照
孤独的影子像是成熟个性的宣言
意识里渴望扮演一个其他的角色 比如情人
可是配戏的他久久没有出现 我焦急
有时也面对镜子自惭形秽
寂寞的土壤擅长滋生爱情
寂寞的爱情带着恐怖的基因呱呱坠地 而且早产
它嘲笑着我们向往浪漫又走不出俗气的愿望
于是痉挛出现 常常在夜里
那黑色的神啊 你黑色了我的虚荣
他黑色的眼睛闪烁着异性的魅力光芒
令我心醉
我需要走开 立刻 逃离
失落开始不时也跳跃在星期五没有约会的晚上
拒绝时的歉意使我语无伦次
并不需要爱情 夜在替我解释
比如现在 比如昨天
谁需要 谁需要爱情
我在大街上吆喝 一个人或东西走过来
是我间或寂寞的幼稚
鲁艾,本名崔姜薇,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现任职于出版社,副编审,翻译。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期刊、报纸,入选多部文集。出版译著8部。
推 拿
郭涛
我的骨头咯咯吧吧响作一团
我的胸腔嗷嗷啊啊号叫不止
风吹入骨髓,爱恨乱做一团
甲壳虫总是在凌晨两点惊醒
我需要走开 立刻 逃离
失落开始不时也跳跃在星期五没有约会的晚上
拒绝时的歉意使我语无伦次
在技师粗鲁的喘息中听出
有一些骨头越来越不听话
郭涛,安徽颍上人,现居广州,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七届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诗潮》《草堂》《解放军文艺》《作品》《延河》等,著长篇小说1部,出版诗集2部;曾获第二届军事文化节诗歌奖、第二届广州青年文学奖(诗歌)、《诗选刊》全国征文一等奖等十余项;参加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广州)、第十一届安徽省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第二届“珠江写作营”等。
晾衣绳
胡游
晾衣绳是一根红线
将两棵柚子树连在一起
这样它们就是一家人了
绳子晾着花花绿绿的衣服与裤子
也成了它们的果实
多年后,绳子没人用了
在两棵柚子树之间
投下一段神秘的影子
胡游,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曾获“青春先锋诗歌奖”等,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青蓝人才。曾入选2018年“文学桂军”新锐作家扶持项目。诗歌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作家》《民族文学》《扬子江诗刊》《山花》《星星》《芙蓉》等。小说见《作品》等。系中国作协会员。
慕士塔格
兰晶
帕米尔无穷的二元性
冰层衔捕岩石
慕士塔格山接近天空的质感
雪花骑着白牦牛,夜夜摆渡
喀拉库勒湖扩大阳光的视野
羊群,牧人悬浮于湿地
牧草被咀嚼出自然音叉
雨水使流星幻听出
玛纳斯章节惊险的破折号
神的语言幽冷,永恒的概念
约等于狼王睁眼那一瞬
鹰哨响彻,哲学的磁场与史诗相悖
兰晶,新疆克拉玛依人,鲁迅文学院第4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江南诗》《延河》《四川文学》等刊物。入选《2022年中国新诗排行榜》《2023中国年度诗歌选》等多种选本。
光
李沐蓉
年轻时,我的心中有一盏灯
微弱灯光也能照亮蜷缩而眠的夜晚
我不惧怕永恒和消逝,也不懂爱与希望
仅仅生活,为衣食而喜,情欲而欢
深爱每一个狂欢和躁动的夜晚
后来,灯已熄灭,光还未散
仅看得清脚下的路,望不到远方
我把身外之物看得无比珍重
艰辛时丢弃了笨重的理想与愿望
为了生活,偶尔炫耀体面的行囊
我老了。渴望一盏灯,一束光
始终在蹒跚,却从未到达光指引的地方
我不必看清远方的风景和脚下的路
依靠回忆原路返回,无需指引
身躯沉重,背负无用之物不愿舍弃
我早已忘记年轻时,曾有过一束微弱的光
看得清脚下,也照得亮远方
李沐蓉,本名李子园。00后,宁夏青铜峡人。作品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青年号)》《朔方》《福建文学》等刊物,曾获宁夏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朔方》文学奖新人奖、第三十二届“东丽杯”梁斌短篇小说三等奖等。
西夏王陵
林一木
一野夕阳下的坟墓——
根本没那么简单
它已无法
开口说话。没有谁,
比一个贺兰山下的土著更能懂得
沉默的含义
没有谁比一个西夏国的后裔
更懂得隐姓埋名的孤独
林一木,本名郑建鸿,宁夏固原人,祖籍陕西岐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散文学会会员,金融作家协会、宁夏作家协会理事,银川市金凤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诗歌》《北京文学》《青年文学》《上海诗人》《诗潮》《诗林》《星星》《绿风》《诗选刊》《朔方》等杂志发表诗歌八百余首。著有诗集《不止于孤独》《在时光之前》。获得首届《朔方》双年奖、贺兰山文艺奖、黄河文学双年奖、宁夏文艺评奖诗歌奖,银川市文艺人才突出贡献奖等。
看桃花
罗逢春
到此我确信
春天是一个好铁匠,
春风不是剪刀而是一柄
温柔的锤子。
他的铁砧巨大、火炉巨大,
从矿脉中冶出陈年的黑铁,
它们有多丑,那被捉拿的
火星就会多令人惊叹。
现在,我们拍打着裤腿,
摆脱倒钩刺的挽留
粘黏子的纠缠,
置身于他的铁砧上,
感受到内里
正难以觉察地被抽空
而身上似乎多出了什么。
悬崖之侧,深潭静默。
眺望中,我们有了淬水的愿望。
于是你举起手机而我说
小心——两只白鹭正从湖面
冉冉升起。
罗逢春,彝族,贵州人,鲁迅文学院47届高研班学员,拖拉机诗歌沙龙成员,诗作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山花》等刊,诗集《纵斧伐柯》入选2022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获首届阿买妮诗歌奖、诗刊社“最江南”诗歌作品征集一等奖。
铁锹
北一
已经没有人歌颂铁锹了,没人
崇尚土里刨食的生活
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田地里
对着一株麦子或稻谷祈祷
餐桌上闪烁光芒的葡萄酒
雀舌和鱼翅
让多少人的双眼
开始充血
他们抛弃的菜谱里还有萝卜
白菜和土豆
歌曲里也没有忧愁
没有一把铁锹插在田野里的孤独
当铁锹翻开泥土,像翻开大地的伤口
一块块泥土就是一个个心结
等待铁锹,一遍遍去解开
北一,本名马敦海,1980年生,宁夏同心人,现居宁夏隆德。宁夏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诗刊》《草堂》《诗歌月刊》《朔方》《草原》等刊物。
穿越戈壁
左长安
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
漫长的路上
孤独正在以荒凉的形式烧灼我
大片的戈壁从我的眼睛上走过
留下无数石头
几棵蓬草
踩在拥挤的石头上
透过车窗看了一眼空空的副驾
去往昆玉的路途
不再出现在里程上
当我停下车
被荒凉的戈壁包围
寻觅许久
捡起石头群中的一块玉
把它贴放在胸前的口袋
以此
与戈壁合群
左长安,本名王满飞,陕西靖边人,就职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团场,兵团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7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著有诗歌集《远方》。
回 眸
王 伟
来到这座戈壁中的城市,我还是
不习惯于看高楼,更偏爱
扯下云朵缝的蒙古包
披着白云的羊群
看远山在呼唤我、认领我
以它们千百年不变的模样
风吹着风,流沙追赶流沙
西行的岁月隐没于长河落日
生灵的头颅抑或草垛,探出地平线
在八百里瀚海——柴达木
石头将自己还给沙漠
黄土将自己还给亘古
另一个王伟在穿越我
回到过去和未来,人生轨迹
多次与你重逢——柏树山
另一个德令哈也在穿越自己
走近巴音河边,波涛滚滚东逝水
每一帧,即是现在又是过去
在巴音河边,用目光剪辑
一河流动的德令哈印象视频
十年后回眸,一笑之间
你不曾为我转身——巴音河
王伟,汉族,青海西宁人。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自然文学协会理事、西宁市作协副秘书长、《共和文学》副主编。曾在鲁迅文学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班、江苏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习。诗歌、散文发表于《诗刊》《星星》《红岩》《诗选刊》《西部》《诗探索》《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青年作家》等省内外报刊。出版诗集《江湖》《侠客行》,曾获第八届青海省政府文艺奖、首届青海青年诗人诗歌创作奖、2024年度十佳华语新锐诗人奖。《高原丝路》获中国作协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扶持。
根须植物
吴燕青
爱清淡小菜
吃蔬菜的根须
不挑食
粗糙部分从不吐出
而是仔细地嚼得更碎
彷佛把泥土的芬芳
和大地的饱满
放进身体的每一粒细胞
我笃定地认为
我来自土壤
是根类植物中的某一棵
吴燕青,生于1984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西医医学学士、中国语文戏剧教育硕士。做过医生,现从事教育工作。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散文诗》《香港文学》《大公报》《作品》《台港文学选刊》《诗选刊》《散文诗》《诗歌月刊》等。著有诗集《吴燕青短诗选》中英文双语版、《闪闪发光的事物学会匿藏》。
姥姥家的红枣树
杨冰
雨夜,
姥姥家的窗外传来啪啪啪的声音,
那是红枣连同嫩绿的叶子,
落了一地。
八角虫畏缩在枣树的枝丫上,
我匆忙跑出了老屋,
茫茫的夜色中,
姥姥笑着伸出她那枯皱的手,
将一把带着温度的红枣塞到我的手心里,
嗯,
甜甜的,
是儿时的味道。
然后,
我醒了,
梦中的雨打湿了我的枕巾,
还有,
我的脸颊。
杨冰,1980年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现居天津,本科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天津市作协会员,南开区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7届高级研修班学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自幼爱好文学,喜欢写诗、小说、散文等。2024年出版《四季》,收录近百首诗歌作品,同年,出版面向青少年的长篇科幻小说《穿梭·地月之吻》,受到读者好评。此外,散文《津沽记忆》以及一些诗歌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等报刊和杂志。
递归成人
席地
列车上恍如隔世一回
一棵树迅速回到了众多树
我退出人群,揣测如何才能够
化为一股柔和,串联此间
在这种可能声中,噪音渐小
面对世界的勇气、关节的力
及所缺的皆可补足
所溢出的,我一口喝下
整个人类不多不少地:恒动
地方瞬间成为地方史
土地准确,四季依时
我回到人群中,五岁的小女孩
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我多年的肩颈痛,鼻敏感
脚背的疲惫传到了脚掌
世界暗中得到了一切
这世上只有两种人:
理想主义者与
另一种理想主义者
想到这里,这里就是答案
席地,澳门诗人、小说家、书法家。着有诗集《第六次回归花园》、长篇小说《阿门》等。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年度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诗歌地图》等海内外诗歌选本。两度被南京大学港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评为“海外华文诗歌好作品(十部/篇)”;曾获颁台湾文艺奖章,澳门中篇小说奖、澳门文学奖等数十奖项。作品散见于《诗刊》《今天》《当代》《台港文学选刊》《中国文艺家》《江南》等。近年致力于文学跨界,以探索诗歌的视听觉表现性,拓展文本的跨领域转化空间为目的,多次合作于装置艺术、民谣、环境剧场、舞蹈剧场、独立电影如:2024年小说《手稿》被改编成舞蹈剧场《The Hand从前有只手》由广东现代舞团演释并担任作品文本;《非诗非非诗》、《天鹅之死:破晓》等。儿童文学作品《小相思》被澳门文化局图书馆制成儿童文学有声书。
倾听一匹战马
王方方
倾听一匹马,是一匹战马
移动的光团,牵引历史的风与电
足音如鼓,在白纸上
掀起红色的尘。不仅如此
古老文字落入它的鬃毛——
征战的号角拍打界碑、海岸线
如同无惧生死的爱,安静而透明
隐忍的大地传达不绝的回响
它穿过苍穹和兵器的语速
深入战士的眼神及血液
就在空气凝滞的瞬间
嘶鸣着,冲破灰烬的光辉
王方方,江苏邳州人,鲁迅文学院第4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出版《马兰诗篇》《战地笔记》《迷彩交响》等诗集,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诗刊》社“青春诗会”、全军诗歌创作笔会等。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