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新诗研究领域,有一位为大家所熟知的“九零后”学者,他就是北大教授谢冕先生。所谓“九零后”,不仅是因为谢冕教授今年已经93岁高龄,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更因为在他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之外,还有着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青年人的可爱一面。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谢冕人文讲演录》辑录了谢冕教授的精彩讲演内容,既有对诗歌发展的深刻解读,尽显诗歌世界的深邃魅力;又有文艺批评的独到见解,为文艺领域带来全新视角。此外,还包含对自身成长历程的深情回顾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怀,全方位地展现出谢冕教授的思想深度与广度,更流露出他在生活与创作中真实而浪漫的人格魅力。
《谢冕人文讲演录》是“边角料书系”的新作,这些精美的闲散的言语和思想的“边角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更加生动立体、意趣丰富的研究学者。与此同时,这些官书文件以外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却令人念念不忘、心向往之的讲演内容,也让我们了解了这位“九零后”教授的可爱灵魂。
关于浪漫,他说“看月亮非常重要”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月亮了?“找一个最美的季节,找一个最美的地方,看一年中最美的月亮,这就是人生最美的事情。看月亮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是的,非常重要!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永远。世间有很多事情,人们有很多追求,对比看月亮而言,都是短暂的。”
对于谢冕教授来说,人生不可或缺的三件浪漫事,或许就是诗歌、喝酒、看月亮。他说:“曹操有盖世的功业,但如果没有月亮,或者如果也没有酒,人们也许会把他视为一个普通的帝王而把他遗忘。而曹操因为有酒、有月,加上有诗,所以他不朽。‘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里有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有酒。”他又说:“只有诗酒风流,并不是李白,只是一名诗人。只有加上月亮,那才是真实的、完整的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比一切帝王更有名气,月亮最后成就了李白。因为有采石矶那个捞月沉江的美丽故事,李白高于帝王,高于一切世俗和流行。”
于是便有了这句“月亮,加上诗歌,或者再加上酒,这就是最美,也最长久的人生。这就是我们心中比一切都重要的不朽。”
关于生活,他说“我的名言就是‘喝酒吃肉’”
“年纪大的人,能喝酒吃肉就是幸福呀,我就享受那种人生的幸福,但我不是每天喝酒吃肉,不是酒囊饭袋,不是那样的,无非是夸大而已。也就是说,要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在能够咬得动的时候,能够喝得了的时候,你不妨喝点酒、吃点肉,跟学生们、朋友们在一起聚聚,这就是人生非常漂亮的东西了,我们所能做的就这些。”
谢冕教授喜好美食,不仅爱吃,而且爱写,时而还会显露出一些可爱的“好胜心”。
“要报告给大家的,就是我最近的一个‘学术巨著’——《面食八记》。你们不懂,我这本书讲的是北方面食,我大部分时间在北方,我就找了八种面食来写,学杨绛老师的《干校六记》,我比她多两个‘记’,我‘超过’杨绛了。《馅饼记俗》《春饼记鲜》《饺子记盛》,这里头当然也有些文化含量在里面,但基本上是我吃的感受。我写了八个,去年完成的,但我现在不敢再发了,我跟陈老师(谢冕教授的爱人陈素琰)说,我不能再发表了,发表了人家就对我有怀疑了,说这个学者不争气成这个样子,不写诗的文章就写吃。”
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才会格外珍惜时光。谢冕教授说:“我常常感到我做得不够,我的精力不够用。其实,我对人类艺术、对建筑、对服饰、对音乐,包括对美食、烹调,我都有兴趣。但是,我的专业、教学、研究占了很多时间,没办法做这些事情。”即便是爱吃、写吃,但他依然保有学者的谦逊,他说:“我很惭愧,即使我只写面条,我也写不过来。中国这么大,这么丰富,要用我们一生去研究也研究不过来,所以有点遗憾。”
关于读书,他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人寿有时而尽,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特别是在少年时代、青春时代,我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懂得,都能亲自获得经验,亲自获得经验非常难。于是,就有了读书。读书就是用别人的经验,别人的人生体会,来弥补我们个人的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
谢冕教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因为通过读书,“可以和最有才华、最有智慧的人交谈。我们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和千年以上、百年以外的人交流,听听他们的声音,听听他们的言说,他们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我以为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然而读书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幸福,还有忧伤。“通过读书,我们有了思想,会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于是,我们就很深刻地感受了人生的忧患,有了忧患意识。社会的成败得失,我们都有思考。因为我们是文化人,因为我们有知识,我们有积累,于是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痛苦。我们会为人类的命运担忧,为社会兴衰担忧,于是我们有了更多深广的忧虑和痛苦。”
于是他说:“读书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他要装下很多东西,包括人类的痛苦和快乐,一切都在内。”
关于青年人,他说“我这个老师其实是不高明的”
“我这个老师其实是不高明的,我的高明之处就是让他放任自由,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你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爱写什么论文就写什么论文。我不希望我的学生跟我亦步亦趋。有的老师很笨,一定要让学生像自己。学生像自己怎么办,顶多弄第二个谢冕,一个模型出来。”
谢冕教授认为一个人是不可重复的,学生也要自立自主,他对待学生就是“放羊一样的,让他自己发展去,没有别的”。而他对学生的期许就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来生活、来治学,就很好”。
对于青年人,谢冕教授从不吝欣赏与鼓励,即便是从未谋面的年轻诗人,他们也能在诗歌的世界神魂相交。他曾在讲演中朗声诵读《嵩山北部山上的栗树林》:“让人沉默的是九月的栗树林。/让人疼痛的是远离夏天的栗树林。/月光下一群白鸟飞越,/让人说不出话,让人感到无望的/是覆盖了整个山坡的风中的栗树林。”在谢冕教授还不认识这位年轻诗人的时候,就为自由诗中的节奏感、音乐性所感染,为诗人的疼痛感和悲伤所感动。
多么可爱、温情和浪漫的人呀!
他会在看完话剧后,于茫茫夜色和漫天飞雪中踏雪而归;他会故地重游、缓步登山,只为赴一场十年的槐花之约;他会坐在海子经过的城市的一方书案前,照他的样子低吟:“今夜,我在德令哈”;他也会毫无犹疑地对诗歌表白:“我的整个生命是被诗歌占领了的,这种占领是温柔的、是亲爱的、是我心甘情愿的”……
就像本书序言中所说,谢冕教授是“一个有趣的灵魂的浓缩和显影”,而《谢冕人文讲演录》将这位一生都未曾离开诗歌世界的“九零后”教授的可爱一面,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谢冕人文讲演录》
▪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辑录了谢冕教授在诗歌研究、文艺评论、成长历程与人生感悟等多个维度的精彩讲演内容。这些讲演,不仅充分彰显了作者在诗歌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与严谨治学的学者风范,更流露出他在生活与创作中真实而浪漫的人格魅力。
▪ 作者简介
谢冕,1932年1月6日出生于福州。北京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诗歌理论家、诗人、作家,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诗探索》杂志主编等。主要著作有:《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地火依然运行》《新世纪的太阳》《1898 :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史略》等多部以及《谢冕编年文集》(12卷);散文集:《永远的校园》《世纪留言》《流向远方的水》《红楼钟声燕园柳》《博雅文章采薇辞》《觅食记》《昨夜闲庭梦落花》《碎步留痕》《为今天干杯》等十几种;诗集《爱简》(洪子诚编选);诗文集《以诗为梦》(高秀芹编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中国新诗总系》(10卷)、《中国新诗总论》(6卷)等多部。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