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个昼夜,100余个身影,近1000个小时......行走在霓虹灯下,和许许多多的他们坚守在社区卡口的一幕幕温暖瞬间,犹如过电影般在脑海里不停地徘徊......
出战,第一班岗
2月3日,冷风带着寒意,卷地而来。清晨时分到达卡口,搭档李娟早就笔挺地站在那里等我了。只不过,她看上去很疲惫,声音还有些嘶哑。工作间隙得知,年二十九晚上,她和家人简单商议后,临时取消了过年回湖州探望大病初愈的父亲的计划,主动请缨到小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来卡口前已经连续工作了11天。
由于过度劳累,李娟扁桃体发炎,连喝口水都感觉很疼。只不过在她看来,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她更担心在抗疫一线并肩作战的丈夫。自年三十以来,作为区疾控中心骨干成员,这个汉子每天“三点一线”,在单位、集中医学观察点、疫点现场来回奔波,是距离新冠病毒更近的人。
“每晚还没进家门,工作电话就响了。不是关于防控方案的制定,就是关于医护人员防护标准的确定......”当问及夫妻俩的日常交流时,李娟笑言一晚上说不了几句话,而两人谈的最多的是“你那边疫情怎么样?你自己有没有好一点?”
对于这一切,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从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到2013年禽流感、2018年登革热,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与病毒赛跑的战事中,他俩都是首当其冲、毫不犹豫。以至于在孩子同学的眼中,这对“超人”父母有着“上管天上飞的蚊子,下管地上爬的鸡鸭,中间还管着空气……”的传说。
逆风之下见韧性。卡口值守的头两天,我聆听着断断续续的故事,也遇见了许许多多像李娟一样的“逆行者”。他们中有医生、解放军、警察、社工......有的刚上好夜班、从单位回家,有的没日没夜地穿梭于各交通要道和小区卡口之间,忙着处理种种突发状况,他们带着阳光般的心,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的言行,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希望。
跨界,第一份默契
2月10日清晨,淅沥沥的小雨,阴沉沉的天幕,仿佛在述说着什么。这一天,和我一同值守的,是“巡察老兵”康再永。
记忆中,他是第一个报名支援街道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巡察干部,也是第一个完成了从“巡察员”到“守门员”角色转换的巡察干部。
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站岗到晚上9点半,期间还要不间断地为进出小区人员进行测温、登记和解答。即便是年纪轻轻的同志几个小时下来都有些吃不消,但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老康一连持续了数天。
“门卫也是一项技术活!”老康打趣地说。为了干好这份“差事”,他的日志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卡口值守的各类注意事项。每天值班结束,他都会在“上城巡察人”的钉钉群内,与大伙儿一起反思志愿服务及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积极建言献策,及时查漏补缺。面对小区外来租户多、需照护老人多等复杂情况,他配合协调社区制作“五色卡”出入证,面向不同类别人员发放,一心为了实现小区居民信息“全域通”、人员排摸“全覆盖”。
当然,按照老康的话说,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疫情期间,我们全体巡察干部齐上阵,不用过多言语,便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有的抢着揽下夜间值班的活儿,冒着寒风冷雨协助排摸,全然不顾浑身湿透的衣服和疲惫不堪的身体;有的年近退休,仍主动要求加入一线志愿服务,一套规定流程都能了然于心、不差分毫;有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及时宣传科学防护知识,制作易懂管用的防护手册和宣传标语,积极充当宣传员、监督员和服务员;还有的身处督查一线,但却始终心系“娘家”,自费购买了百余只暖宝宝,第一时间送至小区各个卡口......在这个抗疫“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漫天风雨,大抵是在述说人间大爱的真情,见证守望相助的力量。或许那也预示着,挺过如磐风雨,将遇绚丽彩虹!
体味,第一次感动
人们常说,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之地,一个是社区联防联控之地。
前者,我未能亲临现场,却深深感动于医者的担当和不易!依稀记得,女儿所在班级微信群内闪烁的字幕中,当别的家长还在担心孩子居家容易调皮捣蛋时,一名医生妈妈却感慨已有多日未见孩子,都快记不住囡囡的模样了;依稀记得,身边相识的医生朋友报名前去“援汉”,眼里散发着淡然的目光,其间又掠过一丝担忧;依稀记得,当患者数字清零、英雄武汉“重启”的那一刻,屏幕前的我早已泪眼婆娑、感激涕零。那毕竟是他们用每一天与疾病乃至死亡的面对面,数十天不见父母和子女的难舍,书写出的一个又一个热血故事啊!
后者,我确是亲身经历,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美好!社区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的第三天,120名志愿者迅速到位。70岁的吴菊珍大妈和73岁的吕叶根大伯,这对住在小米巷的老夫妻,主动穿上红马甲,协助社区爬楼宣传、设卡站岗、排查扫楼、发卡登记,一点不逊于年轻社工。每当人们投去敬佩的目光,二老总会念叨着:“社区干部辛苦多啦,能帮一点是一点。”
的确,提起社区干部,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尤其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更是容不得半点懈怠。在卡口的日子里,他们忙着为居家隔离人员买菜、取快递,直至傍晚仍未吃上一口午饭;他们忙着入户排摸住户信息、排查小区安全隐患等,连续几晚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
星星微芒,汇聚成光。从刚开始时还有冲卡不配合的暴脾气大叔、屡屡下楼遛鸟的大伯,到后来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不聚集、不扎推、少外出,小区居民们主动配合,纷纷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不仅如此,许多热心居民还送来了姜茶、水果和小吃;记在心间的小朋友,递上了铺满沉甸甸心意的感谢信;路过此地的陌生朋友,亦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此时此刻,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
3月22日,我的最后一班岗。天气回暖,卡口一旁的绿树冒出了新芽,在阳光的照射下忽闪出耀眼的青光;微风轻拂,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携来淡淡清香,伴随着春姑娘摇曳生姿。经此一役,身处其中的我们,内心深处留下抗疫记忆,眉宇间流露坚韧之气,未来无论面临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阻隔,我们定会不惧风雨、昂首前行!
出战,第一班岗
2月3日,冷风带着寒意,卷地而来。清晨时分到达卡口,搭档李娟早就笔挺地站在那里等我了。只不过,她看上去很疲惫,声音还有些嘶哑。工作间隙得知,年二十九晚上,她和家人简单商议后,临时取消了过年回湖州探望大病初愈的父亲的计划,主动请缨到小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来卡口前已经连续工作了11天。
由于过度劳累,李娟扁桃体发炎,连喝口水都感觉很疼。只不过在她看来,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她更担心在抗疫一线并肩作战的丈夫。自年三十以来,作为区疾控中心骨干成员,这个汉子每天“三点一线”,在单位、集中医学观察点、疫点现场来回奔波,是距离新冠病毒更近的人。
“每晚还没进家门,工作电话就响了。不是关于防控方案的制定,就是关于医护人员防护标准的确定......”当问及夫妻俩的日常交流时,李娟笑言一晚上说不了几句话,而两人谈的最多的是“你那边疫情怎么样?你自己有没有好一点?”
对于这一切,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从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到2013年禽流感、2018年登革热,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与病毒赛跑的战事中,他俩都是首当其冲、毫不犹豫。以至于在孩子同学的眼中,这对“超人”父母有着“上管天上飞的蚊子,下管地上爬的鸡鸭,中间还管着空气……”的传说。
逆风之下见韧性。卡口值守的头两天,我聆听着断断续续的故事,也遇见了许许多多像李娟一样的“逆行者”。他们中有医生、解放军、警察、社工......有的刚上好夜班、从单位回家,有的没日没夜地穿梭于各交通要道和小区卡口之间,忙着处理种种突发状况,他们带着阳光般的心,用自己最朴素、最无华的言行,孕育出一个又一个希望。
跨界,第一份默契
2月10日清晨,淅沥沥的小雨,阴沉沉的天幕,仿佛在述说着什么。这一天,和我一同值守的,是“巡察老兵”康再永。
记忆中,他是第一个报名支援街道社区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的巡察干部,也是第一个完成了从“巡察员”到“守门员”角色转换的巡察干部。
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站岗到晚上9点半,期间还要不间断地为进出小区人员进行测温、登记和解答。即便是年纪轻轻的同志几个小时下来都有些吃不消,但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老康一连持续了数天。
“门卫也是一项技术活!”老康打趣地说。为了干好这份“差事”,他的日志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卡口值守的各类注意事项。每天值班结束,他都会在“上城巡察人”的钉钉群内,与大伙儿一起反思志愿服务及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积极建言献策,及时查漏补缺。面对小区外来租户多、需照护老人多等复杂情况,他配合协调社区制作“五色卡”出入证,面向不同类别人员发放,一心为了实现小区居民信息“全域通”、人员排摸“全覆盖”。
当然,按照老康的话说,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疫情期间,我们全体巡察干部齐上阵,不用过多言语,便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有的抢着揽下夜间值班的活儿,冒着寒风冷雨协助排摸,全然不顾浑身湿透的衣服和疲惫不堪的身体;有的年近退休,仍主动要求加入一线志愿服务,一套规定流程都能了然于心、不差分毫;有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及时宣传科学防护知识,制作易懂管用的防护手册和宣传标语,积极充当宣传员、监督员和服务员;还有的身处督查一线,但却始终心系“娘家”,自费购买了百余只暖宝宝,第一时间送至小区各个卡口......在这个抗疫“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默默奉献着光和热。
漫天风雨,大抵是在述说人间大爱的真情,见证守望相助的力量。或许那也预示着,挺过如磐风雨,将遇绚丽彩虹!
体味,第一次感动
人们常说,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之地,一个是社区联防联控之地。
前者,我未能亲临现场,却深深感动于医者的担当和不易!依稀记得,女儿所在班级微信群内闪烁的字幕中,当别的家长还在担心孩子居家容易调皮捣蛋时,一名医生妈妈却感慨已有多日未见孩子,都快记不住囡囡的模样了;依稀记得,身边相识的医生朋友报名前去“援汉”,眼里散发着淡然的目光,其间又掠过一丝担忧;依稀记得,当患者数字清零、英雄武汉“重启”的那一刻,屏幕前的我早已泪眼婆娑、感激涕零。那毕竟是他们用每一天与疾病乃至死亡的面对面,数十天不见父母和子女的难舍,书写出的一个又一个热血故事啊!
后者,我确是亲身经历,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美好!社区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的第三天,120名志愿者迅速到位。70岁的吴菊珍大妈和73岁的吕叶根大伯,这对住在小米巷的老夫妻,主动穿上红马甲,协助社区爬楼宣传、设卡站岗、排查扫楼、发卡登记,一点不逊于年轻社工。每当人们投去敬佩的目光,二老总会念叨着:“社区干部辛苦多啦,能帮一点是一点。”
的确,提起社区干部,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尤其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更是容不得半点懈怠。在卡口的日子里,他们忙着为居家隔离人员买菜、取快递,直至傍晚仍未吃上一口午饭;他们忙着入户排摸住户信息、排查小区安全隐患等,连续几晚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
星星微芒,汇聚成光。从刚开始时还有冲卡不配合的暴脾气大叔、屡屡下楼遛鸟的大伯,到后来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不聚集、不扎推、少外出,小区居民们主动配合,纷纷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不仅如此,许多热心居民还送来了姜茶、水果和小吃;记在心间的小朋友,递上了铺满沉甸甸心意的感谢信;路过此地的陌生朋友,亦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此时此刻,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
3月22日,我的最后一班岗。天气回暖,卡口一旁的绿树冒出了新芽,在阳光的照射下忽闪出耀眼的青光;微风轻拂,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携来淡淡清香,伴随着春姑娘摇曳生姿。经此一役,身处其中的我们,内心深处留下抗疫记忆,眉宇间流露坚韧之气,未来无论面临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阻隔,我们定会不惧风雨、昂首前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