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评赏

作者:曲阿布衣   2019年02月18日 13:01      619    收藏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就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崇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此诗以“秦”、“汉”渲染兴起,切入题旨,然后用“飞将”、“胡马”和“阴山”,完成叙事的巧妙替代。在语气转换时,由“但使”到“不教”,做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流畅纵情。诗人的情感内敛得只显示一个山脚,却给人无限的猜想。而其中最耐人寻味便是首句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关是边塞诗中最常出现的物象,明月代表幽思,关代表战事,这二者间所能发出的感慨几乎以被古往今来的诗人写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然而没有一首能像《出塞》这样,凝练,平实而又悠长;而这所有的风味都在这“秦”与“汉”之中。中国古代诗人擅长发亘古之幽思,这“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不外如是,但妙就妙在它起得突兀却耐人寻味;在无兴处生发出无限的思虑;明月在秦关在汉,而眼前的诗人在当世,言内言外的物象因时空的不同在一瞬间成为永恒。这就使其后的“万里长征人未还”,从一个征人,一队征人变成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征人;一个不还,一队不还,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不还。这不由让人想起王昌龄的另一首《塞下曲》“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诗人对这样的兵士的悲剧怀著一种悲凉的感伤,而在感伤之外,又一激昂的声音高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著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闻一多曾指出,王昌龄诗给人的印象是"点"的写法,而且"使人读起来产生颤动的感觉",这"可说是王昌龄的独创风格,功绩不可磨灭"。《出塞》中“秦”,“汉”这两“点”可谓将诗人的炼字之功尽现无余了。

除此之外,王昌龄的边塞诗往往不拘泥于具体的战事,他所关注的往往是整个情景而非个别事件。所有的物象都非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就如“但使龙城飞将在”所指并不是特定的李广而是千千万万象李广一样的大将,这就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具体到写作细节,在他的诗歌中既歌颂骁勇善战,最终却因不被重用愤而自杀的飞将军李广,也怀悼曾封狼居胥却英年早夭的标骠将军霍去病,但并不涉及他们之间复杂的纠葛,也表现出诗人的创作观主在整个边塞,整个历史,而不是单个的故事。王昌龄的诗歌是总是以高度概括的笔触,从单个的意向连缀出时空的画面。像《出塞》“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这首七绝从战马--沙场--军鼓--金刀依序写开去,直写到回鞘的刀锋血犹未干,已经不是一般的生动了,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战场的阴寒、残酷和恐怖。这是对征杀之惨烈的直描。这种流泉滴水式的丽诗佳句读起来轻盈自然,几乎没有冷辞僻句,也几乎不用翻译注释,就是所用典故也是俗知常用类,今人凡认真读过初中者大都可读通看懂。读得懂,读起来受用。也有人评价王昌龄的诗作时,指出他的意向描写之间往往有跳跃感,不够连贯,这也许也是这种凝练的物象表达结构的一种欠缺吧。但是通观王昌龄的边塞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难感觉到这也是诗人由生活出发,由诗绪引领,思潮喷涌的一种体现。诗人往往能够在意象深处找到一种情感深处的媒介,从而将物象以大胆跨越的方式编织在一起,浓密中又见空间,描绘是创作,而这种意象间的留白也不失为一种描绘。从微观来看,每个物象又有它独有的特征。战马时而嘶鸣(《变行路难》),时而跨鞍出征(《出塞》)。战刀时而染血(《出塞》),时而独向刀环泣(《从军行》)。而在这些物外还有一样,贯穿著几乎所有边关的景象,那就是声音;《变行路难》中的“向晚横吹悲”;《从军行》中的“四起愁边声”;《代扶风主人答》中的“禽兽悲不去”,“长鸣力已殚”;《箜篌引》中的“其时月黑猿啾啾”;《从军行》中的“琵琶起舞换新声”。这挥之不去的声响,从日出到日落,从人到兽,从悲到喜,在词句间飘荡,将读者拉近到离诗中的情境触手可及的地方,在情景之间又勾勒了一条感动的声线。

王昌龄的边塞诗即便是在最简单的景物描写中也能渗透他浓密的情感激荡。《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此我们不谈“黄沙……不还。”一句所体现出的英雄气概,单讲前两句的景物描写。长云与雪山,孤城与玉门关;这又是两对在边塞诗歌中很常见的物象,然而一个“暗”,一个“望”,先是以辽阔的视野,高举的情思将边塞宽阔广博而又苍凉的景致完全勾勒了出来,让人不觉一阵气闷,这样的气势与感染力尽在一个全不见形迹的“暗”字上。而后的“望”则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苍凉孤寂,空旷的大漠之上,与玉门关相距千里的孤城默默的,良久的,甚至可能是千载不变的回望著玉门关,更是回望著关内,回望著征人们的家乡。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王昌龄的《代扶风主人答》,这在他众多诗作中是少见的叙事体,在用词上古朴浑厚,尤其是“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一句,让人不禁心中一寒。全诗以肃杀之气起,落于对整个边塞情势的感慨;由一个战士垂老还家的痛苦,情节颇似鲍照的《代东武吟》,在形式上又领杜甫三吏三别之风。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傍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认为物境“得形似”,情境“深得其情”,意境“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物境偏重“形似”之美,情境追求“情”美,意境追求“真”美。无论《诗格》是否真的为王昌龄所作,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确实的将这三境之美发挥到了极至,并在细微之处融于一炉,创作出了令人“爱不释口”的锦玉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格带给我们的是亘古的幽思,千年的豪迈;尤其是其中的七绝,更是将词句的锻炼之美带入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读他的边塞诗清丽、平实、通脱、高远,意味深长;使人不觉也生出对边塞遥远的想念。想来,一代诗人能将自己的思绪以这样的方式传之后人,该是他们所最能聊以自慰的了。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3.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4.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5. 诗桥连心,相知相亲
  6. 山中酬唱,诗短情长——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7. “我们处在同一片星空下” | 中外诗人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8. 诗人是有国界的,但诗歌是无国界的
  9. 《抗战诗选》:诗歌,抵抗遗忘的武器
  10. 永远保持对诗歌的热爱——2025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