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萧瑟肃杀的,同时也是蔚然壮美的,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视角与切身感受。在秋天里寻找凄美哀伤,还是发现宏大壮美,也完全由观察者自己的情绪决定。诗人选择秋风作为秋天的代言人,开篇即以智者的口吻吟道:“不要说秋风是无情的纂逆者,他其实/是有情有义的王。”诗人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是判断来告诉人们秋风“是有情有义的王”这一事实,可以算作是本诗的立言。 接着,诗人开始立论:“在死亡的大幕拉开之前//他命令轻薄者,低下头颅。他呼唤寡言者/举起了各色旗帜。它督促那野草//长成了箭簇的模样。他驱赶着流水/加入了悬崖上悲壮的合唱——”,在一气呵成的诗句里,完成了“秋风是有情有义的王”这一论断。然而诗人不是为了这王来大唱赞歌的。他要激赏,或者要哀悼的,却是“而一株中年的野菊花,在盛大的秋风里/头顶白霜,兀自端坐。” “中年的野菊花”,也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诗人已入中年之境,有了一些人生的秋意,不管这秋意里有多少哀伤多少壮烈,但终归是步入了人生的秋天,有着壮心不已的决绝与凛然,“兀自端坐”正是最恰当的写照。正因为已至秋天,人生也到了中年,便多了一些与世的隔绝与自我的尊严,故而也就自然“有着拒人千里的薄凉”,这薄凉,正是掩盖着一颗火热的心的薄凉,不肯俯首称臣于“王”的薄凉,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倔强。 从这里,读者自然也窥见了诗人意在抒情,意在表达中年的自我,意在讲述自己依然年轻的壮心。作者用8行诗完成了他的创作,读者阅读这些诗句的时候便是跟着作者进行了第二次创作,读出的意义与作者的初衷是否一致,这已完全不是由作者所能决定的,作者提供文本,读者负责诠释,这便是创作与阅读之美。
(2018-11-19)
附:薄情的人在秋风里沉默
作者:李满强
不要说秋风是无情的篡逆者,他其实
是有情有义的王。在死亡的大幕拉开之前
他命令轻薄者,低下头颅。他呼唤寡言者
举起了各色旗帜。它催促那野草
长成了箭簇的模样。他驱赶着流水
加入悬崖上悲壮的合唱——
而一株中年的野菊花,在盛大的秋风里
头顶白霜,兀自端坐。有着拒人千里的薄凉
2018/10/15
http://www.zgshige.cn/c/2015-06-23/514517.shtml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