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轩:侦探新诗的古意

作者:张静轩   2018年08月28日 09:43  《光明日报》    693    收藏

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第一个百年,但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对新诗、古诗对立关系的机械认知。以新的形式承载新的内容,播撒新思想的种子,这是新诗的显著功绩,也彰显出新诗之“新”。不过,“立新”未必就要“破旧”。数千年的古典诗歌传统,虽一度是新诗的焦虑之源,但新诗经过百年沉淀,已初步具备审美独立性。它与古诗之间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早已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应该试图建立起一种连续的、整体的诗歌史观,将新诗与古典诗歌一同纳入汉语诗歌的历史脉络中共同考察。侦探新诗的古意,正是汉语诗歌整体观中蕴含的一种基本的阅读策略与学术路向。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用“继承说”与“化合说”来描述新诗与古诗的关系。前者认为新诗在某些层面上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后者认为不少新诗化用了许多古诗的元素。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足之处在于,始终将新诗与古典诗歌做二分法,在对置中寻联系,试图在新诗中剥离出传统的血肉,因而显得有些呆板和生硬。不仅如此,“继承说”“化合说”还可能遮蔽新诗自发的古典美学追求,影响我们对新诗中原生性的古典美学气质的感知。很显然,这两种说法在对新诗、古诗进行关联的同时,却因观念的机械,使得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显得更加板结、分裂。

我认为,在对新诗的阅读与学术考察中,可以放下新旧对立的机械认知,像对待物证一般仔细勘察新诗中的古典因素。即面对新诗文本时,不以文学史的新旧切分为绝对依据,而是将新诗的种种审美元素一一体察辨认,既要看到其中与“五四”新文学精神息息相关的新元素,也要辨认出掩藏在新诗外衣下盎然的古意来。这种阅读方式并不等同于英美“新批评”学者主张的将诗歌文本隔绝于历史的读法,而是要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同时,发掘新诗的多重审美可能,并以对古意的侦察反思诗歌史书写的未尽之处。

新诗尽管名之为“新”,其实也不乏其“旧”。它用汉语书写,必然赓续着中华文明的血脉,因此与古诗一起,构成了汉语诗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既然都用汉语书写,新诗、古诗必定存有互为牵连之处。新诗有古意,古诗有现代性,自然成为两种文体内在的互动性美学潜质。不过,新诗中蕴含的古意,通常处于隐蔽的状态,对它的发掘,可能需要以公案学意义上的“侦探”方可觅求。而且,对新诗古意的侦察是无止境的,因为新诗的古典美学因素常常有着复杂的生成过程。

新诗尽管抛却了古典诗歌的格式,但并未抛却作为载体的汉语。而现代汉语对古典美学的内部继承,赋予了新诗或显或隐的古典气韵。例如朱湘的《采莲曲》,其谨严的格式与古雅的用语相映成趣,诗中抒写的撑船采莲之趣更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吟咏对象。另有一些隐现的古意更值得玩味。如胡适的《兰花草》《蝴蝶》等名篇本是以白话写就,其脱离古诗轨道的美学取向,当时就招来保守者的不少批评。但如今读来,却发现其一味脱“古”的直白策略,显然暴露诗味匮乏的弊端。倒是其中存有的无法根除的幽微的古典气息,仍给人持续的艺术感染。

其实,许多擅长新诗写作的诗人有着良好的古典诗词修养,有些还长期从事古典诗歌研究,例如闻一多、废名等。古典诗歌的阅读与写作,同样是他们文学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滋养着他们的新诗写作。新诗在以自身实践反思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也以古典诗歌为写作的灵感源泉。

新诗中的古意,并不一定来自与新诗形成历史对应的古典诗词,还可能生成于诗人对整个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观察思考。诗人吴兴华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许多作品,就有史传和历史故事的色彩;舒婷的《神女峰》等则将旧景新造,形成了与传统故事的对话关系;余光中的《翠玉白菜》脱胎于对古代工艺品的诗意欣赏。对上述诗歌而言,侦探新诗的古意,就是发掘新诗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此外,侦探新诗的古意,还能发现新诗写作所拥抱的,是一个多民族、跨文化的多元系统。如杨炼的《诺日朗》就将藏族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纳入自己的写作,展现了新诗写作开放的文化视野。

假使我们看待新诗的角度稍加变化,就会发现新诗是一座古典文化宝库。新诗文本中包孕的古意,稍加探查便熠熠生辉。侦探新诗的古意,不仅有学术层面的意义,也能指导普遍的诗歌阅读。于专业研究领域,侦探新诗的古意能将研究从刻板的时间序列中解放出来,使得新诗与古典诗歌共同回归汉语诗歌的整体视野中,形成新诗与古典诗歌相互对话激发的知识系统。这绝不意味着生搬硬套某种读法,将新诗、古诗一并框住,简化处理,而是要求研究者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从细微处着眼,或发掘新诗的古典意蕴,或探寻古典诗词的现代因素,经过比照阅读,重新激活汉语诗歌的生命力。以历史的视野看来,新诗百年之后也是“古代诗歌”,也需要接受未来文学史的审阅。此种情形下,新诗的古意或将成为新诗纳入汉语诗歌整体谱系的重要砝码。

对诗歌阅读来说,新诗的古意侦探方法也不乏指导意义。当今诗歌读者对新诗、古诗的阅读选择存在偏颇,很多新诗爱好者往往很少读古诗,而偏爱古典诗歌的读者又不屑于读新诗,少有将新诗、古诗纳入汉语诗歌的整体框架中加以阅读审视的。稍加举证就能看出这种阅读方式的不合理。新诗中不乏张枣《镜中》这类古典意蕴丰盈的作品,古典诗歌中也有李商隐《锦瑟》这类意象密集且思想深邃的名篇,假使二者只取其一,便难以感知汉语诗歌的多样性可能,也无法在新旧互见的阅读中深化自身的审美感受。可见,在日常阅读中,有意引导读者去侦探新诗的古意,既可避免阅读视野的狭窄,又能培养富于历史同情的阅读心态与开放观念。

总而言之,侦探新诗的古意,变“继承说”“化合说”为灵活开放的古意探寻,适时超越新旧之分的人为壁垒,既能发现新诗的新读法、新价值,也能以参照视野观察古今诗歌,乃至探照汉语诗歌的整体历史,寻回贯通古今的诗意文心。


(作者:张静轩,系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3.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4.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5. 诗桥连心,相知相亲
  6. 山中酬唱,诗短情长——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7. “我们处在同一片星空下” | 中外诗人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8. 诗人是有国界的,但诗歌是无国界的
  9. 《抗战诗选》:诗歌,抵抗遗忘的武器
  10. 永远保持对诗歌的热爱——2025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