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峰:从三角到三维——沈苇及其诗偶感

作者:赵卫峰   2018年07月25日 13:48  草堂诗刊    594    收藏

沈苇的诗歌内在地呈现出一种守恒的“三角”状态,即理性之辨、哲学思考与抒情本能时常能形成和谐之合力,语言动静其中,声东击西。这“三角”不管是正的直的或等腰的,又都可动态可旋转却始终稳固的,类似的图景,当然只能出自丰富的好手。沈苇正是这一代诗人里最能把握叙、议和抒情并把它们平衡得当的优秀分子。

沈苇以他的方式装填和充实着自己诗歌的“三脚架”,或可谓沈苇式的诗歌手艺。诗歌手艺显然不仅是指技术,它需用心,更需——擅用生命体验与生活经验。经历或经验人皆有之,如超市之菜,敞开供应,但怎么烹调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时常,这不仅是确定文本是否有效或特色的评判标准,也是我们辨识一个诗人质量的尺度。

生活里与工作中,有值班经历者或许不在少数,入诗则较难。沈苇的《值夜记》这诗大而不空,又如同小电影,如同一个复杂而简单生命个体的摄影纪录,能动的巨鲸、移民、夜鸟、雪豹、鹿和二十岁的穆克苔丝的笑,与属于静物系统的远山、沙海、星空、冰山、黑板、沙漠、大厦之间轮换,记忆的画面与现时的镜头交错,恍兮惚兮,亦虚亦实,“疲惫。但热爱”,“拥有一种禁闭的自由”,生活亦如此,人生无非如此。

“在这里,我已是远方/连土著们都在纷纷逃离/一个移民,还在这里——”(《值夜记》),这是异地居住已数十年的诗人仍在内心耿耿的身份或特殊情结?时空的变化对于诗人更多算是外力作用,我倒以为这当是沈苇的“自我感”的潜在表现。“回到练塘:一个小世界/借一亩桑园、几丛芦苇/‘吾心安处是吾乡’”(《练塘,上海郊外》)如沈苇之类步入诗歌较高层级的写作者而言,确实是,所到之处皆家园,想象之所即远方,吾心安处是吾乡。

或说,安心时常只是外在形式,时常是文字搭建的表层仪式,对于诗人,只要还诗,应将总在路上漂泊,永无安宁之时。对于诗者,语言既是故乡也是远方。这又似乎构成沈苇另一种精神界面的“三角”状态:“我”+“故乡或熟悉之地”+“远方”。

而沈苇又是令人羡慕的。他生长于江南,久居于西域,地理空间的移变,往往会促进身心的敏感体验,亦会促进写作向度更多样和可能,于此,他是认可的,他曾认为自己亦是这种自然区隔“差异性的受益者”。就沈苇的诗歌及其他文体的写作题材看,“新疆”及“西部”方面所涉颇多,它们有时直接体现于标题,如《麦盖提鸽子》《房东吐尔逊·乌斯曼》《叶尔羌河》,更多的则起伏于字里行间,这体现了他个人的写作积累与精神演进。此前,已有诸多观察者对其写作的“西部”“新疆”意味进行了分析。

数字化、城市化、工商化在当下的强力覆盖,一度导致了有识者对自然人文时空的关注,地理与诗歌的关系再度被重置和提升,但此倾向往往又矫枉过正。众所周知,地理命名对于诗歌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诗歌面临的关涉的当然包含地理内容,但绝不限于此。沈苇似也不想囿于类似的划分,在接受某报访谈时他提到:“一个诗人无论生活在哪个地方,他面对的文学基本主题没有变,如时间、痛苦、死亡等”;“在一位好的诗人那里,地域性只是虚晃一枪,他要揭示和表达的是被地域性掩盖的普遍人性和诗性正义”;故而,不难看到,多年来沈苇诗歌在地理基础上既吟唱离自己最近最熟悉的,同时又坚持着他自己的诗歌伦理,并不断地推论和充实。

数年前,某诗刊曾安排我对沈苇进行访谈,他并未应允,听得出电话里的沈先生是健谈的、激情的,又是悲怆的,他在电话里透露某种对于现实的难以定义的无奈或无力感,认为其时谈诗是不适合的。这事令我明白,他是当代诗人群体里本就很少的清醒者之一。虽然,沈苇的诗歌里,

“睡眠”或与之有关的意象或相关描述不少。

这样的清醒,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则似乎一种豁或容。1990年代沈苇曾提出“综合抒情”“混血写作”,我想这与我倾向的“复合抒情”大抵一致,亦可谓杂糅,事事关心,万物有灵,一切皆可诗,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表达上的和谐与平衡——不至于让上述的“三角”偏颇失重或空洞。沈苇正是少数做得相对完好的当代诗人之一。“诗歌内容”是个复杂的话题了,在此想略微提醒的是,如果说“叙、议和抒情”的“三角”平衡体现出沈苇诗歌的可靠的外形,“诗歌内容”则表明“三角”内里的“三维”甚至是“多维”的镜像;这或许是今后进入沈苇诗歌的另一种角度。

在其笔下:生活的貌状如同情感自在的漫流一样,自然而然,自我精神界的矛盾或冲突隐匿字里行间。他的表达并不炫技,他的叙述平易亲和,人性的疑问却以拆散的方式巧妙组合,不动声色。他虔诚地践行着诗歌关于观念与信念、理解与需要,以及美的婉约表达,甚或是那自然的基本的应该的人之感伤——它在人过中年的沈苇那儿,如同沙地上的绿色植物、桌上的盆景,谁说养殖花草不正是一种情绪表达呢。

在诗与日常用语、散文、新闻消息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下网络传播环境里,沈苇的写作让诗歌有效地保存着本来的独立、自由精神以及诗歌的本体性意义。那么,我们会觉得对他如何命名都不那么准确和可行。他是知识的,这毋庸质疑,其文本所蕴含的知识量清晰可见;他又是日常的口语的,他尊重且用心于生活,他对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现实与想象力及梦想的关系的艺术处理相对是完好的。他的清醒于此呈现出沈苇式的智慧。

世界或生活其实是那么粗糙和片面,又是那么精致和复杂,沈苇的机智无疑是一种提示:常见的被重新发现还不够,未知的被婉约指见也还不够,还可能恰当地通过语言艺术地整合。

1995年,正值而立的沈苇出版诗集《在瞬间逗留》,后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他没有像一些写作者就那么躺在一诗一书或一个奖上,而是先后著作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等二十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日、韩等十多种文字。这些,体现一位写作者的持续能力。诗歌本是未知结局的漫漫长途,并非人人都有比拼的能力或可持续。值得欣喜的是,沈苇仍然努力仍然活力仍然可持续。

2017年,成都的一个诗意活动里我看到沈苇,鸭舌帽、大眼镜、络腮胡、休闲装、斜挎包,这似乎没什么不和谐、不平衡,但看他在景区门前的街头那么席地一坐,把玩手机,很常人,很凡人,很一般人,然而,这个混合在如织游人里的人,是能从犁铧中锻造出乐器的人,是当代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位对中国当代诗歌有贡献的诗人。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3.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4.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5. 诗桥连心,相知相亲
  6. 山中酬唱,诗短情长——记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陕西商洛
  7. “我们处在同一片星空下” | 中外诗人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
  8. 诗人是有国界的,但诗歌是无国界的
  9. 《抗战诗选》:诗歌,抵抗遗忘的武器
  10. 永远保持对诗歌的热爱——2025国际青春诗会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