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文学传播模式的构建,大众作为生活主体和文学创作的主体被置于更广阔的空间,无论阅读、写作都有了更为开阔的天地,作为文学生成的主体,大众不会成为文学创作的桎梏,而只能推动诗歌创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大众介入诗歌,不仅是诗歌的创作者,也是诗歌的消费者,在此种意义下,新大众诗会无疑会海纳百川,会溪成河,也将大浪淘沙,去伪存真。
新大众诗会,构造诗歌新语境
梁小兰
2024年底,一个新型的词“新大众文艺”出现,“大众文艺”这个词并不陌生,而“新大众文艺”则肩负着新的使命降临,“新大众文艺”涵义极其广泛,我的理解是它即囊括了传统文艺形式,也包含了智媒体时代广泛人群可以参与创作的新型艺术样式,这个新是指传播媒介的新、文艺形式的新、创作内容的新,而我们的新大众诗会在这时提出,显然符合时代的发展,契合智媒体时代大众对诗歌的期望。
基于新型文学传播模式的构建,大众作为生活主体和文学创作的主体被置于更广阔的空间,无论阅读、写作都有了更为开阔的天地,作为文学生成的主体,大众不会成为文学创作的桎梏,而只能推动诗歌创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大众介入诗歌,不仅是诗歌的创作者,也是诗歌的消费者,在此种意义下,新大众诗会无疑会海纳百川,会溪成河,也将大浪淘沙,去伪存真。
一、创作主体多元化,使主题表达更加丰富。在智媒体时代,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文学创作、文学传播的可能,创作主体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创作媒材、创作内容、主题表达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生活,叙事风格也将变得多样,对于诗歌的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二、建设多元诗歌文化生态,多维度表达生活。由于诗歌的大众化,很多人不借助文学生存,文学只成为表现生活的手段,因而这种写作更真诚、更朴实、更具体、更旷达,更能洞察生活的本质,极可能重塑诗歌的哲学生态。当我们不是在桌前写诗,而是在喧闹的车间写诗,或在平静的田间写诗,细节呈现最精确、情感抒发最真挚,隐喻的性质可能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情节的直观、语言的纯粹,而不是空洞的抒情,诗歌的在场性加强。
三、构造新的诗歌语境,激活诗歌生命力。智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路径更加多样,诗歌与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积极融合,使诗歌迸发出新的活力,很多时候我们不依赖于书本、文字去理解诗歌,而借助画面、声音去理解、传播诗歌,新的大众参与诗歌建设,可能会带来诗歌审美的变化,诗歌语言的创新、诗境的拓展、诗意的重建成为可能。
四、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使诗歌交互性越来越强。由于书写群体的多元性,生活将以不同诗歌形式被表达、展现、批判和传颂,这会带来创作题材的拓宽,诗歌结构模式和审美范式可能也将得到创新,另外,新大众文学突破传统媒介,新的媒体形式如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更适合诗歌交互展示,作者与读者之间打破藩篱,更容易对话,从而在交互中获得更真实、深刻的内心体验,使创作更符合生活的精神内核。
其实,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元曲,从明清小说到白话文,从四言诗到杂言诗,再到五言诗、七言诗、现代新诗,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从婉约派到豪放派等,文学一直在面向大众开放,诗歌一步步挣脱枷锁,挣脱形式的束缚、内容的单一,变得更加自由、丰富、开阔,越来生活化、直观化,更加洞彻人心。科技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它还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手法、内容和思想,这其实也重塑着我们的文学精神,未来的文学创作可能还有人机创作模式。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时代,诗歌是更广泛的文学传播方式,作为一名大众诗人,必须思考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使命,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诗人从事别的工作,我觉得这是正常文学应有的样子,一个人有生活才有诗,而非用文字创作诗。新大众诗会,我觉得这个名字很通俗,很接地气,诗歌创作应该回归大众,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诗人应在生活中写诗,程式化的写作、缺乏文学独创性的写作、缺乏生活内容的写作都是不适应时代的写作,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的写作更需要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当然,在大众的参与下,也需要警惕诗歌的媚俗化。
诗歌《石头》是中国诗歌网赐予我的第一份“每日好诗”的珍贵荣誉。家乡的泥土、山水、亲人是我创作的源泉,而中国诗歌网和《诗刊》让我这块出生在小地方的石头也能随着十里河的流水流向更远的远方。从此,诗的溪流便潺潺淌入我的课堂。因为常常读诗写诗,我的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不论在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有极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在全县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情感也更细腻丰盈了,他们常常笑着对我说:老师,诗歌让我们看树已不只是树,山山水水都有了生命和情感。
从十里河畔到湘潭水滨
希冀
首先,请允许我以一颗如家乡小河边石头般朴素而坚韧的心,表达对《诗刊》社、对中国诗歌网最深的敬意与感谢。你们不仅为我这样身处县城一线的教师,开启了一扇通往诗意天地的大门,也为更多或是扎根基层工作、或是为生活奔波却从未放弃梦想的人点亮一盏温暖而诗意的灯。
在去年参加“我与《诗刊》的故事”征文中,我调侃道:一块“石头”叩开《诗刊》大门。诗歌《石头》是中国诗歌网赐予我的第一份“每日好诗”的珍贵荣誉,当这粒不起眼的青石子被《诗刊》拾起并珍藏,我的生命仿佛骤然被点燃——原来沉默的石块也能吐露芬芳,也能让荒芜的心田绽放出诗意的花朵!
“每一块石头,都有搬不走的地方”。
家乡的泥土、山水、亲人是我创作的源泉,而中国诗歌网和《诗刊》像是一道敞开的闸门,让我这块出生在小地方的石头也能随着十里河的流水流向更远的远方。
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地图上几乎小到找不到一个小黑点的县城来说,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谁因为诗歌创作登上过《诗刊》。这莫大的惊喜与鼓励更坚定了我追求诗与远方的道路。
从此,诗的溪流便潺潺淌入我的课堂。
因为常常读诗写诗,我的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不论在口头上,还是书面上都有极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在全县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情感也更细腻丰盈了,他们常常笑着对我说:老师,诗歌让我们看树已不只是树,山山水水都有了生命和情感。
在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的“荣耀·乡情”希望工程未来种子公益计划诗歌征稿活动中,我获得了“教师园丁奖”,我的学生获得了“未来种子优秀奖”。感谢这温暖的活动和温暖的刊物与平台,给基层教师和孩子们开垦出一片绽放诗意的沃田。奖杯的重量已悄然化为灵魂的轻盈。那是诗歌力量对平凡教育的深切回应,是生命内在生长拔节的回响。
今天,因着《诗刊》社与中国诗歌网的深情牵引,我这块北方的石头有幸漂移到湘潭这温情荡漾的诗意港湾。在新大众诗会,与众多优秀诗友相遇,见到了我心中的偶像老师们,聆听你们字句间的风云际会,仿佛重新认识了诗歌的浩瀚与深邃。你们用笔尖勾勒的风景,将成为我今后探索诗艺、灌溉课堂的珍贵养料。
感恩这诗意的远行!感恩这因诗而生的所有遇见!这恩情如同流水,不仅浸润着我脚下的土地,更将推动我以更勤勉的姿态溯流而上。我愿继续做一块河畔之石,在岁月与诗意的冲刷中愈发温润;更愿做一道微小的水流,将这份诗意传承的温暖与启迪,带给更多如璞玉般的孩子们——让这源于心灵深处的清泉,最终汇入远方更广阔的水域。
一块石头没有遇到诗,只是石头 。
家乡十里河宁静纯澈,湘潭涓水河水温情浪漫。河里的大石头小石子都是幸运的。他(她)们与诗歌,与《诗刊》和中国诗歌网的故事还在流淌……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