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是所有基层诗人的写作基石,或者是命脉。是新大众文艺群体写作的重要特征。“在场的写作”让大家的作品具备鲜明的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我们的写作既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更要放宽视野,往外界去看,关注更广阔的生活和生命的世界。
愿我们都成为自己文学的“矿工”
梁书正
关于“新大众文艺”我是在今年初才关注到的,如今蓬勃生长,生气盎然。我很荣幸能成为“新大众文艺”群体的一员。这让我不禁想起十年前的“草根诗人”现象,也是倍受到中国作协关注,并在北京举办研讨会,当时有余秀华、郭金牛、陈亮、曹利华、笨水、老井、玉珍、张二棍、藏海英、田暖、小西、红莲等,当然也包括了我,一共是15位诗人的作品参加了研讨会。如今这些名字有的红遍诗坛,走上了专业作家的道路,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也有的销声匿迹,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作品。
我应该是唯一一个两次参加被中国作协重点关注的文学盛会的基层作者。这可能与我的经历有重要关系,当年关注“草根诗人”的时候,我正在广东打工。而今,我依然是在基层,大部分时间住在乡村,而我的作品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的生活现场。我想,我们在坐的所有人,基本都是“在场的写作”,比如王计兵写外卖,温馨写焊工生活,甚至可以这样说,当年的“草根诗人”也是“在场的写作”,老井写的煤矿,郭金牛写打工生活等。
我认为“在场”是所有基层诗人的写作基石,或者是命脉。是新大众文艺群体写作的重要特征。“在场的写作”让大家的作品具备鲜明的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
作为两次参加“基层群体写作”的老朋友,我有一个感受,这种“在场的写作”在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写作土壤的同时,同样值得我们警醒。一是容易产生写作疲劳和大众审美的疲劳。二是容易让我们掉进写作的窠巢,没有了向外扩展的勇气。三是会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和胸襟。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无人送货车,机器工人,尤其智能AI的发展,我们很多职业都会淘汰,到时候难道我们还在过去的写作经验中重复自己吗?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写作既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更要放宽视野,往外界去看,关注更广阔的生活和生命的世界。
文学,最终还是要从人性的深处走去,要光明、纯善,要有普世之爱,要有对人世间深切关照。我希望十年之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都找到自己诗歌的矿藏,成为一个真正的挖掘文学宝藏的“矿工”。
新大众诗歌写作对于我们来讲,正是在个人已知的空间内,将独特的经验和认识揭示出来。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是对自我经验的肯定,只有这样他笔下的诗歌才能远远高于他的灵魂。
只有真实的写作,才能让诗歌高过灵魂
榆 木
十年前,我在中国诗歌网注册了自己的诗歌账号。十年后的今天,文学告诉了我一个答案:煤矿是现实,诗歌才是远方;一个人内心如果没有远方,他的生活中也就只剩下苍白的现实。
提起煤矿,对于没有下过矿井的人来说,似乎什么都已经知道,但对于正真要下到井下的人,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十七年的煤矿生活,从最初矿井的机械化开采到现在矿井智能化加速迈进,煤矿承载了我的青年,也将悄无声息的奔向中年,而对于诗歌永远是童年的开始。
2008年我左脚踏出校园,右脚便迈进煤矿,第一次下到六百多米深的井下,每天的工作就是四名矿工一次抬700多斤重一根的瓦斯抽放管,每次要在巷道里走1000多米,一个班要抬够七八根的瓦斯抽放管才能熬到下班;2014年到我结婚时,已经在矿井里扛了六年的瓦斯抽放管;之后到我迎接儿子的出生,已经在矿井下抬隔爆开关、拖电缆一年了;2015年,当我从井下一线调到井下二线盘区水仓,听着巷道里的水流声用手中的笔,在矿工交接班单上写下一些诗歌,之后到我小女儿出生时,已经在矿井下的盘区水仓看护水泵三年了。
当我坐在井下二线盘区水仓,高兴自己每天再也不用为扛瓦斯抽放管、抬隔爆开关、拖电缆而高兴时,却又被这个被称为矿井的无人区这个地方,黑暗、无助、孤独等各种情绪纠缠着我。那时我干脆关掉头顶的矿灯彻底融入黑暗之中,没人说话我就和黑暗说话和巷道说话和水说话。而就是在这样的黑暗里我才把生活看得更清楚了,也就是在矿井地下空间的最深处,找到了诗歌抒情所能得到的最高处。
新大众诗歌写作对于我们来讲,正是在个人已知的空间内,将独特的经验和认识揭示出来。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是对自我经验的肯定,只有这样他笔下的诗歌才能远远高于他的灵魂。当城市的楼层不断增高的同时,也正是矿井巷道的长度不断延伸着我对文学理想的追求。
今天,我们在谈论新大众诗歌时,还应该注意到一个变化。就是现在的多媒体时代,承载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已经被零碎的影像和图片所取代。而这样的影像和图片注定无法安放人最真实的情感。所以当现在,真在文学里被如此瞩目地强调,也正是真受到了如此巨大的挑战。
在中国诗歌网的十年,是我真正意义上走上诗歌写作的十年,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和收获,也见证了我的缺点和不足。希望在今后我能在诗歌创作的路上更加脚踏实地迈上新的高度。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