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青春诗会合影
青春诗会的邂逅与成长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系列征文之十三
项燕波
2014 年的海南陵水,阳光倾洒在这片即将迎来诗歌盛会的土地上。我作为一名会场服务者,怀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开启了这段特别的经历。
“青春诗会”的第一天,我早早地来到会场,开始忙碌地做着准备工作。这时,一个身影匆匆忙忙地走进会场,是王彦山。他身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背着一个装满书籍和笔记本的背包,眼神中透着焦急与期待。我迎上去,微笑着指引他到休息区。他抬起头,眼神中闪过惊讶,随后感激地笑了笑,说:“谢谢你,我第一次来参加这么大型的诗会,有点找不着北了。”他的声音清脆而富有活力。
王彦山对诗歌的热爱在他的言谈中表露无遗。我们互动了几句,他跟我简短聊了聊创作诗歌的过程,如生活中的细微瞬间常能触动他,一片飘落的树叶、一次温暖的微笑或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都会让他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夜深人静时,他反复品味这些瞬间,用细腻文字编织诗歌。他精心斟酌每一个词语,调整每一个句子的节奏,力求诗歌能准确传达内心感受。他觉得诗歌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能表达那些难以用言语直接表达的情感和思考。
没过多久,吉尔黄凤莲也来到了会场。她穿着一身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长发披肩,眼神深邃而坚定。她优雅地走进会场,仿佛自带一种神秘的气场。看到我忙碌地整理桌椅,她微笑着走过来帮忙。我连忙摆手说:“不用不用,您是嘉宾,这些事情我来做就好。”她却笑着说:“没关系,大家都是为了诗会而来,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帮忙的过程中,吉尔黄凤莲和我们聊起了她的家乡新疆。广袤的大地、壮丽的雪山、辽阔的草原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都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清晨第一缕阳光中,她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并将其融入诗歌。她会与当地人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从中汲取灵感。她认为家乡的风土人情是诗歌的灵魂,通过诗歌可向世界展示新疆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而当段爱松出现时,整个会场好像都安静了下来。他迈着沉稳的步伐,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自信。他穿着一件深色的夹克,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他走到我面前,微笑着说:“小伙子,辛苦了。”我有些受宠若惊,连忙回答道:“您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他点了点头,然后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开始翻阅着手中的书籍。
我偷偷地观察着他,发现他看书时的神情十分专注,犹如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偶尔,他会抬起头来,思考片刻,然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些东西。我好奇地走过去,轻声问道:“老师,您在写什么呢?”他抬起头,看着我,笑着说:“一些关于诗歌的想法。”段爱松接着谈到他的创作过程是不断地阅读与思考。他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深入思考,挖掘其中深意。他认为诗歌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只有不断磨砺技艺,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诗歌。
随着诗会的深入,我也逐渐融入了这个充满诗意的环境。我开始尝试着去理解每一首诗背后的故事,去感受每一位诗人的情感。我发现,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灵魂的对话。诗会的每一次的朗诵,每一次的讨论,都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王彦山的激情与活力,吉尔黄凤莲的温柔与坚定,段爱松的从容与自信,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青春诗会”让我明白了,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这段经历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探索诗歌的奥秘,去发现更多的美好和感动。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