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文学圈里,生活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诗歌语言中,我相信诗歌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着。我个人认为如果写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文字是跃动的音符,文字是灵活的精灵,文字是智慧的沉淀。敬畏文字之心何在?敬畏文字是明智的举动、必然的选择,更是一种姿态,敬畏文字是严肃恭敬的态度。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我国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贾岛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用词要严谨,不能随意,这样才能写出千古佳句。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传神生动,千百年来为人称道。然而这“绿”字并不是他妙手偶得,而是反复斟酌后的结果。他先是用“过”“吹”“拂”等字。都觉得不够形象,于是他仔细比对再三推敲,终于成就了名句名篇。王安石对于用字极其仔细及谨慎,他怀揣着对文字的敬畏。严肃恭敬,对待创作没有丝毫怠慢与敷衍。敬畏文字是学者责任意识的体现。
著名诗人叶延滨说,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它虽然不是处于今天消费文化的中心,但它是延续人类精神的链条,诗歌消亡了,我们的精神情感也就面临中断的危险。他坦言,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进行调整,要倡导对诗歌的尊重,倡导对诗歌的敬畏之心,让青年一代受到更好的诗歌教育。
二、要有大视野
诗人的大视野体现在他们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广阔思考。如果具体到诗句和诗人,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登上高山之巅后,视野开阔,胸襟豁达,寓意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阻碍,坚持高远志向的决心和勇气。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简单的登楼动作,寓意着不断进取,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哲理。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描绘庐山的多变景象,启示人们看待事物应多角度思考,方能全面理解。著名诗人北岛的“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个挑战者/就把我当作第一千零一名吧!”还有海子的“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等等。这些诗句不仅语言优美,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拥抱生活的无限可能。诗人们的视野和思考方式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对广阔世界的追求和对高远志向的坚持。真正的诗人,既主动承担苦难,又勇于超越苦难。这种超越,是在精神上对苦难的超越,在人类智性、美学、灵魂层面上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诗歌作品,年轻人读了,可以知道未来迎接他们的将是什么;老年人读了,能够理解他们已经经历过的生活何以如此。
三、要有悲悯心
著名作家余华说,我知道阅读别人的作品会影响自己,后来发现自己写下的人物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
据我观察,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中国诗人逐渐淡漠了对终极意义和绝对真理的追求,放弃了诗歌肩负的人文启蒙的使命,从表面看上去,这种写作采取一种降低身份的亲民姿态,貌似要与人民大众平等对话和沟通。然而,这种俯就,并未迎来预想的回应,读者大众并不买账,反而更加瞧不起所谓的诗人。叶延滨也认为,关注社会事件,感同身受地关注他人安危冷暖,是诗人的天职。历史上很多重要事件,诗人每每都会成为最早的“发言人”,因为诗人往往更敏感,感情更为炽烈。
我也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句透露出诗人杜甫深切的人文关怀与博大的胸怀。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杜甫希望建造无数坚固的房屋,让所有贫寒之士都能安居乐业,展露笑颜。这体现了诗人超越个人悲喜、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操。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温暖的社会环境。当然,这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里所讲的悲悯心是诗人或作家的本分。
四、关于诗意的创造
就我们目前的诗歌现状来看,诗人们的写作,不能像当下某些学院派学术一样乏味、空洞和无聊,它应该有自己新颖的面貌、独特的气味和审美的活力,让人读之有新鲜感,不要让人读了某个诗人的一首诗,就再也不想看他其他的作品,要让人在字里行间的不经意之处真正领略到语言和思想的澄明之境。王国维在论诗词时,认为写作要讲究气象与境界,这就需要诗人们具有精湛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这种眼光和视野,要求一个诗人必须保持敏锐的感悟能力,在思考上不能机械、僵化,在表达上不能生硬、苍白,既要守护汉语言的想象力,又能提供给人丰富的伦理维度。这都是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要有一种往前延伸和逼进的精神动力,它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不懈怠,而是以坚韧和勇力去面对。
当下的诗歌之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人缺少沉下去的耐性与厚重,过于简单地去处理语言和人生。如果诗歌写作仅仅就是如此,离优秀的目标还远远不够。经典之作,还应该在精彩的文字中贯注人生的困境、思想的疑难,而不是将话说得那么绝对,如同精密的数理逻辑公式。
其实,对于诗意创造的形态有多种,有的诗人热衷于清晰地抒写,他认为用清晰的素描方式,也可以写出富有诗意的诗歌来。而大多数诗人都是借助于更多繁复的意象来营构诗意的,有的诗人用对词语的非正常使用来创造诗意,还有的诗人则是用一些冷峻的笔调,制造模糊与暧昧的意境来丰富诗意。
五、诗人的距离和拒绝
我们不要怕诗歌的边缘化。有人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宋,好像以为那时的诗人多么受欢迎,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无论中外,诗人向来不是名流、明星。里尔克说:“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古老的敌意。”北岛曾引用这句话,并勉励诗人“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所处时代、母语以及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破除对荣誉或名气的迷恋。对此,博尔赫斯说:“荣誉一直是一种对现实的简化,有时是腐化。没有任何名人不曾被他的荣誉中伤过。”举目今日中国诗坛,诗人们争相角逐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小圈子之内互相加冕,并且丑闻不断,闹出好多笑话,让诗人的名号蒙羞。或许对一个诗人来说,获奖可以给他带来某些实际的利益,但他同时失去的可能更多。
古月,原名胡民强,70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正定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正定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主席、秘书长;石家庄市作协理事;河北省文研会讲习所副所长。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