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大众文艺”

作者:之江宣   2025年04月03日 10:54  中国作家网    196    收藏

编者按

自2024年底,“新大众文艺”一词被提出后,迅疾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李敬泽在《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一文中第一句便提出: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

当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文艺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势必对作家和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何与AI共生,焕发出新的可能?未来充满挑战,亦有更多惊喜。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推出“新大众文艺”专栏,本文为转载。


一段时间以来,与DeepSeek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一同兴起的还有“AI诗人”“AI主播”,以及技术赋能下的“视频化”阅读、微短剧、网络游戏等,这些“新物种”不约而同闯入了新大众文艺赛道。

有人说,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不亚于任何一次文艺变革,它是一场发端于民间的新文艺热潮;也有人说,它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人人皆为作者,万物皆可创作。不禁要问,当我们在谈论新大众文艺时,到底在谈什么?又该深思些什么?


在笔者看来,新大众文艺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以新媒介为工具创作文艺作品的现象。比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利用网络平台创作的文学作品,网民自发拍摄的短视频、微短剧等。那么,新大众文艺到底新在哪里?

渠道畅通。以前,人们发表作品的渠道较少,而如今,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渠道向所有人敞开,门槛大大降低,甚至释放了“素人成名”的可能。比如,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诗,讲述生活哲学;有人将播客做得风生水起,抒发观点见解;还有人当起短视频up主,玩转知识分享……在新大众文艺的图景中,似乎只有“怀才不足”,难有“怀才不遇”。

队伍扩容。以前,文艺作品多出自专业人士之手,而如今,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来自不同领域的普通人也满怀热情参与到创作中。他们可能是每日穿梭于城市中、为生活不停赶时间的外卖小哥,也可能是在街头巷尾拿着“长枪短炮”、定格生活瞬间的摄影爱好者,等等。在这场文艺浪潮中,“无名之辈”也能闪闪发光。

题材下沉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群体多是“野生”创作者,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无论是“田园博主”视频中的田园牧歌,还是“菜场作家”笔下的人间温情,都在真诚记录日常生活里微小的切面。这些作品或许没有太过高扬的基调,却胜在真切不悬浮,记录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坚守,作者书写心目中的“凡人歌”,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文艺最根本的主题是服务人民大众。新大众文艺的冒尖,体现出大众文艺创作的澎湃能量,也丰富了“文艺为了人民”的内涵,成为群众参与文化创造、体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


微信图片_20250403103153

网友分享的文艺创作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回望历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从现实来看,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也绝非偶然。

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加持和赋能。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几乎都孕育出文化的“春天”,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莫不如是。作为新大众文艺勃兴的“源密码”,新兴科学技术带来了文艺生产力的释放。乘着数字技术的东风,“文化+科技”产生强烈化学反应,创作者潜能持续被激发,创作边界得以拓展。比如,VR技术创造虚实相生的舞台,AIGC赋予文艺创作者“神来之笔”……在“黑科技”的加持下,曾经“高冷”的艺术与每个人都能“零距离”。

另一方面,少不了内容平台的托举和培育。新大众文艺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万龙甲”的托举。虽然早期的个别内容平台更像“搬运工”,但现在,许多内容平台正发挥出资源整合的强大优势,为新大众文艺的繁荣提供肥沃土壤。它们有的注重作品转化的市场逻辑,有的则提供二次创作的广阔空间,还有的推出正向反馈机制等。在双向奔赴中,平台与创作者共生、作品与产业链接,新大众文艺得以滋长。


微信图片_20250403103204

短剧拍摄现场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从本质上而言,新大众文艺产生的背后,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满足和文化创造力的进一步释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层次、多样化,显然,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更丰富的文化供给,回应着不同受众的口味。比如,在微短剧领域,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看微短剧的人比点外卖的人还多”。

就像唐宋时期的诗词、宋元时期的话本,或是明清时期以《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新大众文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之一,以贴近生活的方式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曾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新大众文艺活力奔涌,正印证了这句话。但作为“新物种”,它难免会经历成长的阵痛,也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

比如,新大众文艺会取代传统文艺吗?新大众文艺并非站在传统文艺的对立面。正如新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媒介的消亡,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也不会磨灭传统文艺的辉煌。不过,它可能会倒逼部分创作者自省:如何让传统文学、视听或舞台艺术等与新大众文艺融合共生,为现象级作品横空出世埋下伏笔,这才是需要深思的课题。

比如,新大众文艺让创作门槛变低了吗?不可否认,文艺创作的准入门槛确实降低了。但即使人人都拥有自我发挥的机会,也不代表创作会变得轻而易举。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有鱼龙混杂的“电子榨菜”,也可能有低俗恶俗的不良内容,但受众的审美水平依然“在线”,甚至“胃口”更高。创作内容或许容易,但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依然不易。

比如,流量和留量之间作何抉择?在数字时代,流量意味着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文艺作品通往大众的桥梁。追逐流量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因为求流量而舍弃了审美取向和社会价值。新大众文艺要健康持续发展,就需在“流量”和“留量”中找到平衡,如平台端可加强多元化评价、完善算法机制等。

比如,大众的创作热情该如何呵护?有人质疑:“这么多网文作者,没有一个可比肩武侠四大宗师。”但无论何种风格、何种流派的作品,只要能够传递真善美,都应该得到精心的呵护。在这个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政策引导可起到关键作用。如在人才培养上,不妨给予新大众文艺群体更多的耐心,以时间换成长空间。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写道:“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新大众文艺就像春日新雨,充满着生命力。它能否引领未来的文艺发展潮流,成为“瓢泼夏雨”?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4.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5.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