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的“天孙”找到了吗?《诗词大先生》作者张静告诉你答案

作者:江胜信   2025年02月21日 09:59  上观新闻    1    收藏

l_CB20250220112849954011


WX20250221-094849@2x


羽化登仙的百岁叶嘉莹先生,留给人间很多的愿。“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柔蚕枉自丝难尽,可有天孙织锦成?”“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遥天定有蓝鲸在,好送清音入远波。”“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天外从知别有天,人生虽短愿无边。枝头秋老蝉遗蜕,水上歌传火内莲。”……她自比不死的莲实、老去的柔蚕、遥天的蓝鲸、蝉遗蜕、火内莲,盼望千春发华滋、天孙织锦成、清音入远波、诗教播瀛寰、高峰再攀登。


WX20250221-094907@2x


若想回应叶先生对中华诗教当代传承的倾情和祈愿,那就翻开由她作序、去年11月中旬即她西去之前十来天亲见出版的《诗词大先生——叶嘉莹的诗教人生》吧。日前,该书的作者,叶嘉莹先生的嫡传弟子,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在北京方所书店与读者们分享了新书。

这20多年来,张静一直陪伴叶先生左右,但她并不愿意渲染她个人的幸运,而强调每一个人内心都拥有“遇见”先生时的怦然心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内心的叶先生去追思,去想念”。张静还抛出一个被多次问到的问题,“叶先生的‘天孙’找到了吗?”她的答案是:被叶先生感动过的我们都是“天孙”。

《诗词大先生》的新书分享会既是“天孙们”的相聚,也是叶先生和“天孙们”在天地间的呼应。


l_CB20250220112841707059

张静陪叶先生在书房签书。


“这不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传记。”张静以“借诗言志”来概括《诗词大先生》的特点,“包括借诗阐释叶先生的诗教理念和诗教方法,比如‘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

叶先生一生得到了很多荣誉: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媒体和大众尤为津津乐道的是她先后捐款3568万元,设立了南开大学“迦陵基金”。

“我以为你是来找我谈学问的,结果你来给我谈钱。”直率的叶先生曾这样回应记者。为什么叶先生只愿意低调捐款、不乐意被宣传呢?张静在新书分享会上借用明末高僧憨山大师的“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来阐说。叶先生靠着古典诗词的支撑,走过了国破之殇、丧母之哀、牢狱之灾、失女之痛。这些劫难犹如荆棘,必须咬紧牙关才能在荆棘丛中站稳脚跟,但这与月明帘下转身相比,仍是相对容易的。当叶先生明明可以在度过一个个劫难之后,用一种更无为、更闲散、更优渥、更轻盈的方式静对帘下明月的人生晚境,她却于1979年起自费回国教书。“那个时候,南开大学教授月薪不足百元,我怎么跟国家谈待遇?所以我不要一分钱讲课费,国际差旅包括国际机票都是我自己出。我想要奉献的是我剩下的一切,包括我的时间、精力、才华乃至生命。”叶先生说,“如果跟那个初心比起来,我现在把我死后用不到的钱捐出来,这算得了什么呢!”归国执教30周年即2009年,叶先生赋诗: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初心未变的还有张静的师妹张元昕。在新书分享会上,张静将师妹的故事娓娓道来:张元昕是出生于美国的华裔女孩,4岁起和妹妹一起跟外婆学诗。9岁时通过卫星电视收看央视《大家》栏目,荧屏上,不顾劳累、腰伤、咳血而坚持授课的叶嘉莹先生说:“即使我倒下去,也要倒在讲台上。”张元昕瞬间被“击中”,向家人郑重宣布:我想拜叶先生为师。2009年,11岁的张元昕和9岁的妹妹在妈妈的陪伴下,利用春节前往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跟着叶先生学习古典诗词。2011年,张元昕又追随先生来到南开大学,在这里读完了本科、硕士,2017年又经叶先生推荐,去哈佛大学师从汉学家宇文所安读博士。2018年,张元昕回南开为学弟学妹开了个题为“明灯无数驱长夜,一片光芒彻古今”的讲座。当被问起哈佛一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张元昕回答:“最大的收获是成功地竞聘到一个义工组织的岗位。”大家都很惊讶,她解释:自己来到南开大学的第一年,就参加了叶嘉莹先生为纪念自己的老师顾随先生捐设的“叶氏驼庵奖学金”的考试,获得了一等奖及一万元的奖金,并把这笔奖金捐给了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现在自己可以为他人奉献劳动、奉献时间,而不仅仅是奉献金钱,所以有了新的成长、新的收获。

2024年11月30日,张元昕从哈佛回到南开,参加叶嘉莹先生追思会。能告慰恩师的是,张元昕和母亲、妹妹一起面向纽约的华人家庭开设了中华诗教班,她期待能像叶先生那样,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实践、来传承中华古典诗词。


l_CB20250220112723672027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讲堂上悬挂着的一副联语: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


南开大学迦陵学舍的讲堂上悬挂着的一副联语:师弟因缘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张静解释道:在叶先生看来,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后天无法改变的,比如血缘关系;但也有些是后天选择的,比如师生之间,往往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寻才会走到一起。前者与生俱来,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思维的选择。而后者则是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更为可贵。


WX20250221-094759@2x


在《诗词大先生》的新书分享会上,为叶嘉莹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写作长篇影评的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王忠明、为叶嘉莹先生活动多次创作花艺作品的花道艺术家陈蕙等,追忆了叶嘉莹先生的不同侧面。“叶先生早年创作的一首词能带我们认识到叶先生的不同侧面。”张静带大家重温的,是叶先生1980年创作的《踏莎行》: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馀,藐姑初识真仙子。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这首词把叶先生的不同维度都告诉了我们。叶先生像水一样,既有局囿深杯的沉静,又有风吹狂波的飞舞。在诗词相伴的人生道路上,先生有了追寻理想、成就事业的执着坚定的信念。”


l_CB20250220113129967033

多年来将叶嘉莹先生诗词讲解方法用于课堂实践的清华附中朝阳学校语文组长周欣(右)参加了新书分享会并与作者张静合影。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4.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5.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