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中国诗歌网诗歌大擂台第20期点评
月光琥珀
曹雪健
河面因为月光和一块石子
成为网。石桥被水盯得发冷。夜间
光线捧着温度的
骨灰,大地暴露失眠
山林还在冷空气的试飞期。只需看星星
一眼,体温就会被
扎穿。沙岸给我双腿留下
冰柱的防空洞,站着时
长褂和裤筒分别起飞
迫降。人们看到我即将风化
大风顺着骨缝进出,视线干硬
寸寸断裂,黎明时变成陶罐
身体里遗失一场风,塞进
夜晚的形状。水就在脚边,记忆
只有我一只鞋的长度。夜里
每条河都是月光的琥珀,当风跌落
水中,时间
省去百万年的光泽
安琪:
这首诗让我想到了“语言”这个问题。“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与人交流的主要手段,也是人认识自我、了解他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战菊)语言又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前者就是我们日常说话的口语,后者则是用以阅读的书面语。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书面语,也就是,适合阅读而不适合对话交流。由此我又想到眼睛和耳朵跟心灵的远近问题,眼睛应该比耳朵离心灵更近。好比我们读这首诗,我们会比较容易进入诗的旨意,如果把它读给你听,你会听得稀里糊涂,前面听后面忘。这是一首写河边的见闻感受的诗,每一句写一件事物,作者对每一件事物施加了比喻、通感、拟人、借代等种种修辞,使得物不再仅仅只是物,而是各种密集意象的注解和补充,全诗的复杂度也因此增加。
古港姜撞奶
胡构
坐着形式迥异的命运船
用不同的方式泊进
相逢之港——安如河面的姜汁和泼似日光的牛乳
圆瓷碗中交融凝结,而
姜热辣激涌、奶温润平和:好像一对
夫妻,哺育不肯成年的味蕾
安琪:
这首诗题目有点惊悚,或者说有点大胆,中国语境里,“撞奶”二字有点触目惊心。当然,这里说的是“姜撞奶”,挺稀奇的一个词组。读了诗才知,写的是姜汁和牛乳的交融。本诗有点蒙太奇,如果来拍电影,镜头先给个全景,日光下的古港口,停泊着几艘船,诗里称之为“命运船”,非常好的一个定语,命运,每艘船都承载着船主、船客的命运,每艘船也自有船自身的命运,这也是诗人对船的一个独创性定义。镜头渐渐推进到河面,什么河,安如河,在日光照耀下似姜汁又似牛乳,这是一种视觉感受。镜头继续推移,定格到船上一个圆磁碗,碗里盛着姜汁混杂牛乳的液体,端碗的人应该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不肯成年的味蕾指的是童年记忆之深入骨髓。从自然景象到人物行为,诗,完成了它的位移和象征义。
思念
吕吉瑞
当我们有了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时
我开始做茧。起初真的是只想做茧
可是,后来不由自主地抽出了长长的丝
似乎有了些年日了吧?准确的数字不敢去算
因为惧怕窒息
想想,模糊也是一味药
我剔除了词性中附属的东西
使它更符合我的心理行为
不过,我还是喜欢在阒寂时静坐
这样,我会离你近些,你也会清晰一点
目光锈蚀的号码有点沉重,每一次翻出的冲动
又在冷静后跌落。是啊,说点什么呢
是说对酷热的担心?还是说对凛冽的顾虑?
好在风雨无需选择
月亮上堆积的目光越来越多
我不确定是否和你有过碰撞和折射
也不在乎你有没有看到
就像生日和节日的祝福
我只是在心里默默念叨而已
跪下,双手合十的虔诚,并不都是为了祭拜
很多时候,泪水也不仅仅来自伤痛
安琪:
本诗主题为“思念”,全诗六节于是都指向思念,可谓扣题很紧。其中的第一节和第五节比较有意思,分别化用了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李白《静夜思》的诗意,二李的诗都与思念有关,诗人化用过来,是对传统的当下再造,也属于一种用典吧。本诗诗意清晰,无需一一解读,是一首很诚实的诗作,不卖弄语言,不制造阅读障碍。
放虎娃
曲然
放牛娃,在荒原上
赶着牛群。他手上的鞭子还有
部落首领的余温
他从父亲手上接过那条鞭子时,确实感到
有些丑陋。他想父亲从爷爷手里接过时的想法
肯定也一样。然而,他们都觉得自己
也应该像部落首领那样,想方设法
把牛群赶去春天。他使劲地挥动着手里的鞭子
不停地四处奔跑。赶着,赶着,他忽然发现
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远。自己一口气
把父亲、爷爷和他们的父亲、爷爷都赶到了
山穷水尽的天尽头。原来,他们一直
没能把牛群赶到春天,却把自己
赶成了牛
放牛娃停下脚步
他改变了主意,不想再放牛了,要改成
放虎。他的心里积攒了好多好多老虎,一直
被自己死死地摁在心底。它们都是父亲爷爷和他们的
父亲爷爷留给自己的丰厚遗产。他不想养虎为患,决定
把它们一起放出来,到四季如春的城里
去逛一逛,去那些大户人家的宅院里
嗅嗅迷醉的花气。他不知道,那里
把守得非常紧,就连凶残的老虎
也不敢近前那荷枪实弹的蔷薇,而是吓得
掉头闯进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张开血盆大口
把他们咬死在赶往春天的路上,还有那些正活泼乱跳
准备冲到春天里去盛开的
花朵
安琪:
无疑这是一首象征意味浓厚的诗,牛和虎各有所指,牛可能是一种墨守成规的生活方式,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一直往上,都是放牛,那么到我的手上,照理也该继续放牛,往下到我儿子,到我儿子的儿子,也是如此,放牛,成了家族宿命。但诗人肯定不甘心这样一种宿命,他想放虎,虎比牛强悍、凶猛,素有百兽之王的地位,所以,虎在这首诗里,其指代自然也十分明显,即是对被安排好的命运的反抗。牛和虎是第一组象征。第二组象征是荒原和城市,在荒原上放牛,在城市里放虎。这里面也有摆脱乡村进城的愿望在里面。结果却是,虎无法实现放虎者的心愿,它融不进城市、融不进大户人家的宅院里,反而是作乱人间了。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终归是现实。
地理
王迪
一张纸
带着数千年的文字
在地上跑着
停下
亲吻着枯草
枯草读了一遍
又读了一遍
风,举着
在残垣断壁的墙上
舒展粘贴开来
纸上写着一个字:
“拆”
一晃十年
再来到故地
周围都种上了庄稼
唯你向洗耳恭听的人们
讲述历史现场
上面的几簇小花
逢着阳光
在风中
向我们招手,示意
安琪:
这首诗的关键词应该就是这个字“拆”,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场景,墙壁上大大的“拆”字,公告着这座建筑物的命运——拆。诗应该表达的是这么一个意思。诗人显然对被拆的建筑物有感情,才会在十年后重回此地,看到并不是重新拔地而起的新的建筑物,而是种上了庄稼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小花。诗题“地理”,有着地理变迁的感慨,这片土地,兴许有诗人寄予的情感。
她只是一个《素食者》
青逍
1
蚂蚁归巢,瞄两侧的草
丈量食物尺寸和迂回的线路
早如此,吃食应碎成工艺品
巢有三维灰度
某刻被水充斥压抑呼吸
不能从溶液颜色分析香臭
倒影不是光的专利
夜,花束战栗
背后无数触角狰狰
2
斑点在新衣附着
棉花的结构像招揽玩家
店面聚光灯束射向滑腻的脖颈
多年前蜘蛛瓦房落户
山野,有花,没有路,树枝在吐纳
会迎接新店开张吗?
露水湿镜头
来自树枝,来自蜘蛛,来自花
斗转
3
笼和冰箱无差别
圆滚滚的鸡蛋在工厂被挑拣
桥洞蓝色涂鸦用人类语言
肉块是一部分,不同于演奏大厅中
和弦各种各样的频率
床前站着人,穿老虎裙
骨头拼接战士爪牙
各种肉和羽毛、犄角角力
金属条退场
4
手中鸟退役
喷泉水退役
绷带卷退役
球形世界被南极墙围困
不吃不是敬畏
否则蔬菜水果(新娘)
也会扭头
她只是一个素食者
安琪:
这首诗标题“素食者”加书名号,当是指新晋诺奖得主韩江小说《素食者》吧,诗人此诗与《素食者》有何关系,本诗读不出来。这是一首非常个人化、心灵化的诗,诗人不迁就读者的阅读,只管写出自己梦呓般的感受,这种诗不企求读者的理解,只希望读者的共情,能否走进这首诗,全凭你与它的共情度有多少。一般我读这类诗,喜欢的是它在语言上的神秘性和陌生化,这类诗总能在语言上有新的发明,比如手中鸟退役、喷泉水退役、绷带卷退役,这样的构词方式对打开我们的固化思维是有帮助的,本诗类似句子很多。
烟
竹韵桔香
一支穿着牛仔裤,两条腿走路的烟
步伐沉重,不愿再前行
鞋子,早已破旧不堪
脚底,沾满泥泞与疲惫
它,真的走累了
静静地坐在长椅上
心中满是对家的渴望——
再看望一下种烟草的爸妈
再抚摸一下会抽烟的绵羊
最后,再爱一次
那个叫香的姑娘
和她一起踮起脚尖,触摸蓝天与白云
于是,它轻叹一声
自嘲仅为一支烟
不能照亮别人,那就点燃自己吧
随后,它毅然决定——
点燃自己
一口一口,抽着,抽着
直至化作缕缕云烟
安琪:
读这首诗,我想到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不是我在写诗,而是诗在写我。说的是诗的神秘性,好诗是自然发生的,诗自己有生命。放在这首诗里,烟也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每一根烟从被生产出来,就拥有了自己的一生,貌似人抽烟,其实是烟借助这个人完成了自己在人世的使命——化作缕缕云烟。这是对本诗的一种理解。第二种理解,直接把烟当作一个人,一个男人(第三段证明这根烟的性别),这个男人看起来有点颓废,在那抽闷烟呢。这首诗有点游戏的味道,也是诗人率性不羁写作心性的体现——无论什么题材,我都能写。
弹棉匠
卢冬根
祖父最后的农事是摘棉花
他把拐杖植在田边
用围裙兜住那些小白云
再倒进竹箩,带它们回家
一把老木棰击响牛筋弦
棉花听得柔软而蓬松
无数根纱线织成大网
打捞出一床新鲜的温暖
祖父打的最后一床棉被
是姐姐的嫁妆
红纱紧抱沉甸甸的白絮
多出来的五斤重量
是他积攒二十年的心愿
这个身背木弓走四方的弹棉匠
殁于盛夏。在棺木里
也没有盖上自己打的棉被
安琪:
从这首诗我们可学习到如何把日常生活转化为诗的生活,也就是如何用诗意的语言去陈述日常琐碎的生活。本诗写的身为弹棉匠的祖父的一生,第一节的“小白云”,是对棉花的比喻,形象、唯美,这是一个诗意的转化;第二节,棉花听得柔软而蓬松,此处用棉花听,而不是人在听,让棉花本身具足了生命意识,又是一个诗意的转化,本节中还有新鲜的温暖,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熟练掌握;第三节,多出来的五斤重量,事实上棉被不可能多出五斤重量,这当然是诗人对祖父心愿的合理想象,这也是诗歌写作很重要的一个技巧,无中生有,只要合情合理,“有”便比“无”更真实,更让人难忘;第四节,可能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缺憾,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本诗作者有这么自觉的诗歌语言意识,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被他转化成诗。这是我读本诗的最大感受。
凌晨两点半的夜宵
吾本斯加
凌晨两点半
马路睡了
西北风没睡
凌晨两点半
西北风睡了
炭火没睡
凌晨两点半
掀开锅盖
生活热气腾腾
天就快亮了
锅盖睡了
别人的生活刚刚醒来
安琪:
本诗抓住一个时间点“凌晨两点半”切入日常生活,托举出了一个群体,在这个大多数人还在梦乡中的时间节点,却有这么一群人还在为了生活忙碌着,这就是那些提供夜宵服务的人。这个场景想必很多人不陌生。本诗的特点是,避开直接写人,而是让各种物自己呈现:马路,西北风,炭火,锅盖,等等,物的背后,第一节貌似写自然,到第二节炭火出现后其实人就跟着出现了,这也是一种很巧妙的表达方式。诗歌写作就是要善于换个角度,不要总是让人站在台前。
他和草原
渐风杉
一片草原,和一个缓缓的黑点
没有骏马,却有一双古老而破败的鞋
那人就这样,同黑点一般移动
他能看到那番景象
一棵孤零零的树
一条无所依托的河流
还有它们脚下,无垠幽暗的草原
在那月光
他没有仰望什么
他眼中映着的
三分草地,七分月光
他不知道
天上的星如针眼般刺穿云的薄纱
他信仰的,草原之外的某座旷野
那里的篝火,为草原和月光所惧
他曾一笔一画描摹出我
用草根,用泥土,用河水
我见过他不曾注意的夕阳之景
昏色的红晕爬上极厚的云层
我不愿再看第二遍
天空中那红色的沙尘暴
我知道他的未知
我所见的皆是他的手笔
某天,他将我推了出去
蓦然,在时间长河一瞬
我与成千上万个他擦肩
草原,河流,月光,树木
都轻轻地颤抖
有时他蹲下抽泣得像个孩子
有时他仰头天真得像个孩子
有时他赤足奔跑得像个孩子
有时他在趴在河边弄水,像个孩子
有时星星明媚柔和的眼,注视着他
像个孩子
他应该在那里,像个孩子
为我守着遗忘,甚至死亡
当我与风共享自由
徜徉在美的幻想中
他又安静的环抱双腿,坐在河边
就那样看着我,在水面轻轻抚着我
像对待着一个孩子
安琪:
理解这首诗,自然要从“他”入手追问,“他”是谁?从“草原”意象,我不由得想起蒙古族信仰的“长生天”,“长生天”是蒙古族神话中的最高天神,庇护众生,无所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逻辑就顺了。当然,也有可能我理解得不对。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