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寂静与轰鸣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系列征文之五
周启垠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青春诗会的重要。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来说,要是能在有生之年参加青春诗会,那就是里程碑式的一个台阶,一种刻度,一种至高海拔的记忆。青春诗会遴选条件严谨,标准很高,不是随意就能参加的。对于年轻人,在写诗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迷茫、探索、爬坡前进的过程中,因为偶然的因素成功地参加了青春诗会,在当时可能还不会意识到能参加青春诗会意义如此深远。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应该是2007年的时候,我从部队转业不久,到了一家能源企业工作,职业生涯发生了新的转变。在部队期间,我一直写军旅诗,先后在《诗刊》《解放军文艺》《星星》《诗潮》《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作品。到地方工作后开始转变方向,写一些工业题材的作品。
当时发表作品之难与当今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够发表作品是很荣幸的事,当时,虽然我一般都在大刊大报发表正能量的稿子,但总觉得自己的诗还需要提高,存在诸多不满意之处,后来,写了之后连投稿的勇气都没有,很多都一直沉积在箱底。
一个偶然的机缘,看到《诗刊》社青春诗会征稿,我把写煤炭题材的若干首诗整理寄出,就在差不多忘了这件事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要我去参加青春诗会。那一次青春诗会就在北京斋堂举行,时间点恰恰与我在清华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的集中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按照要求学习期间不得请假。所以,《诗刊》工作人员与我联系时,我就说可能参加不了。当时的老师告诉我,青春诗会很重要,全国一年就那么十来个人,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才最后确定的名单,这个机会如果要放弃就太可惜了。知道了这一点,又想到地点正好在北京,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得参加。
向领导请假,在承诺不影响学业完成的情况下,才勉强给予了同意,并表示只能准假一天,这样诗会期间的采风活动只能忍痛割爱了。那天,具体是多少号我已忘却。但记得大家高高兴兴地从四面八方赶到斋堂报到,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我是在下午下课后去的,心情非常愉快。晚上就餐,来自全国各地的诗友相聚在一起,彼此虽然陌生,但因为都有着共同的诗歌爱好,一坐下来就有谈不完的话题。
那天叶延滨、李小雨、王燕生、周所同、杨志学等老师都到了现场。晚餐后,有一段文艺节目表演,我不善言辞,也不会表演,轮到我时,我百般推托,但大家说就是高兴,朗诵一首自己写的诗也行。盛情难却,我勉为其难,朗诵了一首诗,我觉得朗诵得并不好,或者说白了就是演砸了。后来李小雨老师专门对我说,作为一个写诗的人,要学会掌握一两项能够表演的技术,哪怕是熟练地背下来自己写的诗,反复演练,倾情朗诵好,在关键时候能拿得出来,演得出去,让大家开心。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至今言犹在耳。
说到李小雨老师,这是我终生怀念的诗人。一九九九年,我曾经一年内在《诗刊》发表三次作品,这一定是她的宽容和大度,出于对我诗歌的肯定。我给《诗刊》投稿,都是平邮过去,而且我并不知道是哪个编辑编选了我的稿子,我那时候并不懂得投稿的规矩,一年内到处投,一家刊物也反复投,没想过《诗刊》能多次采用,直到参加青春诗会后认识了《诗刊》的朋友,才知道那时候发稿都是三审制,初审、二审被毙了很多,到三审更是严格。后来我才知道雷霆、梅绍静、周所同等老师各自送审了我的稿,李小雨老师作为副主编应该是统筹把关的审稿人,如果她大笔一挥就能把送审稿给砍了。我当时真的不认识李小雨老师,但我的诗真的都发出来了。应该说,她是我诗歌之路上的贵人,可惜天不假年,我对她的怀念伴随一生。
第二天,青春诗会开幕式很隆重,李瑛、牛汉、谢冕等著名的诗界泰斗都前来出席。会议中,大家交流发言,我认认真真听着各位的讲话,记着精神要义。从重庆来的唐诗同学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深深地震撼了我,他具体说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但他说的话非常得体、优美,他的声音很浑厚,代表我们学员讲出了心声,引起了现场所有人的共鸣。在他说完之后,我的手机响了,是我直接领导打来的,我不敢怠慢,拿着电话就悄悄退出了会场。当时有紧急任务,需要我来执笔撰写材料,领导安排了很多内容,说的时间有点长,待我返回现场,开幕式已经结束,诗友们已经开始三三两两在交谈了。
回来后,唐力老师过来找我,告诉我刚才集体合影时到处都找不到我,电话又始终占线打不通,大家还因为我等了一会儿。我简单说明情况,唐力老师很巧妙地告诉我,这个机会很难得,没有照上相会很遗憾的。所以第23届青春诗会集体合影中,唯独少了我一人,已经没有办法补救,成了一辈子的遗憾。唐力老师告诉我,后面的采风行程,你就多拍照一些,找个机会再补一张合影。我对唐力老师如此宽容,表示感谢。我说,我今天的活动参加完,明天在单位就请不出假得回去了。唐老师一听直摇头,说太可惜了。
开幕式之后,我被分配在唐老师那个组,我们一个组有三人,他分别对大家的稿件进行了点评,并详细提出了修改意见。他对我的稿件给予了肯定,说煤炭题材这个选题非常好。不过这个题材不好写,要写好很难,要下功夫,用心把诗的各种现代技巧调动起来,把诗的思想意蕴表现出来,只有写好了,才可以成为重量级作品。我当时写的组诗题目是《掌驭乌金巨浪》,我指的是经过采煤工业多年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开始在打造无人矿井,地下采掘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工人坐在工作台上,手里按着遥控器就可以精确而高效地用综采机生产作业。唐力老师认为这个题目不好理解,诗味也淡了些,他建议改为《地下的寂静与轰鸣》,我一听,这个让眼睛一亮,是采煤,是井工矿,我欣然接受。他提出希望通过这两天的改稿,要让作品更好地提升一个层次。
我投入到了改稿中,一直到很晚,我把改好的稿件用钢笔工工整整地誊抄出来,那时没有电脑,连打字机也没有,只能是手写。唐老师看后,总体上表示满意,认为比修改前好多了,语言更加平实,意象密度有了提高,内涵张力也体现了出来,但又提出一些遗憾,需要进一步推敲。
我一直以为诗歌是高级语言,是诗人心性才情的自然呈现,不需要修改,好诗都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的,反复修改就会显得矫揉造作。通过老师的点拨,我意识到,诗歌是一种文体,其创作文本当然需要修改,而且是改不完的,不管什么样的稿子,都会有遗憾。我更进一步懂得,所有的艺术,即便是最完美的经典,都是有遗憾的,正是因为有遗憾艺术作品才有无穷的意味。
那天我们小组改稿共有三人,具体哪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我已忘得干干净净,我记得我们三人都各自在改,期间唐老师多次交叉点评,经过几个回合,直到半夜汇总,老师表示修改已较好地达到了发表水平,接下来就是怎么继续提高。老师的话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后来,很晚的时候,才各自休息。第二天一早来不及和所有的同学道别,我就悄悄离开了。因为和大家彼此没有达到充分沟通,一别后几乎再没有联系。
唐老师告诉我要准备一张照片,发表作品要配作者照,我当时没有,第二天便去照相馆拍照了一张,洗好后当晚送了过去,算是完成了这次青春诗会的任务。
作为过来人,我现在终于明白,写诗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写,参加青春诗会,一辈子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参加的机会。除非有十万火急不抗拒的事情发生,要不然,一定要全程参加,要珍惜参加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夜改稿的时光,珍惜每一段与大家相处的时光,包括一起采风、聊诗歌,彼此提出修改意见,彼此扯扯袖子出出汗,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诗意!
祝福青春诗会,祝福参加青春诗会的诗人们!青春诗会是一条大河,游弋其中就要到中流击水,飞溅浪花朵朵;青春诗会是高山仰止,山高人为峰,能登顶就不要停留,让自己也成为一座峰峦;青春诗会是一部通向更高处的梯子,能一步一步攀登就一定要珍惜,持之以恒。当你回头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持续不放弃,你真的会越攀登越高,正沿着高路入云端……祝福青春诗会的朋友们都能不断地写出上好的作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九万里的辽阔与遥远不算什么,关键是要做振翅的大鹏,用尽毕生力气,凝神静气,用尽毕生的才华,从不放弃,一飞到底!既然有了翅膀,为什么不飞?青春诗会的诗友们,就像在四十届青春诗会纪念庆典座谈会上陈巨飞所称呼的“青友们”,一起飞吧,让心中的诗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颗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年龄、不同性别,但澎湃着诗歌热血的心灵发出共鸣的交响,该是多么幸福而美妙的事情!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