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国风·召南·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
羔羊的皮,价值素丝五紽。退朝享用公膳,谨慎而又快活。
羔羊皮革,价值素丝五緎。谨慎而又快活,享用公膳退朝。
羔羊裘衣,价值素丝五总。谨慎而又快活,退朝享用公膳。
【注释】
(1)素丝:未经加工染色的蚕丝,呈白色。(2)紽(tuó):古代量词,五丝为一紽。《类篇》丝数也。《诗·召南》素丝五紽。《传》紽,数也。(3)委蛇(wēi yí):《韩诗》作“逶迤”。(4)革:兽皮揉制去毛为革。(5)緎(yù):量词,四紽为一緎,五緎为一百丝。(6)缝:指成品,指羔皮裘。(7)总(zǒng),四緎为一总,五总为四百丝。
【解析】
读这首诗,头脑中肯定立刻浮现出穿着羊羔裘衣的官员,在公门中吃饱撑得打嗝,一边剔着牙上班或回家。这一形象人们太熟悉了,所以把这首诗解释为是讽刺身着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时的情态。
之所以有这一形象,主要依据这一句“退食自公”。但这“退食”又难以确定是退朝用公膳还是回家用私膳。如果用公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每天两只鸡!这真是太馋人了!那还是在三千年前,物质不发达时代!但还有人释“退食”曰:退朝而食之于家。退食于家,也就没啥好说的,委蛇尽管委蛇,家中人见惯不怪就是了。
我们撇开退食不管,研究诗歌每章的前半部分。“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羔羊之缝,素丝五总。”诗中非常明确地写出了“之皮、之革、之缝”,这是不同的三种形态。皮是原皮,革是加工去毛腌制的制品,缝是指成品制衣,即裘皮衣,带毛或不带毛。三种制品给出了不同的价值:素丝“五紽”、“五緎”、“五总”。但他们把“五紽、五緎、五总”解释成了纽扣,把“五”都解释成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他们为什么忽略这么明显的问题呢?不明白量词,但怎么能不懂数词呢?难道他们仅仅对公膳和食公膳的人感兴趣,而忽视其余一切?
再看素丝的数量单位:五丝为一紽,四紽为一緎,四緎为一总。一丝是多少,大概是计量丝的最小单位了。那么,羔皮值25丝,羊革则值100丝,成衣则值400丝。这是不是太清楚明白,太易懂了?记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抱布贸丝,就是换“钱”,丝是被当成等价交换的媒介货币。
为什么要反复明确羔皮及其成衣的价值?并且反来复去写其“退公自食”,还描述其神态曰:“委蛇委蛇”。如此描写,目的就是让你知道,他们身上所穿是价值不菲的羔裘,但他们不过是一群吃白食的!他们貌似上朝议政,实际不过是围着君主讨生活的一群寄生虫罢了!就是这么一群人,衣冠楚楚,进出朝堂,整日无所事事,毫无作为,于国于家于民毫无建树,就这样饱食终日且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既有虚与委蛇之意,也有小心谨慎之意,有一点“食饱心自若”,有一点洋洋自得之感。不过有时这种寄生生活也不易!
诗三章,每章四句,以重章叠叹和颠倒互文的形式,叙说大夫们所穿羔羊之皮之革之裘衣的价值,并且还自得地吃着公膳。诗刻画和讽刺了一群衣冠楚楚饱食终日的士大夫群体形象,诗歌无疑充满了讽刺意味。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姚以为是赞美大夫的,恐怕于原诗意不合——非叹美之也,实讽刺之也。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
羔羊的皮,价值素丝五紽。退朝享用公膳,谨慎而又快活。
羔羊皮革,价值素丝五緎。谨慎而又快活,享用公膳退朝。
羔羊裘衣,价值素丝五总。谨慎而又快活,退朝享用公膳。
【注释】
(1)素丝:未经加工染色的蚕丝,呈白色。(2)紽(tuó):古代量词,五丝为一紽。《类篇》丝数也。《诗·召南》素丝五紽。《传》紽,数也。(3)委蛇(wēi yí):《韩诗》作“逶迤”。(4)革:兽皮揉制去毛为革。(5)緎(yù):量词,四紽为一緎,五緎为一百丝。(6)缝:指成品,指羔皮裘。(7)总(zǒng),四緎为一总,五总为四百丝。
【解析】
读这首诗,头脑中肯定立刻浮现出穿着羊羔裘衣的官员,在公门中吃饱撑得打嗝,一边剔着牙上班或回家。这一形象人们太熟悉了,所以把这首诗解释为是讽刺身着裘衣、享用公家膳食的官吏退朝时的情态。
之所以有这一形象,主要依据这一句“退食自公”。但这“退食”又难以确定是退朝用公膳还是回家用私膳。如果用公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每天两只鸡!这真是太馋人了!那还是在三千年前,物质不发达时代!但还有人释“退食”曰:退朝而食之于家。退食于家,也就没啥好说的,委蛇尽管委蛇,家中人见惯不怪就是了。
我们撇开退食不管,研究诗歌每章的前半部分。“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羔羊之缝,素丝五总。”诗中非常明确地写出了“之皮、之革、之缝”,这是不同的三种形态。皮是原皮,革是加工去毛腌制的制品,缝是指成品制衣,即裘皮衣,带毛或不带毛。三种制品给出了不同的价值:素丝“五紽”、“五緎”、“五总”。但他们把“五紽、五緎、五总”解释成了纽扣,把“五”都解释成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他们为什么忽略这么明显的问题呢?不明白量词,但怎么能不懂数词呢?难道他们仅仅对公膳和食公膳的人感兴趣,而忽视其余一切?
再看素丝的数量单位:五丝为一紽,四紽为一緎,四緎为一总。一丝是多少,大概是计量丝的最小单位了。那么,羔皮值25丝,羊革则值100丝,成衣则值400丝。这是不是太清楚明白,太易懂了?记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抱布贸丝,就是换“钱”,丝是被当成等价交换的媒介货币。
为什么要反复明确羔皮及其成衣的价值?并且反来复去写其“退公自食”,还描述其神态曰:“委蛇委蛇”。如此描写,目的就是让你知道,他们身上所穿是价值不菲的羔裘,但他们不过是一群吃白食的!他们貌似上朝议政,实际不过是围着君主讨生活的一群寄生虫罢了!就是这么一群人,衣冠楚楚,进出朝堂,整日无所事事,毫无作为,于国于家于民毫无建树,就这样饱食终日且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既有虚与委蛇之意,也有小心谨慎之意,有一点“食饱心自若”,有一点洋洋自得之感。不过有时这种寄生生活也不易!
诗三章,每章四句,以重章叠叹和颠倒互文的形式,叙说大夫们所穿羔羊之皮之革之裘衣的价值,并且还自得地吃着公膳。诗刻画和讽刺了一群衣冠楚楚饱食终日的士大夫群体形象,诗歌无疑充满了讽刺意味。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姚以为是赞美大夫的,恐怕于原诗意不合——非叹美之也,实讽刺之也。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