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门楣上却没有横批。
上联的“清清白白做人”六个颜体楷字,与浙江绍兴的清白泉颇有渊源。清白泉位于绍兴市区府山公园南麓岩壁,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发掘并命名。清白泉,泉清水白,四周石栏相围,看似与寻常泉水并无二致。“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千年前,范文正公在此写下流传千古的《清白堂记》,以泉明志,堪比周敦颐的《爱莲者说》。这,也是我学生生涯最后一节课的课堂所在地。
研究生毕业前夕,导师带着我和同学来到这里。他神情严肃立于亭旁,面朝我们,将三百余字的《清白堂记》,一字一句注解释义。“法是由国家制定,但需要人去遵守、执行和保障,其中就包括即将走进公检法等工作岗位的你们。教育,教,育,教书,育人。以往,我教授的更多是权利义务、定罪量刑等理论知识。今天,在这最后一堂课上,我教你们为人为政,是希望你们像文正公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像文正公一样‘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我把这件事讲给父亲听。父亲沉默半晌,起身拿起桌上的毛笔,洋洋洒洒挥毫写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十二个颜体大字。后来我才知晓,导师和父亲赠我的这句从政箴言,亦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所引用。半月后,这句话被父亲一笔一刀刻写进松木板里一钉一锤敲在门框上,红底金楷,很是惹目。
“少个横批。”瞅着空荡荡的门楣,我提醒他。
“你说呢?”父亲扭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鼓励。
“清正廉洁或是正大光明。”我建议道。
“光耀门楣,在做不在说!这横批挂上容易,防尘难哟。”父亲仰起头,语重心长地说。
是的,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光耀门楣,知易行难。
作为村里的大队书记(乡亲习惯称呼村支书为大队书记),父亲整日里忙得脚不沾地,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村里的壮劳力外出谋事,留下的多是些老幼妇弱。丢东西,开证明,打离婚,盖房子,孩子上学,儿女不孝妯娌不和,因田里的界石不明而掐架闹仗,因灾病祸急借车借钱......谁家有了事,先到队部找书记。当家的男人不在,大队书记就是村里的主心骨。不管是家里村外忙闲疲累,父亲干事总是风风火火,眼里泛着光亮,精神头十足。
前些天,受疫情影响,村子实施封控管制,不进不出。别的村是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父亲却卷了铺盖,带着一沓煎饼,在封村的当天夜里住进了村口的帐篷里。走亲戚的,串门拉呱的,外地返乡的,都要按照规定暂时隔离,毋论家贵富贫亲疏远近。领着女友回乡过年的堂哥,也被父亲拦在了村口的检查点。关卡前,有人拉关系套近乎讲人情,有人撒泼打滚指桑骂槐,有人悄摸提了烟酒上门求情,暗示父亲在困乏的时候趴桌上打个盹或是眼皮子松条缝,却都被父亲或赶或骂挡了回去。
母亲说,家里年前赶集采买的米菜肉蛋被父亲送了人。
“送给谁了?”我在电话里问母亲。
“街里你二爷爷......”电话那头,母亲掰着指头一边数一边说。母亲口中的这些人,除了上了年纪的老辈人,就是生活困难的五保户。
母亲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说父亲不会过日子,大伙儿忙着存菜屯肉,他却往家外倒腾;说他六亲不认大义灭亲,把街坊邻居、沾亲带故的得罪光了;说他出力不讨好,把浓浓的年味搅散了;说他老糊涂,别人有家难回,他是有家不回,让人看了笑话。
老糊涂?不至于吧!沂蒙老话里,把“年迈昏聩”称呼为“老糊涂”。父亲只是有些“轴”,认死理,不懂变通而已。
“如果站在村口的是我,亲爱的父亲会为他心爱的儿子开个方便之门吗?”挂掉电话,我在心里问自己。
找到熟悉的号码,拨出去。电话响了三次,才被接通。
“喂!爸。”
“啥事?”听筒里传来呼呼声,像拉风箱的声音。
“我听说—听说”
“听说啥了?”电话那头嗓门提了上来,”你是说理求情的,还是兴师问罪的?”
前些日子,有几个熟人给我打电话。他们深懂人情世故,客气的言辞中隐晦地夹杂着些许委屈、不解或是歉意。同村的发小阿伟从外省返乡,凌晨两点多的下雪天开车进村,被父亲拦下了。急躁的他发动车子想要强闯关卡,惹怒了我家老爷子,给他一段心悸难忘的记忆。根据他的描述,我自动脑补了当时的画面。
“咋的?有胆,你就碾过去!”父亲抄起身旁的钢叉,挡在车前,“今天你敢闯卡,我就灭了你!”
车子“嘟嘟嘟”向前挪了半米,熄了火。发小看着窗外的父亲,有些骇怕。裹着军大氅的父亲紧握钢叉,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珠子,正死死地盯着他,脸上那一拃长的疤瘌由于充血而显得狰狞恐怖。他不知道,这是四十年前在战场上被敌人的刺刀咬下的。
车灯照亮了进村的路,把光投在了钢叉上。眼前锃亮发光的钢叉,多像一把锋利的刺刀啊!手持钢枪立于雪中的父亲,像一位站岗放哨的老兵,更像一块屹立不倒的丰碑。
脖子上的领带有些紧,勒得他喘不上气。他松松领带,深吸一口气,再次启动汽车。车鸣着喇叭在倒退,像是被击退溃散的敌人。
“爸!你做的对着呢,我怎敢扯您后腿呢。”感觉父亲的倔脾气上来了,我连忙转移话题。
“算你小子明事理,书没白念。”在我表明态度同他统一战线后,父亲缓声说道,“不是我不讲人情世故,眼下这个关键时期,实在大意不得。疫情就是命令!一切的人情友情和亲情都得让路于疫情。别人说我油盐不进说我老糊涂,我心里其实明镜似的。”
“战疫就是战役,这村口就是您的阵地,决不能失守。”
“你小子说得对!”父亲哈哈大笑,“还记得咱家门口那副对联吗?那不只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看的。我若吃他们的盐喝他们的油,就要弯腰给他们开后门。我这腰杆一旦弯下去,就再也直不起来了呀!再也跨不进咱家的大门槛呀!”
父亲的话振聋发聩。父亲没有把那副对联的横批刻在门楣上,却镶嵌进了心里,走到哪里,对联就贴在哪里。他走到村口,那副对联就立在道路两边,而横批就悬在他三尺之上的头顶上。这横批,是悬在头顶的紧箍咒,时刻警醒着他;这横批,像父亲的腰杆,一旦污了尘,就再难以恢复如常了;这横批,更像是父亲的保护罩,使他不受权钱粪土流言蜚语所左右、
“这病毒就是不宣而战的敌人,我们被它搞了个偷袭战。现在缓过神来,就要坚壁清野,打好这场阻击战、歼灭战......”父亲继续说着,我静静听着。
听着听着,慢慢地,我跟随父亲的脚步,走进了战场。恍惚间,我看见数十人数百人数万人,医生,护士,军人,警察,志愿者,扛着枪弹,抬着担架,翻过山,跨过江,一路向前!向前!
尖锐的啸叫声划过耳际,“轰隆”一声,炮弹在耳旁炸响。
我一阵失聪。
回过神,听着对面刺耳的呼噜声,我挂掉电话,对自己说:“父亲确是老了,可一点不糊涂。”
上联的“清清白白做人”六个颜体楷字,与浙江绍兴的清白泉颇有渊源。清白泉位于绍兴市区府山公园南麓岩壁,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发掘并命名。清白泉,泉清水白,四周石栏相围,看似与寻常泉水并无二致。“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千年前,范文正公在此写下流传千古的《清白堂记》,以泉明志,堪比周敦颐的《爱莲者说》。这,也是我学生生涯最后一节课的课堂所在地。
研究生毕业前夕,导师带着我和同学来到这里。他神情严肃立于亭旁,面朝我们,将三百余字的《清白堂记》,一字一句注解释义。“法是由国家制定,但需要人去遵守、执行和保障,其中就包括即将走进公检法等工作岗位的你们。教育,教,育,教书,育人。以往,我教授的更多是权利义务、定罪量刑等理论知识。今天,在这最后一堂课上,我教你们为人为政,是希望你们像文正公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像文正公一样‘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我把这件事讲给父亲听。父亲沉默半晌,起身拿起桌上的毛笔,洋洋洒洒挥毫写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十二个颜体大字。后来我才知晓,导师和父亲赠我的这句从政箴言,亦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所引用。半月后,这句话被父亲一笔一刀刻写进松木板里一钉一锤敲在门框上,红底金楷,很是惹目。
“少个横批。”瞅着空荡荡的门楣,我提醒他。
“你说呢?”父亲扭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鼓励。
“清正廉洁或是正大光明。”我建议道。
“光耀门楣,在做不在说!这横批挂上容易,防尘难哟。”父亲仰起头,语重心长地说。
是的,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光耀门楣,知易行难。
作为村里的大队书记(乡亲习惯称呼村支书为大队书记),父亲整日里忙得脚不沾地,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村里的壮劳力外出谋事,留下的多是些老幼妇弱。丢东西,开证明,打离婚,盖房子,孩子上学,儿女不孝妯娌不和,因田里的界石不明而掐架闹仗,因灾病祸急借车借钱......谁家有了事,先到队部找书记。当家的男人不在,大队书记就是村里的主心骨。不管是家里村外忙闲疲累,父亲干事总是风风火火,眼里泛着光亮,精神头十足。
前些天,受疫情影响,村子实施封控管制,不进不出。别的村是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父亲却卷了铺盖,带着一沓煎饼,在封村的当天夜里住进了村口的帐篷里。走亲戚的,串门拉呱的,外地返乡的,都要按照规定暂时隔离,毋论家贵富贫亲疏远近。领着女友回乡过年的堂哥,也被父亲拦在了村口的检查点。关卡前,有人拉关系套近乎讲人情,有人撒泼打滚指桑骂槐,有人悄摸提了烟酒上门求情,暗示父亲在困乏的时候趴桌上打个盹或是眼皮子松条缝,却都被父亲或赶或骂挡了回去。
母亲说,家里年前赶集采买的米菜肉蛋被父亲送了人。
“送给谁了?”我在电话里问母亲。
“街里你二爷爷......”电话那头,母亲掰着指头一边数一边说。母亲口中的这些人,除了上了年纪的老辈人,就是生活困难的五保户。
母亲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说父亲不会过日子,大伙儿忙着存菜屯肉,他却往家外倒腾;说他六亲不认大义灭亲,把街坊邻居、沾亲带故的得罪光了;说他出力不讨好,把浓浓的年味搅散了;说他老糊涂,别人有家难回,他是有家不回,让人看了笑话。
老糊涂?不至于吧!沂蒙老话里,把“年迈昏聩”称呼为“老糊涂”。父亲只是有些“轴”,认死理,不懂变通而已。
“如果站在村口的是我,亲爱的父亲会为他心爱的儿子开个方便之门吗?”挂掉电话,我在心里问自己。
找到熟悉的号码,拨出去。电话响了三次,才被接通。
“喂!爸。”
“啥事?”听筒里传来呼呼声,像拉风箱的声音。
“我听说—听说”
“听说啥了?”电话那头嗓门提了上来,”你是说理求情的,还是兴师问罪的?”
前些日子,有几个熟人给我打电话。他们深懂人情世故,客气的言辞中隐晦地夹杂着些许委屈、不解或是歉意。同村的发小阿伟从外省返乡,凌晨两点多的下雪天开车进村,被父亲拦下了。急躁的他发动车子想要强闯关卡,惹怒了我家老爷子,给他一段心悸难忘的记忆。根据他的描述,我自动脑补了当时的画面。
“咋的?有胆,你就碾过去!”父亲抄起身旁的钢叉,挡在车前,“今天你敢闯卡,我就灭了你!”
车子“嘟嘟嘟”向前挪了半米,熄了火。发小看着窗外的父亲,有些骇怕。裹着军大氅的父亲紧握钢叉,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珠子,正死死地盯着他,脸上那一拃长的疤瘌由于充血而显得狰狞恐怖。他不知道,这是四十年前在战场上被敌人的刺刀咬下的。
车灯照亮了进村的路,把光投在了钢叉上。眼前锃亮发光的钢叉,多像一把锋利的刺刀啊!手持钢枪立于雪中的父亲,像一位站岗放哨的老兵,更像一块屹立不倒的丰碑。
脖子上的领带有些紧,勒得他喘不上气。他松松领带,深吸一口气,再次启动汽车。车鸣着喇叭在倒退,像是被击退溃散的敌人。
“爸!你做的对着呢,我怎敢扯您后腿呢。”感觉父亲的倔脾气上来了,我连忙转移话题。
“算你小子明事理,书没白念。”在我表明态度同他统一战线后,父亲缓声说道,“不是我不讲人情世故,眼下这个关键时期,实在大意不得。疫情就是命令!一切的人情友情和亲情都得让路于疫情。别人说我油盐不进说我老糊涂,我心里其实明镜似的。”
“战疫就是战役,这村口就是您的阵地,决不能失守。”
“你小子说得对!”父亲哈哈大笑,“还记得咱家门口那副对联吗?那不只是给别人看的,更是给自己看的。我若吃他们的盐喝他们的油,就要弯腰给他们开后门。我这腰杆一旦弯下去,就再也直不起来了呀!再也跨不进咱家的大门槛呀!”
父亲的话振聋发聩。父亲没有把那副对联的横批刻在门楣上,却镶嵌进了心里,走到哪里,对联就贴在哪里。他走到村口,那副对联就立在道路两边,而横批就悬在他三尺之上的头顶上。这横批,是悬在头顶的紧箍咒,时刻警醒着他;这横批,像父亲的腰杆,一旦污了尘,就再难以恢复如常了;这横批,更像是父亲的保护罩,使他不受权钱粪土流言蜚语所左右、
“这病毒就是不宣而战的敌人,我们被它搞了个偷袭战。现在缓过神来,就要坚壁清野,打好这场阻击战、歼灭战......”父亲继续说着,我静静听着。
听着听着,慢慢地,我跟随父亲的脚步,走进了战场。恍惚间,我看见数十人数百人数万人,医生,护士,军人,警察,志愿者,扛着枪弹,抬着担架,翻过山,跨过江,一路向前!向前!
尖锐的啸叫声划过耳际,“轰隆”一声,炮弹在耳旁炸响。
我一阵失聪。
回过神,听着对面刺耳的呼噜声,我挂掉电话,对自己说:“父亲确是老了,可一点不糊涂。”
注释:
作者鲁南,原名王建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