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步伐唤醒了夯土中尚未石化的马蹄声,砖缝里沉睡的韵脚再奏新曲。9月19日,参加“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的中外诗人们正式开始了北京段的旅程。上午,大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开座谈共话诗歌,下午,77位中外诗人一同来到慕田峪长城领略壮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境内,敌楼密集,关隘险要,城墙两侧均有垛口,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今日,慕田峪秋色旎旖,望长城内外,风光无限。
山岭上的慕田峪长城,讲述辉煌与沧桑。(陈泽宇 摄)
“登上了长城,我们都是好汉!”中外诗人在慕田峪长城合影。(尹超 摄)
哈,在这里来一张自拍吧!古巴诗人吉赛尔·露西亚·纳瓦罗与墨西哥诗人马努艾尔·夸乌特勒找到了绝美背景。(陈泽宇 摄)
“我爱长城!”智利诗人哈维尔·贝洛用汉语高呼。(尹超 摄)
“现在我站在这里,真不敢相信自己会如此雀跃!我感到自己像个孩子。”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贝塞拉第一次来到雄伟壮阔的中国长城,实在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表示,在这么辽阔的天地间,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然的伟大。
长城的雄奇壮阔,让往来的中外诗人无不惊叹驻足。在他们眼前,高耸的慕田峪如青铜浇筑的巨龙,沿着燕山山脉的脊椎向云雾深处游弋。砖石垒砌的墙体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倔强挺立,如沉默的战士披坚执锐,静候山河。智利诗人哈维尔·贝洛对长城这座伟大的建筑表达由衷的敬意,他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建筑工程,同时也是关于中国文明的一种“庇护”,一提到中国,人们首先都会想起长城。“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游客来到长城,很多诗人也都会来到中国长城寻找创作的灵感。”未来,长城主题也有希望参与到哈维尔·贝洛的诗歌创作中。
“置身于如此重要的历史遗迹中,我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感动”,哥伦比亚诗人法迪尔·德尔加多说,“虽然之前只在照片里见过它,但能亲临现场实在难以置信——这简直像做梦一样!”法迪尔·德尔加多站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长城脚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她心潮澎湃。抚摸着垛口凹凸不平的石砖,她联想到石头在诗歌中的意象,“我首先想到的是与石头打交道——在诗歌创作中,石头具有特殊意义。每当凝视这块石头时,它那蕴含的力量总能激发我的灵感,让我得以用历史的石头来构建隐喻。”
山风掠过石墙,呜鸣阵阵,仿佛在向中外诗人们诉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被时间凝聚的诗。古巴诗人安东尼奥·赫拉达·希达戈做梦都想亲自来长城看一看,他说,“奇妙的是,正是诗歌将我们带到了这里。”安东尼奥·赫拉达·希达戈称长城为人类在艰难处境中创造出的伟大杰作之一。它历经千百年岁月,无数人为之付出鲜血与汗水,如今这里却成为一片宁静祥和之地。他与周围的诗歌同道互相分享彼此关于长城的想象,“我想提醒人们,要去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这里看似遥不可及,但在我看来,能置身于此,本身就令人心驰神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言语能形容这份感受。”
“我们以长城为引导,捕捉韵律和意象,在共鸣中摆渡自己,重新体会和深化人类的共同情感,重塑我们的友谊、眷恋、向往和热爱。”在雄伟的长城脚下与拉美诗人交流,中国诗人邹胜念感慨,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化相遇。古老砖石见证着东方文明,它伟大磅礴的形制提供的永远都不是到此一游的短暂欢愉,而是一种深刻的沉浸,它的伟大甚至无需翻译,直接就能与加勒比的阳光与安第斯的风产生对话关系,穿越语种和不一样的文化层,成为观照性的文化图腾。邹胜念说,在这里,长城连接了五湖四海诗人们的心灵,诗的声音从千年前穿越到现在,是用新的启迪搭建世界的精神空间。
拉美女诗人们在夕照中合影。(陈泽宇 摄)
长城的背后,是一望无际的燕山山脉。中国诗人孔令剑、林森合影。(尹超 摄)
嘿兄弟,看看我拍的怎么样?巴拿马诗人哈维尔·阿尔瓦拉多与墨西哥诗人罗伯托·阿库尼亚在长城上。(陈泽宇 摄)
此刻,慕田峪的垛口正在翻译与诗有关的友谊。哥伦比亚诗人李戈、中国诗人茱萸、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贝塞拉在长城合影。(中国诗人吴越 摄)
乘坐缆车期间,活动志愿者冯凌峰为阿根廷诗人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讲解中国文化。(陈泽宇 摄)
傍晚漫步慕田峪,夕照将整段长城点染成金色,远处层层叠叠的松涛和近处烽火台的剪影一同激活了史诗的声音。身临此地,阿根廷诗人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心中激荡着难以自抑的澎湃情感。他说,长城是他穷尽一生梦寐以求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自收到中国之行的邀请函起,他便不断追问这个抵达长城的梦想何时能成为现实。而今,梦想终于成真,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散发的能量、呼吸的历史,他认为,这完全诠释了“史诗”的真谛——“人类历史上所有史诗创作都以此为源泉。此刻我们既能追思中国诗人的瑰丽诗篇,也能遥想阿根廷诗人书写东方传奇的壮美文字。”在长城上,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和中外诗人们从荷马史诗聊到博尔赫斯,尤其是后者,这位被拉美、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家反复引述的文学巨匠,正是他最早用中华文明的史诗意境与源远流长的神秘魅力,为阿根廷读者开启了认知的窗扉。“今日,我终于得以亲身体验这份传奇。”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说道。
享誉世界的拉美文学巨匠博尔赫斯的名字,在长城之行上被提及的频率颇高。中国诗人马泽平说,博尔赫斯曾在其作品《长城与书》中探究过同一人或者事物不同的侧面,长城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拉美文学的一条纽带。本次国际青春诗会,令马泽平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两种不同文明在同一文学体裁中的融合和碰撞。在他看来,拉美诗人长于在其作品中思考人类文明以及文化传承问题,而中国诗人更擅长小中见大,从琐细的生活细节中窥视事物本质。二者互相补充,和合统一,诗充当了两种不同文明间沟通的桥梁和媒介,正像此刻中外诗人们脚下的慕田峪长城,它在历史上曾作为游牧与农耕文明的物理界限,却在时间的风化中重新打磨成多元文明交互的苗床。长城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教诲两侧山风如何交换信物,见证并铭记了文明的回响如何生长。
中外诗人在慕田峪长城合影留念,一同聆听文明的回响。(尹超 摄)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