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幸》
两军对峙灞河边,纵有怀王约在先。
幸得留侯恩有谢,鸿门一宴动神天。
《霸王恨》
声驰巨鹿怯鸿门,直教秦原动地昏。
垓下枉歌天意否,分明自取化江魂。
《澶州赋》
决战兵前尚有城,群臣议罢此亲征。
若非早赐幽云境,何载回銮一纸盟。
两军对峙灞河边,纵有怀王约在先。
幸得留侯恩有谢,鸿门一宴动神天。
《霸王恨》
声驰巨鹿怯鸿门,直教秦原动地昏。
垓下枉歌天意否,分明自取化江魂。
《澶州赋》
决战兵前尚有城,群臣议罢此亲征。
若非早赐幽云境,何载回銮一纸盟。
注释:
《鸿门幸》以鸿门宴为轴,聚焦张良斡旋之功。"幸得留侯"四字点破历史偶然性,与胡曾"岂作阴陵失路人"形成因果互文。"动神天"三字暗藏对范增失策的批判,呼应李商隐"竖子不足与谋"的史家冷眼。全篇以地理意象(灞河)与政治隐喻(怀王约)交织,展现权力博弈的戏剧张力。
《霸王恨》构建"巨鹿-鸿门-垓下"时空链条,"怯"字解构项羽威名,"枉歌"叩问英雄宿命。末句"江魂"意象既承《史记》"乌江自刎"典故,又暗合李商隐"八千子弟随流水"的悲怆美学。诗中"天意否"的反诘,实为对项氏刚愎性格的终极审判,与王珪"霸主并吞在物情"形成历史认知对话。
《澶州赋》聚焦澶渊之盟,"幽云境"三字浓缩北宋百年边患。尾联"一纸盟"的轻笔,颠覆传统"澶渊之盟"的和平叙事,与李复"烽火夜夜照前殿"的实录形成张力。较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狂喜,更显历史宿命的沉重。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