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廿学府遇上灵动诗行,至善精神正在悄然生长。6月7日,首部校园版青春三行诗集《我在东南大学的日子》首发式在南京举行。恰逢东南大学建校123周年,这本由东大师生共创的诗集续写着关于青春、知识与爱的东大叙事。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南京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项晓宁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共同为新书揭幕。
文理交融:东大专属的浪漫诗意
在东南大学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的指导下,《青春》杂志社、南京出版社和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东南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策划了以“我在东南大学的日子”为主题的“校园三行诗”征文活动,并征集大学生拍摄的校园风景照及手绘作品,共收到来自东南大学校友与在读学生的600余首诗歌,最终102首诗歌获奖,与10幅风景照及手绘作品一同收入同名三行诗集。
当天正值东南大学第二届校友返校节,师生现场演绎了原创歌曲《我爱你,东南》,青年学子深情朗诵获奖诗作。“四牌楼的秋和九龙湖的春,此刻你正途经所有年轻的修辞”,诗集中的每一首诗歌,都饱含着东大学子对校园生活的细腻观察与依依深情。有如“六朝松下的微分方程(作者:化学化工学院 许志强)”这样将理工元素融入诗行的巧思;有如“梧桐剪碎的光斑里/风掠过二月兰的耳廓/草稿纸背面洇开你的名字(作者:机械工程学院 捉月)”一般的细腻心事,也有如“三楼的窗外/梧桐枝像条形码/晴空是原价”(作者:艺术学院 何桃)里藏于日常的温暖情意。同时,书中收录的手绘作品于诗句相互呼应,文字与画面共同勾勒出独一无二的东大记忆。
首发式活动现场,“三行诗创作站”前人头攒动,师生们即兴写下的诗句在展板上汇成流动的诗河,拼贴诗创作区更是创意迸发,诗意在互动中不断生长。这部记录学子们东大岁月的诗集,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让青春在三行之间绽放出独特的文学光芒。
诗人对谈:三行诗的精神魔法
当紫金山文学奖得主黄梵的深邃笔触,遇见“00后”诗人惊竹娇“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的青春表达,两代诗人在活动现场就“精神交流瓶:三行诗的魔法”展开深度对谈。
黄梵指出,文学需要“绕着弯子”说话,调动读者的感官感觉。三行诗高度凝练,在创作时诗人要主动有“梗”意识,如通过增加感受的难度,达到陌生化表达的效果来体现诗意。惊竹娇指出,虽然自己是“数字原住民”诗人,但阅读古典也对自己创作出平衡古典语境与当代语境的动人诗歌提供了巨大帮助。在新媒体时代,三行诗这样的短诗拥有瞬间打动读者的独特魅力。
“我们用青春碰杯/工作的磕磕碰碰是它的回声/我用一生才能领会碰杯的意味”“去年和她秦淮夜登船/人潮拥挤/仿佛时间变得慢”。最后在以“毕业”为题的三行诗即兴创作中,黄梵的现实与惊竹娇的浪漫为这场对话创造出更为绵长的余韵。
对话中既有对诗歌创作方法论的探讨,也有对青年创作者精神世界的探究,让三行诗成为连接文学传统与青春诗意的魔法通道。这场跨越代际的诗学碰撞,恰如诗集中那些兼具理性光芒与感性温度的文字,在东大的梧桐影里勾勒出文学传承的生动图景。
独家记忆:学生编辑组的青春共振
“三行很短,短得只能拼凑出青春的一个侧面;三行又很长,长得可以穿透在东南大学的岁月。”来自东南大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本部诗集编辑组成员的曾舣灵在后记中写道。事实上,《我在东南大学的日子》的诞生,是一场由东大学子全程相伴的诗意旅程。
从征集原创诗歌到挑选手绘作品,从内页设计到文字编校,成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东南大学学生组成的图书编辑项目组深度参与。他们在书籍编排过程中以青春视角编创诗集呈现形式,特别设计65个互动问题与10个集章页,让这部校园三行诗集真正成为独属于东大人的青春记忆。
编辑组成员“蛋挞团长”这样总结这次独特的图书编辑经历:“真好,等到身上的青春消逝后,这本诗集还守候着我们此刻共同的心跳。”编辑组成员袁梓涵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想:“于‘校园三行诗’中,炙热的青春有迹可循,少年的我们华而且实。”
从脑海到纸面,年轻的编辑组成员们将同窗们散落在东大校园之中的青春剪影集结成册,凝注这份可被触摸与收藏的独家记忆。
《我在东南大学的日子》不仅是一部原创校园三行诗集,更承载着代代东大人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毕业季,东南大学以创新形式演绎文化传承,为百廿学府注入新时代的人文活力。
摄影:冯至道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