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诗歌的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形式不拘一格却紧扣时代脉搏。这种新大众诗歌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达形式,更让诗歌回归到它最本真的使命——与大众共鸣。它能激发大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发现诗意,在时代的风云变幻里捕捉灵感。
在新大众诗歌蓬勃发展的当下,我该如何写好工业诗
温 馨
我叫温馨,是攀枝花市攀钢矿业公司朱兰铁矿分公司检修作业区采修大班的一名焊工。
感谢《诗刊》和湖南省作家协会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次新大众诗歌的座谈会,正是你们精心的策划与组织,让我们这群热爱诗歌的人,能在这诗意盎然的初夏相聚。
首届新大众诗会的举办,意义非凡。它打破了诗歌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诗歌真正地回归大众。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诗歌爱好者汇聚一堂,用诗歌传递情感、表达思考。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成为天下大众抒发心声、记录生活的有力工具。从田间地头劳作时有感而发的短诗,到城市角落打工人在疲惫间隙写下的心灵感悟,新大众诗歌扎根于生活的每一寸土壤。
新大众诗歌的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形式不拘一格却紧扣时代脉搏。这种新大众诗歌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达形式,更让诗歌回归到它最本真的使命——与大众共鸣。它能激发大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发现诗意,在时代的风云变幻里捕捉灵感。
在新大众诗歌蓬勃发展的当下,作为一名创作工业诗的女作者,深感肩负着以诗歌展现工业魅力、传递工业精神的重任。为更好地践行这一使命,我明确了未来创作工业诗的方向。
我会继续深入工业现场,捕捉真实细节,工厂里处处潜藏着普通而又非凡的诗意。清晨,工友们的步伐,工作时,机器运转、老工人专注操作机械的神态,午后小憩,男工友朴实交谈的话语,女职工轻声哼唱的小曲,都是我创作的素材,我将用大众易懂的语言,歌颂他们,记录他们。
创作过程中,我会写出他们的真实情感,新工业诗歌不能仅满足于对工业场景的客观描述,创作者需将对工业发展、劳动者以及科技变革等深沉复杂的情感注入其中。让工业场景因情感的融入而被赋予鲜活生命力与温度。
作为一名女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我会更加注重刚柔结合。工业具有粗犷、硬朗特点,但诗歌语言不能一味刚硬。描绘宏大工业场景时,用大气磅礴语言展现其震撼;刻画内心感受时,用细腻温柔笔触平衡工业的刚与情感的柔。还要继续挖掘工业诗的深层意义,提升诗歌内涵,让工业诗更具思想深度。
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以时代眼光创作。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理念不断涌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从注重生产到兼顾环保,我将在诗中探讨这些话题,让工业诗始终具有时代的生命力。
未来,我会扎根工业生活,融入真挚情感,锤炼语言表达,把握时代脉搏,努力创作优秀的工业诗,为新大众诗歌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今天也是中国诗歌网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先祝中国诗歌网十周岁生日快乐,十年前,中国诗歌网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地域与时间的桥梁,打破了传统诗歌传播局限于纸质刊物与小众诗社活动的局面。我记得中国诗歌网刚成立时,还有地方频道,我可是积极主动申请加入中国诗歌网四川频道,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哦!然后每天选诗,组织诗人评论诗,邀请朋友们注册加入中国诗歌网四川频道,从未间断,后来合并取消了地方频道,我还伤心难过了好久呢!中国诗歌网它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为便捷且广泛的展示空间。无论是知名诗人的新作,还是初出茅庐者的稚嫩笔触,都能在这里找到亮相机会。通过网站的推荐(头条诗人,每日好诗等栏目),优秀诗歌作品得以快速且精准地推送到大众眼前,大大提升了诗歌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让诗歌能够更深入地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之中。
中国诗歌网已经成立十周年,更是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这十年,它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让诗歌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它汇聚了海量的诗歌作品,为诗歌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与进步。
未来,我相信在《诗刊》的引领下,新大众诗会将越办越好,吸引更多人走进诗歌的世界;中国诗歌网也将继续发挥其优势,成为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让我们共同携手,以笔为剑,以诗为翼,在诗歌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共同书写中国诗歌更加辉煌的篇章!
像外卖诗人王计兵、焊工诗人温馨、小卖部诗人景淑贞,这样的大众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将枯燥甚至紧张和高压的生活,过得诗意盎然,过得妙趣横生,过得生动活泼,他们的诗,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接受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成长为我们喜闻乐见、憨态可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诗有点像生活的佐料,却又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有时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引领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世间一切或明或暗、或喜或悲、或是或非的万事万物。
脚踏泥土,头顶星光
周 敏
我是湘潭的周敏,很高兴能够参加首届新大众诗会,结识这么多老师和诗友,坐在一起分享诗歌的美好。作为东道主,欢迎大家来到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在这一方红色的土地上,热烈期待诗人们绽放诗情,用我们灵动的指尖,敲出时代的节奏。
诗歌于我,相交已久,还记得初中时代,就有了朦朦胧胧的意识,对这种特有的文体产生了莫名的好奇和写作的冲动。到了高中,几乎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思绪飘到了千里之外。之后从军入伍,由于本人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诗歌写作变得顺理成章,不但发表了很多作品,还出版了个人的第一本诗集。复员到地方后,同样没有放弃,并于2016年出版了我的第二本诗集。这么一路走下来,虽然中间也有过“偷懒”,但最终还是不离不弃,屈指一算,与诗歌的这段缘分,已经30年了。
这次有幸参加新大众诗会,是我这个诗歌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事情,本人“近水楼台”,不胜欢喜。新大众诗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被称为“素人写作”,创作者大多来自我们身边,他们有快递员、外卖员、服务员、清洁工、的士司机、矿工、农民等各行各业最基层最底层的人员。我惊讶于这些行业还有这么多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他们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为梦想耕耘,他们脚踏泥土,头顶星光,他们左手粗糙,右手温情,他们边跑边唱,且行且歌;他们的生活一边是烟火,一边是烟花,一边是汗水,一边是墨水,一边是一日三餐,一边是一咏三叹。他们就像生活的两个面,有痛苦有欢笑,有茫然有畅想,有寂寂黑夜也有满天星斗,有日常苟且更有诗与远方。
作为一名普通的诗歌写作者,看到大家,我何偿不是一个久旅孤独的跋涉者,遇到了自己的亲人,诗歌就是我们的接头暗号,在相会的此时此刻,我们心领神会,我们心有灵犀,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是一份约定一场奔赴。说实话,平时我和身边的人谈论诗歌很少,因为知音难觅,知己难求。所以写诗这么多年,身边的朋友、同事或许听说过我写诗,但未必看过我的诗,即算看过,也可能仅仅只是出于好奇而已。这也许是我们这些写作者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正是这样的问题,同时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如何写出让大家感兴趣甚至打动人的作品,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反思的地方。我想,大众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我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领悟,写身边的人,写身边人的故事,这既是为我们自己发声,也是为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代言,自然就会引起某些受众的关注和共鸣。像外卖诗人王计兵,一首《赶时间的人》,写出了外卖员“双脚锤击大地”的铿锵生活,像焊工诗人温馨,一首《我用火焰画了一个圆》,写出了“让万千条火花,向着家乡方向飞溅”最朴实的情感,像小卖部诗人景淑贞,一首《我向天空兜售云朵》,写出了“向天空兜售云朵,向大地兜售雨水”的诗意情怀,这样的大众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将枯燥甚至紧张和高压的生活,过得诗意盎然,过得妙趣横生,过得生动活泼,他们的诗,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接受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成长为我们喜闻乐见、憨态可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诗有点像生活的佐料,却又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有时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引领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世间一切或明或暗、或喜或悲、或是或非的万事万物。
基于这么一些感受和认知,今天有幸与大家坐在一起,希望我们能够由“素人”变成熟人,希望我们的诗歌,能够进一步点亮生活、照耀社会。这里要特别感谢《诗刊》社和中国诗歌网的各位老师,让我们这些素人,能够素面朝天,直面生活,让我们在人间烟火里有机会绽放诗歌这一束璀璨的烟花。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