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兰,山西长治人,现在北京延庆某小学任美术教师,著有诗集《玻璃上的光》《镜中的尘土》。
梁小兰的诗
草丛中的铜马像
它们站在那里
不说话,也不移动自己的脚步
尾巴卷缩起来,鬃毛安静地伏在马头上
一下午,它们互相远离
不彼此对望,也不互相交流
把头低到胸前
似在闭目沉思
又似在无声地反抗什么
我呼唤它们的名字,它们
不抬头,不回应
面孔冰冷
当鸽群带着哨声从天空飞过
我突然想起:它们只是一群雕像
命运并非马的命运,当然
也不会回应鸽群的声音
一堆青铜
它们有永远的安宁
未知之地
先是大雁、绿头鸭
而后是灰鹤、白鹭
它们在河面上起飞、盘旋、离去
河水倒映着它们优雅的背影
秋日绚丽的色彩在河里互相渗透晕染
我在暗中偷窥:
它们以何种方式展示自身生命的成果
又以何种方式为命运解锁
它们飞向哪里?浩渺时空
又有哪一个地方为它们腾出生存空间?
先是大雁、绿头鸭,而后
是灰鹤、白鹭
它们飞向另一处未知之地
复活之马
说它占据了我的时间,勿宁
说它占据了我的空间,勿宁
说它挪移走了我的光阴,勿宁
说它复活了另一个我
它在我的思想里疾驰,在我长满荒草的高原里腾起灰尘
它就要踏破我的身体,跃然到我的生活里来
我期待它复活,期待它充满野性
奔跑在黎明的野风中
期待它肌肉结实饱满,浑身
绽放胜利者的光辉
万马都从睡眠中惊醒过来
我知道旅途上将有一匹匹马与我同行
有时是它带着我越过山崖
有时是我牵着它步过黄昏
掷石头
我将一块小石头置于湖中,湖水泛起水花
声音只是那么一小下,转瞬便消逝
而石头也迅即下沉
什么东西能长久存在?
什么事物能永恒不变?
我折一根草叶,将它扔到水中
它就那么漂漂浮浮,一直在水上
那么轻的东西,它居然不被湖水吞噬
也只有那么轻的东西,它才能被湖水承受
由此我想到,倘若把生活比作一池湖水
生命必然得像这草叶
或者比之草叶略微还轻一些
才能被湖水稳稳的托住
这漂浮的一生
傍晚,听虫鸣声
虫鸣声包围了我。在荒野小路
我被这动听的声音吸引
索性停留在这里片刻
看不到虫子,它们的声音却浩荡、响亮
或有停顿
极富逻辑并且缜密
我大胆猜测,这是一群故人
在此修炼隐身术
不甘寂寞时,也会向
路人布道、唱爱情的圣歌
抑或畅谈壮志,表达
欢喜忧思
虫鸣唧唧
我忽安静,风忽骤起
孤独的长尾鸟在天空边飞边叫
它飞往哪里呢?
那飞翔悠闲而不急促
它鸣叫什么呢?
那声音清脆响亮
我想追踪它,可是赶不上它的速度
一个神秘的过客,它逐渐飞离我的视线
远望天空,我想象一只鸟逡巡我的思想
它落下的鸣声堆砌成孤单的身影
不再回来了
我无法预测它的命运
一整天,我想着那天空,那只鸟
它鸣叫
不断地鸣叫
远望
闭目,屏息,凝神。试图脱离一切事物
忘记所依赖的
徒身走向远山
寂静千万里
虚空千万里
一些云朵正脱离天空,蝴蝶兰花
正费力凋谢
群鸟发出悲鸣
在黄昏坠落人间之前,我能阻止什么?
此时,我空有佛陀之心
劈木头
我一直重复那个动作,举起斧子,向下
木板落在地板上,声音干脆
“啪”地一下
像一根神经从体内跌落
劈木头,劈
好似在重复一串舞蹈动作
忘记危险性,满是扭动身体的欢娱
饱含艺术的感觉,形态里有一种精神诉求
还有
一点美感的扭曲
爷爷劈过木头,父亲劈过,我继续劈
在虫鸣中
在月光的倾斜中
在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中
在母猫激情的嚎叫中
被某种意义所蛊惑
我一直假想那个动作
栅栏之门
当我在卧室休息或在书房里沉思
我准能听到那些马咴咴叫
或看到它们低头嚼草
一种内心的逼迫,使我沿着乡间小路找寻那些马
其实,我更希望它们散落在荒野间
哒哒地跑或者朝向天空,突然发出长啸
而此刻,它们很安静
我望着它们,像望着一幅油画
它们是油画里的主人公
周围堆着草料,天空的蓝把
它们的皮毛刷得更加亮
一道栅栏把它们圈起来
我寻觅着栅栏之门
好像并没有什么门
而那些马也已习惯了嚼草
不停地嚼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