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纪念碑
——从《对岸》探寻汉水如何
在诗歌中保持流速
杨国庆
(7068字)
一
对岸
目光所及的对岸是龟山
龙王庙,汉水的出口
目力不能抵达的是这首诗的
上游——她携带着沿途的
地貌和风物冲进了另外的
一首磅礴的诗中——无数个
黄昏,我信步走到汉阳门
远眺浩荡的江水努力辨认
心中的那股清流,汤汤之水
清洗过青山、稻田和白骨
在我父亲的脚踝稍作停顿
便一路奔走,蜿蜒
明知同流合污才是
自己的归宿但仍然要
不停地回顾她的来历和出处
只是我不知道汉水在汇入长江后
还能坚持多久。过了天心洲
就是阳逻,而过了阳逻
她就渐渐淡出了湖北
只是,我不清楚这首诗
在离开你之后将何去何从
这是著名诗人张执浩的《对岸》的诗歌。在江河两岸这个不同寻常的文学诗意空间中,写出长江与汉水汇合的两岸即对岸的风光,写出了“探寻汉水如何在诗歌中保持流速”这个很值得探寻的问题,而且诗人作出了富有诗意的回答。
标题:对岸,视线所及的河流另一侧,暗示地理上的分隔与精神上的遥望。隐含指向武汉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自然景观,隐喻记忆源头与现实的割裂。
“目光所及的对岸是龟山”,龟山:武汉长江北岸地标,与蛇山隔江对峙,象征地理分界。以物理空间的可见性,铺垫后文“不可见”的哲思。“龙王庙,汉水的出口”,龙王庙:武汉汉水入江口的古建筑,暗示水神信仰与自然力量的抗衡。汉水出口:点明地理节点,汉水在此汇入长江,形成“泾渭分明”的景观。“目力不能抵达的是这首诗的 / 上游——她携带着沿途的 / 地貌和风物冲进了另外的”, 目力不及处:从可见转向不可见,将河流上游隐喻为诗歌的起源。“她”的指代:拟人化汉水,其携带的“地貌和风物”象征个体记忆与历史积淀。冲入另一首诗:暗喻汉水汇入长江后,成为更宏大叙事(长江)的一部分,如诗歌融入更广阔语境。“一首磅礴的诗中——无数个 / 黄昏,我信步走到汉阳门 / 远眺浩荡的江水努力辨认”, 磅礴的诗:长江的壮阔被喻为史诗,对比汉水的清浅。汉阳门:武昌临江古城门,诗人驻足的现实场景。辨认清流:在浑浊江水中追溯汉水的痕迹,象征对纯真本源的追寻。“心中的那股清流,汤汤之水 / 清洗过青山、稻田和白骨 / 在我父亲的脚踝稍作停顿”,汤汤之水:汉水奔流之势,承载农耕文明(青山、稻田)与历史伤痕(白骨)。父亲的脚踝:私人记忆的具象化,河流与父辈生命的短暂交汇,隐喻代际传承。
“便一路奔走,蜿蜒 / 明知同流合污才是 / 自己的归宿但仍然要”, 同流合污:反用成语,指汉水必然与长江合流的自然规律,暗含对“纯粹性消逝”的无奈。归宿与反抗:河流的“奔走”成为对命运的抗争,象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不停地回顾她的来历和出处 / 只是我不知道汉水在汇入长江后 / 还能坚持多久。过了天心洲”,回顾源头:河流的“自我意识”投射诗人对身份根源的执着。天心洲:长江武汉段沙洲,地理坐标标记汉水消融的进程,喻示个体特征的逐渐稀释。“就是阳逻,而过了阳逻 / 她就渐渐淡出了湖北 / 只是,我不清楚这首诗 / 在离开你之后将何去何从”,阳逻与湖北:汉水出省的地理节点,引申为地域认同的边界。诗的归宿:将河流命运与诗歌创作并置,终极追问指向创作意义与精神家园的失落。
诗歌呈现出整体隐喻结构,有着特别的地理空间:汉水汇入长江的物理过程 → 个体融入时代洪流的精神历程。呈现出河流意象:清流(个体独特性) vs. 浊流(集体性吞噬) → 表现出对“自我持存”的哲学思辨。还有诗歌本体的呈现:河流即诗,诗即河流,创作成为溯源与抵抗的双重行动。同时,诗歌的核心主题十分鲜明凸耸:
在城市化与历史变迁中,诗人以水文地理为镜,凝视个体记忆的消逝、文化根脉的断裂,以及创作如何成为对抗遗忘的最后一搏。
二
张执浩在《对岸》中构建的"液态纪念碑",是通过水的流动性、诗歌的自我指涉性以及时空的层叠性完成的三重动态书写,将自然地理、个体记忆与语言艺术熔铸成一座流动的精神丰碑。诗人描绘出
液态意象的时空容器。汉水与长江的相遇构成了天然的液态纪念碑基座。诗中"汤汤之水/清洗过青山、稻田和白骨"将自然力量升华为历史刻刀,水的流动性既冲刷又保存记忆。父亲脚踝的短暂停驻与白骨的存在,暗示液态时空对生命痕迹的永恒封存。这种液态记忆系统打破了固态纪念碑的凝固性,形成可渗透、可延展的时空场域。诗人也描绘出诗歌的自反性建构。诗人通过“这首诗的上游”与“另一首磅礴的诗”的互文关系,将创作行为本身转化为液态纪念碑的铸造过程。汉水在现实地理中的奔流(龟山-天心洲-阳逻)与诗歌语言的流淌(从具象场景到哲学追问)形成双重水系,最终在"这首诗在离开你之后"的开放性中,完成液态纪念碑的永恒流动状态。诗人又描绘出存在与消逝的辩证平衡。“明知同流合污才是/自己的归宿但仍然要/不停地回顾”揭示液态纪念碑的本质悖论:水的消逝性("坚持多久")与精神存续("何去何从")形成张力。这种对液态存在的哲学凝视,使纪念碑摆脱物质形态的桎梏,在"辨认清流"的永恒过程中获得精神永生。
这座液态纪念碑最终呈现为动态的精神图谱:地理坐标(汉阳门/天心洲)是锚点,家族记忆(父亲脚踝)是根系,语言河流(这首诗)是载体,在时间的冲刷中持续重构记忆的河道,使消逝本身成为最坚固的纪念碑铭文。
同时,诗人又多方位“探寻汉水如何在诗歌中保持流速的”这一诗歌命题。诗人通过将汉水的自然流动与诗歌的创作过程相融合,运用多重手法在诗中探寻汉水如何保持其象征性的流速。一是着力液态诗学的空间建构。在“龟山/龙王庙,汉水的出口”与“另一首磅礴的诗”之间,诗人构建了液态的诗歌空间。汉水携带着地貌风物冲入诗歌的隐喻,形成地理空间与文本空间的互渗,使水的流速转化为诗意的流动强度。这种空间拓扑学让汉水的物理流速获得了诗学维度。
二是展示时间晶体中的流速悖论。“无数个黄昏”的叠加形成普鲁斯特式的时间晶体,在汉阳门这个观测点上,历史时间(白骨)、家族时间(父亲的脚踝)与自然时间(汤汤之水)同时折射。诗人通过时间分形的技艺,让汉水在记忆的折光中既保持原始流速,又获得新的时间向度。三是进行流体伦理的张力书写。“清流”与“同流合污”构成德勒兹式的解域化与再辖域化张力。诗中通过“停顿-奔走-回顾”的流体伦理学,展现汉水在汇入长江时的抵抗策略:以蜿蜒的逃逸线维持自身分子式的流动,这种液态抗争正是诗歌保持创造流速的隐喻。
四是展现消失拓扑学的地理诗学。从天心洲到阳逻的地理位移构成德勒兹所说的“平滑空间”,汉水在离开湖北的进程中形成渐弱的地域性。诗人用“渐渐淡出”这种消隐语法,让河流的物理消失转化为诗歌的拓扑学生成,在缺席中保持符号的流动势能。五是表现元诗性的流体自反。结尾关于“这首诗何去何从”的追问,将河流命运与诗歌命运并置,形成元诗性的莫比乌斯环。汉水在文本中的流动同时成为诗歌自身的流动,这种自反结构使流速问题升华为诗学本体的思考:诗歌如何在离开具体物象后,仍保持其语言河流的原始动能。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液态诗学建构,诗人最终实现了对“诗歌流速”的本体论探索——汉水在文本中并非被再现的客体,而是作为诗歌自身的流体存在,其流速的保持恰恰依赖于诗歌语言不断解域化的运动本身。这种将河流动力学转化为诗学动力学的创作实践,展现出当代汉语诗歌处理自然意象的深刻哲学维度。
而且在这描绘“诗歌流速”的过程中,诗歌还展现出多样的意境之美。首先,诗歌展露出意象的组合与意境营造。诗歌通过“龟山”“龙王庙”“汉水”“青山”“白骨”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观,还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江水之畔,感受到岁月的流转。有着
情景交融的诗画描写,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中,通过“远眺浩荡的江水”“清洗过青山、稻田和白骨”等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含蓄而深沉。也有着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诗歌中既有对汉水流域的具体描写,又有对时间的跨越,如“无数个黄昏”“汇入长江后”等,展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交融。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其次,诗歌展露出情感的含蓄表达。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汉水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具韵味。再次,诗歌展露出意境的延伸与想象。诗歌的结尾“这首诗在离开你之后将何去何从”引发了读者的无限遐想,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延伸。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读者在阅读后仍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三
全诗还体现出文学地理学美学特征。诗人精致地进行地理空间的具体呈现与意象建构,显示出对地域坐标的精准锚定:通过"龟山""龙王庙""汉阳门""天心洲""阳逻"等具象地理坐标,构建起武汉三镇特有的地理空间网络。这些地标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显示出水系脉络的意象延伸:以汉水-长江的地理关系为骨架,形成"上游/下游""支流/干流"的空间张力。汉水的蜿蜒轨迹隐喻着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变异性。诗人也着意进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互映射,体现出水文景观的哲学转化:将“汉水汇入长江”的自然现象升华为存在主义的追问——“还能坚持多久”的不仅是水体,更是地域文化的独特个性。还有地理记忆的层累书写:青山/稻田/白骨构成地质年代、农耕文明与战争历史的垂直叠压,在江水的“清洗”中完成时空压缩的美学呈现。 诗人又多维度进行流动地理的诗学重构,体现出水系的人格化叙事:汉水被赋予“回顾来历”“同流合污”的主体意识,地理实体的物理运动转化为文化宿命的悲剧性隐喻。也体现出边界消解的辩证美学:行政区划的“湖北”边界与水文系统的自然边界形成张力,地理归属的确定性在"渐渐淡出"中瓦解,呼应现代性语境下的身份焦虑。
诗人还书写地理空间与文本空间的同构,体现出诗学流域的拓扑转换:“这首诗的上游”与“另一首磅礴的诗”形成文本间的江河互文,文学创作过程被隐喻为水文运动。也体现出写作地理的自我指涉:结尾处“这首诗在离开你之后”将地理位移转化为文本命运的思考,完成从物质地理到语言地理的哲学跃迁。
诗人还非常重视时空感知的层析效果,展露出视觉地理的层次切割:“目光所及”与“目力不能抵达”构成地理认知的显隐结构,物理空间与想象空间通过诗歌语言获得辩证统一。也体现出身体地理的微观叙事:“父亲脚踝”的细节将宏观地理叙事锚定在个体生命尺度,水文运动与身体记忆产生量子纠缠般的美学共振。这种文学地理学书写既保持着对具体地域的忠实描摹,又通过诗性智慧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承载文化哲思的美学容器,在江水奔流的永恒运动中完成对存在本质的终极叩问。
诗歌还通过水的意象与地理空间的交融,构建了独特的多维度水利学美学价值,其一,展现出水的动态与形态美学。诗中“汤汤之水”“蜿蜒奔走”等意象,将水的流动性转化为视觉与情感的韵律。汉水从“清流”到“同流合污”的过程,既是自然水体的物理运动,也隐喻生命从纯粹到复杂的蜕变。水利学中的水文动态(如汇流、冲刷)被赋予诗意的节奏,形成一种“液态的时间美学”——水的流动既是空间的延展,也是历史的绵延。其二,展现出水利工程与人文景观的共生。“龙王庙”作为传统治水信仰的象征,与“汉阳门”“天心洲”等地标共同构成水利文明的符号网络。诗中水利设施不仅是功能性的存在,更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汉水“清洗青山、稻田和白骨”的叙述,揭示了水利与农耕文明、生死轮回的深层关联,凸显了“人水共生”的生态智慧。其三、展现出河流的生态寓言与生命意识。汉水“明知同流合污才是归宿/仍回顾来历”的矛盾,暗含生态系统中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清流汇入浊江的不可逆过程,既是自然规律,也是对生命归宿的哲学追问。诗人以水喻人,追问个体如何在洪流中保持自我身份的认知——这种对“水之主体性”的思考,拓展了水利美学的精神向度。其四,展现出地域空间的诗意重构。诗歌通过“龟山—龙王庙—汉阳门—阳逻”的地理链条,将武汉水系编织成一张文化地图。汉水的“出走湖北”与诗歌的“何去何从”形成互文,暗示河流的物理边界与诗歌的精神疆域同样具有流动性。水利学中的流域概念在此升华为文化认同的隐喻,地域空间因水的串联而获得美学整体性。
其五,展现出时间维度的水文考古。“清洗白骨”“在父亲脚踝停顿”等意象,将水利工程中常见的泥沙沉积现象转化为家族史与集体记忆的沉积层。汉水的奔流成为一把时间的刻刀,既雕刻地貌,也雕刻人类生存的痕迹。这种“水文—历史”的双重叙事,使水利美学具备了考古学般的纵深感。其六,展现出诗歌结构的流体模仿。诗句的断裂与续接(如“冲进另一首磅礴的诗中”)、空间场景的跳跃切换,模仿了水流的迂回与跌宕。语言节奏的疏密变化与汉水“蜿蜒—奔腾—消散”的轨迹同构,形成文本自身的“水利系统”。这种形式创新使诗歌不仅是关于水的言说,更成为水的语言化身。同时,诗歌展现出
水利美学的现代性启示。该诗超越传统山水诗的田园抒情,通过水利意象探讨现代性困境:在工业化与生态异化的背景下,如何重构人与水的伦理关系?汉水“渐渐淡出湖北”的怅惘,暗喻地方性知识的消逝;而诗歌对“水之出路”的追问,则指向一种超越地理边界的美学救赎——正如诗本身成为新的流域,收容所有无处安放的清流。
四
读者欣赏时,还感受到,诗人对长江与汉水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表现出对汉水的眷恋与敬意,有着一种眷恋之情:诗人多次提到汉水,如“汉水的出口”“心中的那股清流,汤汤之水清洗过青山、稻田和白骨”“明知同流合污才是自己的归宿但仍然要不停地回顾她的来历和出处”,体现出诗人对汉水的深深眷恋。汉水在诗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滋养了大地,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也有敬意与尊重之情: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从秦岭南麓陕西省宁强县境内流出,绵延1577公里,被誉为湖北的“母亲河”。诗人对汉水的描写中,透露出对其自然力量和历史意义的尊重,汉水的奔腾不息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诗人也表现出对长江的敬畏与思考,有着敬畏之情: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最终汇入东海。诗人提到“无数个黄昏,我信步走到汉阳门,远眺浩荡的江水”,“浩荡的江水”体现了长江的磅礴气势,诗人对长江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也有着对融合与变迁的思考:诗人思考汉水汇入长江后“还能坚持多久”,以及“这首诗在离开你之后将何去何从”,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也隐喻着文化、历史在融合与变迁中的命运。还有对两江交汇之地的特殊情感,彰显出龙王庙的象征意义:龙王庙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之处的左岸,是“汉口之源点”,也是“武汉之地标”。诗人提到“龙王庙,汉水的出口”,龙王庙不仅是地理上的交汇点,更是诗人情感上的寄托,象征着两种文化与自然力量的融合。还有对家乡的眷恋:两江交汇的武汉是诗人的家乡,诗人通过描写汉水与长江的交汇,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家乡的山水、风物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其情感的源泉。
五
诗人在上面多视角书写了长江与汉水,在构建“液态纪念碑”的
过程中,显示出多样的美学意义。诗歌表现出对历史与记忆的承载,让汉水作为历史的见证:汉水从秦岭南麓流出,绵延1577公里,最终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沿途的地貌和风物,是时间的流动载体。诗人通过汉水,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到流动的意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也再现
龙王庙与文化记忆:龙王庙位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它不仅是祈求平安和丰收的场所,更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展示中心。诗人以龙王庙为背景,赋予了汉水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化记忆的象征。
诗歌也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着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提到“龟山”“龙王庙”“汉水的出口”等自然景观,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汉江流域独特的自然风貌。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汉江的壮美与灵动。也有着人文情感的寄托:诗人站在汉阳门,远眺浩荡的江水,努力辨认心中的那股清流。这种情感的寄托,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紧密相连,使汉水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诗歌又表现出对变迁与永恒的思考,书写变迁的体现:汉水在汇入长江后,逐渐淡出湖北。这种地理上的变迁,象征着事物在时间中的变化和消逝。诗人通过对汉水的描写,表达了对变迁的深刻感悟还书写永恒的追求:尽管汉水最终汇入长江,但它的存在依然被诗人铭记。这种对永恒的追求,体现在诗人对汉水的反复回顾和思考中。汉水的流动,成为了一种对永恒的象征,提醒着人们在变迁中寻找不变的真理。
诗歌还表现出对身份与归属的探索,有着地域身份的认同:汉水被誉为湖北的“母亲河”,覆盖全省39个县市区。诗人通过对汉水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地域身份的认同。汉水不仅是地理上的标志,更是诗人精神上的归属。也有文化归属的思考:诗人在诗中提到“这首诗在离开你之后将何去何从”,表达了对文化归属的思考。汉水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诗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另外,诗歌表现出对流动与静止的对比,有着流动的意象:汉水的流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对汉水的描写,展现了流动的美感和力量。也有静止的象征:龙王庙作为静止的建筑,与流动的汉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的意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流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综上所述,诗人通过构建“液态纪念碑”,将汉水的历史、自然、人文、变迁、身份和流动等多重意象融合在一起,赋予了诗歌丰富的美学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在《对岸》中通过多视角“探寻汉水如何在诗歌中保持流速”,很成功地给汉水建立起一坐富有诗意艺术的“液态纪念碑”。
作者简介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研究》,工人日报,《新闻传播》,《应用写作》,《电视月刊》,《甘肃视听》,《山西广播电视研究》,《河南广播电视通讯》,《江西广播电视》,《天山视听》,福建《广播与电视》,贵州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艺评论》,《今古传奇》,《长江丛刊》(理论版),《武汉文学》,《南方文鉴》,长江日报,《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等国家级、省级与市县台报刊网和自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790多篇,2019——2024年写文章288篇,其中文学评论256篇,178万字。评论古今中外作家总计536人次。2010——2018年还在文艺报发表评论50篇。还有6部600多万字的长篇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加微信:13971702497)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