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陈树照诗歌片论
乡土悲情的人生慨叹
——陈树照诗歌片论
文/邢海珍
诗人陈树照发来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喊你:向家的方向》,题记中有这样两句话:“怀有一颗想家的心,多远都是故乡的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陈树照对故乡的热爱和深情。我和陈树照并不熟,有一年我去佳木斯参加研讨会曾与他有过一面之交。在此之前也知晓陈树照的大名,读过他的一些诗作,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他参加了第21届青春诗会,那是中国诗歌广有影响的大事件,在黑龙江的大小诗人中,有这样经历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陈树照不是黑龙江本土人士,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17岁走出那个养育了诗人的贫瘠山村,几经转载来到黑龙江,现在就生活在黑龙江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陈树照的诗多数为乡土题材。由于远离故土,他的诗充满了记忆深处的故乡和童年情结,并以流畅的笔墨书写着生命的赤诚和悲悯,读来让人感动。
诗评家张清华教授曾说:“写作只有在呈现了生命处境的时候,才会具有感人的力量。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便是通常意义上的诗人中的‘优秀’者了。”(《猜测上帝的诗学》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所谓“生命处境”是指诗人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能够把生命的感受和情感投注到艺术创造中去,以诗意的内涵去印证最真切的人生履历和精神跋涉的路程。在《喊你:向家的方向》之前,陈树照已出版了《邂逅阳光》《梦在江南》《露水打湿的村庄》等诗集,特别是发表在2005年第12期《诗刊》“青春诗会”专号上的组诗《让我泪流满面的地方》,一曲“嫂子”之歌,悲情动人,一时间大江南北为之动容,陈树照的诗名远播。毫无疑问,这些挥泪怀念“嫂子”的诗,既是陈树照的成名作,也是他整个诗歌生涯的代表作。在“嫂子”之后,诗人无论写多少诗,“嫂子”的光芒都不可能被遮蔽,因为这些诗是以真情动人,呈现了诗人的真实“生命处境”,触到了他生命痛处的最为敏感的部位。
即将出版的《喊你:向家的方向》诗集,当然又收入了“嫂子”的诗,而且这些诗在这本诗集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坐飞机领大嫂进京看病》写得朴素直接,诸多细节与汹涌的泪水一起流淌在纸上: 电话中知道大嫂是肝癌晚期/没等我反应 那边传来了哭泣:/“老三 想什么办法 也要治好你嫂子的病”/好像我就是那棵救命的草 嫂子的命 /捏在我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人手里/此时 波音747正在4000米高空爬行 /第一次坐飞机的嫂子 /眼睛眯成一道缝儿 噢 原来村庄像火柴盒一样的大小/高缺氧的阳光透过舷窗照在她的身上/那弓一样的背影 让我泪流满面 /这个一生 从没坐过火车 轮船 /没进过省城 京城—— 刚刚过完五十五岁生日的女人 /除了乡下 那几亩薄田 几间瓦房 /再就是那 一头白发和那张满是皱纹的脸 /此刻 我才惊愕地发现 家乡的山风 有多么锋利/进京后 地铁 故宫 天坛 香山 大观园/这些曾经在她梦里出现的景观一一摄她入屏/嫂子说:她值了 还要领乡亲们再来/这个可怜的女人啊 她哪里知道/谁也救不了她的命 这一次竟成永诀!
陈树照的诗通常以叙事的过程来负载最真实的感情的。我们习惯称这样的诗为叙事诗。其实,诗的本质就离不开叙事,那些诗意的叙事细节本身就是最好的抒情,离开诗意的叙事抒情是空洞的,站不住脚,也是不可信的。当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也是以叙事作为支撑的抒情佳作,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样的诗不是意象的方式,诗中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后现代的手段和技巧,有的只是大量的细节呈现,是以最为朴素的方式,甚至是散文化的直白来叙写一个乡村女人生命最后的日子的生动的悲剧性的一幕。经营这样的诗歌,陈树照的策略是回到质朴和本真中来,土地的本色,人心的本色,生活的原生态;这种脱掉一切装饰,直写景物和事像的叙事,更能增强诗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冲击力,让人感动。这种看似简单、笨拙、无技巧的白描手法,其实是在考验作者对语言的驾驭与诗意的提炼能力,弄不好就是流水账。陈树照的创造,在于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从哪里开始,在于如何把许多细节从散碎的状态中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情达意的诗化体系。所谓突破口,其实就是角度问题,只有找好了角度,诗才能顺理成章,诸多细节才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坐飞机”是一个角度,一个苦命的乡下女人,一个没有见过任何大世面的“嫂子”,在临近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能坐飞机进京,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抒情的悲剧性内涵。诗人的选择是机智的。在诗人的笔下,一个电话传来的是悲痛欲绝的声音,为此,这个女人在天上飞着,低头看“村庄像火柴盒一样大小”。写贫困的“乡下”,只有“那几亩薄田 几间瓦房”,“一头白发和那满是皱褶的脸”的嫂子进京治病,以实实在在的叙说来表达最为真实的内在情感,这就是最真实的“生命处境”的一种独特的诗化方式。
南北朝时期的大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这样的话,“为情者要约而写真”,“况乎文章,述志为本”。(王运熙 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第2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抒情应做到精要简约、情感真实,文辞章句要本乎个人内在的情志。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言志。陈树照的表达是在跳跃中进行的,细节的提纯做到了精要简约,情感的书写是发之于心。在“嫂子”组诗中,《那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是一首情采动人、文字简约的诗:嫂子静静地走了/这个来我家我才三岁 /父母早逝 把我抚养成人的女人/这个不让自己和孩子吃/让我吃饱 送我上学 给我背书包的女人/静静地走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没让我回去见她最后一面/留在人世最后一句: “让老三 在外面好好干”/也就是带着这句贯穿她一生的叮咛/静静地走了/再也不能对我生气/流泪或是说些什么了/再也不能站在村口 等我探家回来或送我出远门了/我只能用她抚养大的身躯/面对家乡 长跪不起/电话里 我不敢出声/我怕那年迈的兄长挺不过这一关/但最后还是痛哭失声/话筒那边 传来了从牙缝里挤出的抽泣:/“为什么曾经揍过她”/可以想象 那个村里个头最高的男人 /此刻 说这番话的重量 /我没有往下问 知道嫂子睡在母亲的身边/那是一块山清水秀 风中摇花的油菜田/也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
此诗从整体上看也是叙事的方式,以“嫂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品格。但陈树照的叙事方式不是客观陈述的叙事,而是一种主体倾诉式的叙事,他把整个叙事置放在一种内在情感表达的框架之中。在叙事过程中,诗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以 “嫂子”的一些琐事构成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后一部分是以两个男人的痛心疾首来描述对“嫂子”的怀念与留恋。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把两部分统一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悼与感恩之情。这就是“述志”,这就是“要约而写真”。
在陈树照的整体创作中,“嫂子”组诗,包括一些写父亲、母亲一系列写亲情的诗作,是一种特殊的抒情类型。这一类叙事色彩很重的抒情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事”的因素填充了抒情的空间,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具有了一种个人化的“贴近”效果,使其“生命处境”的真实性在叙事的寄托中能够确切地显示出来。因为关乎乡土情怀,他的这些诗散发着浓郁的泥土味儿,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平易性,贴近生活实在,贴近心灵本真。尤其是他这类诗歌中所描述的乡村底层人物的生活情状,是来自他的血脉相连的亲人们的亲历,是一个诗人灵魂苦难跋涉的写真。他的这类诗歌之所以感人,就是诗的悲剧性情怀中饱含着充分的人性觉悟,是他离开故乡的土地之后而对其深怀悲悯忆念的赤子之情。在《故土》这首诗中,陈树照表达了这样的乡土情愫:这个滴答露水的早晨/多么清爽,麻雀在林间鸣叫/牛在江湾里吃草,我在地里干活/ 整整四十年,城市浪费掉我所有的青春/ 而今回到村庄,童年的伙伴都老了/有人已先住进西山。曾住过的那间茅泥屋/也变成小楼。曾使唤过的牲畜 被人剥皮吃肉/用不了几年,这头新买的老黄牛也会死掉 ……/这些我已不再太难过, 一想到漂泊时光,我就落泪/ 所幸的是,我剩下的这把老骨头/最终又回到了故土!诗人在想象中构拟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情境,写自己在老年时回到故乡,四十年时光过去,一切都变得恍若隔世。当年的伙伴们老去,牲畜死掉,茅泥屋变成小楼,一种岁月的感伤,一种乡土悲情的慨叹油然而生。诗人让自己“这把老骨头/最终又回到了故土”,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恋令人深深感动。
在诗人撰写的《左岸诗话》中,陈树照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诗歌于我是一剂良药,能为我医治病症、为我疗伤。有时它像嘴唇,舔我的伤口,说出疼痛,为我的生存状态减轻痛苦。也许我就是为痛苦才去写作,我的作品就是要写出事物内在的疼痛。这种生存与世界的疼痛,我用诗歌来缓解与调和。”一个人的经历对于诗的创造来说,永远都是不可离弃的,尤其是记忆中沉淀的痛苦,永远都可能是生命质量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痛苦在陈树照的诗中,不只是一种感伤,更是一种美和力量,它不经意地在文字中闪现动人的亮色。我很欣赏这样一首题为《日出》的小诗:四月 我在老家信阳/一声雄鸡的啼鸣/从山下那片雾水迷茫的小村庄传来//瞬间 万物起身与太阳相见/我摸了把湿漉漉的头发/放弃了所有的野心
这是一首文字简洁精纯的小诗,但其中的诗意蕴藉却是极为丰富的,这是写“老家信阳”的日出,意境开阔宏远,鸡的啼鸣、“雾水迷茫的小村”,寓含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太阳出来了,春天万物舒展着生机与灵性,诗人的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我摸了把湿漉漉的头发/放弃了所有的野心”。在养育了自己的乡土之上,他意识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多么渺小。面对山川河流,面对天空大地,一个人只能永远地敞开谦卑的心。在此,一切伤口,一切疼痛都会早已化为前行不止的生命伟力。故乡和故土是生命的根脉,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对于一个迷恋诗歌的诗人就更为重要了。故乡生养了他,他时时铭记着乡土的养育之情。诗人离开故乡,但他的亲人还在那里,那块土地让他魂牵梦绕,所以才让他唱出了像“嫂子”组诗那么情意悠远的歌。也许是距离产生了一种美,思念或怀想在诗中生长着,令人为之感动。但我说这种思念或怀想的美又是一种复杂的东西,既然在很远的地方,有令你瞩望并黯然神伤的天地,那么你又必然站在另一块泥土之上,而不可能是一种悬空的追寻。陈树照离开了他的故乡河南之后,已在黑龙江的名城佳木斯生活多年,而这片土地也早在他的诗歌中扎根,成了他心灵中的又一片“故土”了。
诗集中“飘雪时光”和“柳树岛”两辑中的诗多是与黑龙江这片祖国的边陲之地有关,与那些写故乡的诗作相比,虽然悲情的因素有所减弱,但仍写得沉缓厚重,不无感伤的情思。看来陈树照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缠绕着他,让他的每一首诗歌几乎无法轻松上路。在《雪地上》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一个穿红羽绒服的小女孩/在篱墙外走动 /北风嚎叫 雪花飞扬 /路灯留下长长的暗影/鸟儿因寒冷早早地栖落枝头/在这样的风雪之夜/她在等待着谁?//那是哪一年/我穿着家里 仅有的一件露絮的黑棉衣/也站在大雪中 我跺脚搓手脸冻成柿子/也没见到想见的人/那年和今天的雪一样大啊 /而那年的我已是白发苍苍
这幅北方大雪的风景图,写了两个在雪地上等人的人,一个是今天的“小女孩”,另一个是当年的“我”。两相比照,人生的失落昭然,尤其这大雪的情境和氛围透出一种茫然,于是在叹惋和感慨中,我们看到了时间上游的风物人情,或许这与“故乡”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在陈树照的诗歌中,“柳树岛”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地名,诗人的许多情感的抒写,都与这个名字有关。在诗人有关柳树岛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柳树岛不仅是诗人亲历生活风景优美的江心岛,也是诗人对当下这种物欲横流、名利膨胀、科技进步带来环境恶化等社会现象的忧患意识拷问的“诗歌左岸”。更是诗人带着爱情逃离的世外桃源,同时也是诗人追寻的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人与神灵和谐一统的大爱的精神家园。诗集中有一首题为《在柳树岛》的短诗:在柳树岛,又能亲近泥土了/野花在江湾疯狂开放,苇草涌动阵阵苦涩/露水打湿我们的头发/连鸟鸣都被沐浴过/在柳树岛,清晨不用急忙/起床,送孩子,上班/这种没有上司的生活/适合自耕自收,不用设防/更不用满脑子名利
“柳树岛”在陈树照的诗中,没有街市喧闹,没有名利纷纭,是自然的静谧,是生态的和谐,是爱情的圣地,作为一首爱情诗,虽然比较疏淡,但从“我们”的称代也可看出一种特定的情感空间。这样的诗表意并无隐讳之处,但淡中还是有所涵融,话语不多而仍有余韵在。从另外一些有“柳树岛”意蕴的诗作中,爱情的书写还是明确而热烈的,《逃离》就是这样的诗:我要带你逃离/我要用两匹骆驼的力气 爱你 /我要带着你 涉过浩瀚的沙漠 /找到水源 两粒飘浮的草籽/最终要和那片丰美的水土相遇/我要把你赤条条地 埋进水里/让你变成我童话里的美人鱼/我要用柔美的水草 为你做永远的嫁衣/让你记住 今生 我们只能栖水而居/ 两岸起伏的庄稼 是我们留给子孙的田桑/那些低飞戏水的鸟儿/是我们相守的回忆/在没有举行婚礼之前/我必须向你申明 落日下 /那两棵并肩的芦苇 是我心中的亚当 夏娃/我们要天天赞美 /就像赞美我们的国土辽阔 志向高远 /我们要在这片 荻花纷飞 /鸟鸣清脆的伊甸园里/创建自己的方言 文字
这是一首情感饱满、意象优美深邃的爱情谣曲,虽然诗中没有“柳树岛”的地名出现,但可以看得出,这是与“柳树岛”情境相关的精神漫游。诗人的灵魂之路通向心中的理想国和伊甸园,表现了一种“逃离”的决绝姿态。“飘浮的水草”“童话里的美人鱼”以及“并肩的芦苇”在诗中相携相系,使抒情开阔灵动,从头到尾气脉贯通,这确实是一首有质量有品位的爱情诗。我想,真正的爱情诗只能是理想的形态,而不是现实的形态,大多是人在歌唱的背后面对的是人生现实的困境。爱情诗是精神天空的殿堂,所以文学的诗意的本身就必然与一种人生的苦难或者说内在的痛苦纠缠不休。已故作家史铁生曾这样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命定要在这充满困境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因而文学天生来对这困境有兴趣。艺术不是科学,或者是最不科学的科学,因为我们如果确切地知道如何摆脱困境它也就不再是困境了。所以应该让艺术自由想象与思考。”(《史铁生散文》第10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1月)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困境,爱情的困境更是一种必然,在艺术想象和思考中获得一种自由,这是诗人必走的途径。或者可以说,爱情诗的写作本身就是爱情困境的突围,诗人在自我的精神漫游中获得意义。陈树照的有关“柳树岛”的诗就是一种突围,也就是他的所谓“逃离”,诗人情深意切,那些生存的现实,在心灵的上空得以超越,他的爱情诗不无流浪情怀,但一路风光美好。《柳树岛》也是一首这样突破困境的诗:柳树 灌木丛掩蔽的小木屋/是我们的家 夏日来临/ 青蒿 苦苦丁弥漫着苦涩/在如水的月光中/在沙沙的细雨里//今夜 窗外飞蛾如雪/飞蛾死在寻求光明的路上/我们在柳树岛安家 对坐窗前 /听轻音乐 守着那把沸腾热气的紫砂壶/谈起童年 江南 塞北/谈起那个邂逅的午后/你说我是一个坏人/我承认 我蓄谋已久 //没有谁能让我们离开/不问今宵是何年/也不问手表 薪水 儿女/我们只要柳树岛 水天一色的夜空
在陈树照的诗中,“柳树岛”是个自然的意象,在爱情的意义上,诗人要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本真。当然在生存现实的层面上,这本身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难题。《柳树岛》写相爱的人在简朴的生活环境中,在大自然清纯美好的怀抱中找到了精神家园。虽然不无“苦涩”,不无飞蛾“寻求光明”的难度,但有心心相印的人,有“轻音乐”和“紫砂壶”,有“水天一色的夜空”和“柳树岛”,便可让灵魂抵达天堂,爱情的境界便可获得一种诗性的永生。
“飘雪”系列和“柳树岛”爱情系列,从陈树照生命体验的角度说,都可以归入乡土诗的范畴,我们可以从这些诗中读出浓郁的乡土情韵来,或者可以说这些写北方地域、表达爱情追求的诗作都是陈树照乡土情怀的延展和变身。
陈树照虽然是从河南光山后到佳木斯的外来户,我是出生在黑龙江大地上的“土著”,但我读他的诗便有一种贴得很近的乡亲之感。他的乡土悲情的抒写,让我走进了一种不无痛感的生存景象之中,让我在故土的感怀和亲情、爱情的温润表达中流连忘返。作为文学上的朋友,我喜欢陈树照的诗歌,喜欢他的那种亲近乡土,追寻人与自然天地合一的诗歌品质。他是一位很有创造底气的诗人,他深情敏感,诗意通透,语言质朴。写出了许多让人心动的诗篇,在全国诗界有了很大的反响。坚持下去,努力下去,书写乡土悲情,人生感慨,不断推进,不断深化,让诗的生命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12,2,6
作者简历:
邢海珍,男,汉族,1950年生,黑龙江省海伦市人,当代著名诗人,知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教育理论家,文化活动家,文化名流,黑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人物,被诗歌界誉为“诗坛黑骏马”。现任九三学社社员,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绥化作协副主席,大学教授,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处发表诗歌作品1500余首。出版专著《诗意的美质追寻》等多部。
——陈树照诗歌片论
文/邢海珍
诗人陈树照发来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喊你:向家的方向》,题记中有这样两句话:“怀有一颗想家的心,多远都是故乡的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陈树照对故乡的热爱和深情。我和陈树照并不熟,有一年我去佳木斯参加研讨会曾与他有过一面之交。在此之前也知晓陈树照的大名,读过他的一些诗作,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他参加了第21届青春诗会,那是中国诗歌广有影响的大事件,在黑龙江的大小诗人中,有这样经历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陈树照不是黑龙江本土人士,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17岁走出那个养育了诗人的贫瘠山村,几经转载来到黑龙江,现在就生活在黑龙江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陈树照的诗多数为乡土题材。由于远离故土,他的诗充满了记忆深处的故乡和童年情结,并以流畅的笔墨书写着生命的赤诚和悲悯,读来让人感动。
诗评家张清华教授曾说:“写作只有在呈现了生命处境的时候,才会具有感人的力量。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便是通常意义上的诗人中的‘优秀’者了。”(《猜测上帝的诗学》第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所谓“生命处境”是指诗人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能够把生命的感受和情感投注到艺术创造中去,以诗意的内涵去印证最真切的人生履历和精神跋涉的路程。在《喊你:向家的方向》之前,陈树照已出版了《邂逅阳光》《梦在江南》《露水打湿的村庄》等诗集,特别是发表在2005年第12期《诗刊》“青春诗会”专号上的组诗《让我泪流满面的地方》,一曲“嫂子”之歌,悲情动人,一时间大江南北为之动容,陈树照的诗名远播。毫无疑问,这些挥泪怀念“嫂子”的诗,既是陈树照的成名作,也是他整个诗歌生涯的代表作。在“嫂子”之后,诗人无论写多少诗,“嫂子”的光芒都不可能被遮蔽,因为这些诗是以真情动人,呈现了诗人的真实“生命处境”,触到了他生命痛处的最为敏感的部位。
即将出版的《喊你:向家的方向》诗集,当然又收入了“嫂子”的诗,而且这些诗在这本诗集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坐飞机领大嫂进京看病》写得朴素直接,诸多细节与汹涌的泪水一起流淌在纸上: 电话中知道大嫂是肝癌晚期/没等我反应 那边传来了哭泣:/“老三 想什么办法 也要治好你嫂子的病”/好像我就是那棵救命的草 嫂子的命 /捏在我这个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人手里/此时 波音747正在4000米高空爬行 /第一次坐飞机的嫂子 /眼睛眯成一道缝儿 噢 原来村庄像火柴盒一样的大小/高缺氧的阳光透过舷窗照在她的身上/那弓一样的背影 让我泪流满面 /这个一生 从没坐过火车 轮船 /没进过省城 京城—— 刚刚过完五十五岁生日的女人 /除了乡下 那几亩薄田 几间瓦房 /再就是那 一头白发和那张满是皱纹的脸 /此刻 我才惊愕地发现 家乡的山风 有多么锋利/进京后 地铁 故宫 天坛 香山 大观园/这些曾经在她梦里出现的景观一一摄她入屏/嫂子说:她值了 还要领乡亲们再来/这个可怜的女人啊 她哪里知道/谁也救不了她的命 这一次竟成永诀!
陈树照的诗通常以叙事的过程来负载最真实的感情的。我们习惯称这样的诗为叙事诗。其实,诗的本质就离不开叙事,那些诗意的叙事细节本身就是最好的抒情,离开诗意的叙事抒情是空洞的,站不住脚,也是不可信的。当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也是以叙事作为支撑的抒情佳作,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样的诗不是意象的方式,诗中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后现代的手段和技巧,有的只是大量的细节呈现,是以最为朴素的方式,甚至是散文化的直白来叙写一个乡村女人生命最后的日子的生动的悲剧性的一幕。经营这样的诗歌,陈树照的策略是回到质朴和本真中来,土地的本色,人心的本色,生活的原生态;这种脱掉一切装饰,直写景物和事像的叙事,更能增强诗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冲击力,让人感动。这种看似简单、笨拙、无技巧的白描手法,其实是在考验作者对语言的驾驭与诗意的提炼能力,弄不好就是流水账。陈树照的创造,在于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从哪里开始,在于如何把许多细节从散碎的状态中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情达意的诗化体系。所谓突破口,其实就是角度问题,只有找好了角度,诗才能顺理成章,诸多细节才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坐飞机”是一个角度,一个苦命的乡下女人,一个没有见过任何大世面的“嫂子”,在临近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能坐飞机进京,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抒情的悲剧性内涵。诗人的选择是机智的。在诗人的笔下,一个电话传来的是悲痛欲绝的声音,为此,这个女人在天上飞着,低头看“村庄像火柴盒一样大小”。写贫困的“乡下”,只有“那几亩薄田 几间瓦房”,“一头白发和那满是皱褶的脸”的嫂子进京治病,以实实在在的叙说来表达最为真实的内在情感,这就是最真实的“生命处境”的一种独特的诗化方式。
南北朝时期的大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这样的话,“为情者要约而写真”,“况乎文章,述志为本”。(王运熙 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第2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抒情应做到精要简约、情感真实,文辞章句要本乎个人内在的情志。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言志。陈树照的表达是在跳跃中进行的,细节的提纯做到了精要简约,情感的书写是发之于心。在“嫂子”组诗中,《那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是一首情采动人、文字简约的诗:嫂子静静地走了/这个来我家我才三岁 /父母早逝 把我抚养成人的女人/这个不让自己和孩子吃/让我吃饱 送我上学 给我背书包的女人/静静地走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没让我回去见她最后一面/留在人世最后一句: “让老三 在外面好好干”/也就是带着这句贯穿她一生的叮咛/静静地走了/再也不能对我生气/流泪或是说些什么了/再也不能站在村口 等我探家回来或送我出远门了/我只能用她抚养大的身躯/面对家乡 长跪不起/电话里 我不敢出声/我怕那年迈的兄长挺不过这一关/但最后还是痛哭失声/话筒那边 传来了从牙缝里挤出的抽泣:/“为什么曾经揍过她”/可以想象 那个村里个头最高的男人 /此刻 说这番话的重量 /我没有往下问 知道嫂子睡在母亲的身边/那是一块山清水秀 风中摇花的油菜田/也是我经常下跪的地方
此诗从整体上看也是叙事的方式,以“嫂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品格。但陈树照的叙事方式不是客观陈述的叙事,而是一种主体倾诉式的叙事,他把整个叙事置放在一种内在情感表达的框架之中。在叙事过程中,诗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以 “嫂子”的一些琐事构成细节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后一部分是以两个男人的痛心疾首来描述对“嫂子”的怀念与留恋。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把两部分统一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悼与感恩之情。这就是“述志”,这就是“要约而写真”。
在陈树照的整体创作中,“嫂子”组诗,包括一些写父亲、母亲一系列写亲情的诗作,是一种特殊的抒情类型。这一类叙事色彩很重的抒情诗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由于“事”的因素填充了抒情的空间,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具有了一种个人化的“贴近”效果,使其“生命处境”的真实性在叙事的寄托中能够确切地显示出来。因为关乎乡土情怀,他的这些诗散发着浓郁的泥土味儿,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平易性,贴近生活实在,贴近心灵本真。尤其是他这类诗歌中所描述的乡村底层人物的生活情状,是来自他的血脉相连的亲人们的亲历,是一个诗人灵魂苦难跋涉的写真。他的这类诗歌之所以感人,就是诗的悲剧性情怀中饱含着充分的人性觉悟,是他离开故乡的土地之后而对其深怀悲悯忆念的赤子之情。在《故土》这首诗中,陈树照表达了这样的乡土情愫:这个滴答露水的早晨/多么清爽,麻雀在林间鸣叫/牛在江湾里吃草,我在地里干活/ 整整四十年,城市浪费掉我所有的青春/ 而今回到村庄,童年的伙伴都老了/有人已先住进西山。曾住过的那间茅泥屋/也变成小楼。曾使唤过的牲畜 被人剥皮吃肉/用不了几年,这头新买的老黄牛也会死掉 ……/这些我已不再太难过, 一想到漂泊时光,我就落泪/ 所幸的是,我剩下的这把老骨头/最终又回到了故土!诗人在想象中构拟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情境,写自己在老年时回到故乡,四十年时光过去,一切都变得恍若隔世。当年的伙伴们老去,牲畜死掉,茅泥屋变成小楼,一种岁月的感伤,一种乡土悲情的慨叹油然而生。诗人让自己“这把老骨头/最终又回到了故土”,这种刻骨铭心的爱恋令人深深感动。
在诗人撰写的《左岸诗话》中,陈树照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诗歌于我是一剂良药,能为我医治病症、为我疗伤。有时它像嘴唇,舔我的伤口,说出疼痛,为我的生存状态减轻痛苦。也许我就是为痛苦才去写作,我的作品就是要写出事物内在的疼痛。这种生存与世界的疼痛,我用诗歌来缓解与调和。”一个人的经历对于诗的创造来说,永远都是不可离弃的,尤其是记忆中沉淀的痛苦,永远都可能是生命质量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痛苦在陈树照的诗中,不只是一种感伤,更是一种美和力量,它不经意地在文字中闪现动人的亮色。我很欣赏这样一首题为《日出》的小诗:四月 我在老家信阳/一声雄鸡的啼鸣/从山下那片雾水迷茫的小村庄传来//瞬间 万物起身与太阳相见/我摸了把湿漉漉的头发/放弃了所有的野心
这是一首文字简洁精纯的小诗,但其中的诗意蕴藉却是极为丰富的,这是写“老家信阳”的日出,意境开阔宏远,鸡的啼鸣、“雾水迷茫的小村”,寓含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太阳出来了,春天万物舒展着生机与灵性,诗人的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我摸了把湿漉漉的头发/放弃了所有的野心”。在养育了自己的乡土之上,他意识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多么渺小。面对山川河流,面对天空大地,一个人只能永远地敞开谦卑的心。在此,一切伤口,一切疼痛都会早已化为前行不止的生命伟力。故乡和故土是生命的根脉,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对于一个迷恋诗歌的诗人就更为重要了。故乡生养了他,他时时铭记着乡土的养育之情。诗人离开故乡,但他的亲人还在那里,那块土地让他魂牵梦绕,所以才让他唱出了像“嫂子”组诗那么情意悠远的歌。也许是距离产生了一种美,思念或怀想在诗中生长着,令人为之感动。但我说这种思念或怀想的美又是一种复杂的东西,既然在很远的地方,有令你瞩望并黯然神伤的天地,那么你又必然站在另一块泥土之上,而不可能是一种悬空的追寻。陈树照离开了他的故乡河南之后,已在黑龙江的名城佳木斯生活多年,而这片土地也早在他的诗歌中扎根,成了他心灵中的又一片“故土”了。
诗集中“飘雪时光”和“柳树岛”两辑中的诗多是与黑龙江这片祖国的边陲之地有关,与那些写故乡的诗作相比,虽然悲情的因素有所减弱,但仍写得沉缓厚重,不无感伤的情思。看来陈树照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缠绕着他,让他的每一首诗歌几乎无法轻松上路。在《雪地上》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一个穿红羽绒服的小女孩/在篱墙外走动 /北风嚎叫 雪花飞扬 /路灯留下长长的暗影/鸟儿因寒冷早早地栖落枝头/在这样的风雪之夜/她在等待着谁?//那是哪一年/我穿着家里 仅有的一件露絮的黑棉衣/也站在大雪中 我跺脚搓手脸冻成柿子/也没见到想见的人/那年和今天的雪一样大啊 /而那年的我已是白发苍苍
这幅北方大雪的风景图,写了两个在雪地上等人的人,一个是今天的“小女孩”,另一个是当年的“我”。两相比照,人生的失落昭然,尤其这大雪的情境和氛围透出一种茫然,于是在叹惋和感慨中,我们看到了时间上游的风物人情,或许这与“故乡”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在陈树照的诗歌中,“柳树岛”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地名,诗人的许多情感的抒写,都与这个名字有关。在诗人有关柳树岛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柳树岛不仅是诗人亲历生活风景优美的江心岛,也是诗人对当下这种物欲横流、名利膨胀、科技进步带来环境恶化等社会现象的忧患意识拷问的“诗歌左岸”。更是诗人带着爱情逃离的世外桃源,同时也是诗人追寻的那种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人与神灵和谐一统的大爱的精神家园。诗集中有一首题为《在柳树岛》的短诗:在柳树岛,又能亲近泥土了/野花在江湾疯狂开放,苇草涌动阵阵苦涩/露水打湿我们的头发/连鸟鸣都被沐浴过/在柳树岛,清晨不用急忙/起床,送孩子,上班/这种没有上司的生活/适合自耕自收,不用设防/更不用满脑子名利
“柳树岛”在陈树照的诗中,没有街市喧闹,没有名利纷纭,是自然的静谧,是生态的和谐,是爱情的圣地,作为一首爱情诗,虽然比较疏淡,但从“我们”的称代也可看出一种特定的情感空间。这样的诗表意并无隐讳之处,但淡中还是有所涵融,话语不多而仍有余韵在。从另外一些有“柳树岛”意蕴的诗作中,爱情的书写还是明确而热烈的,《逃离》就是这样的诗:我要带你逃离/我要用两匹骆驼的力气 爱你 /我要带着你 涉过浩瀚的沙漠 /找到水源 两粒飘浮的草籽/最终要和那片丰美的水土相遇/我要把你赤条条地 埋进水里/让你变成我童话里的美人鱼/我要用柔美的水草 为你做永远的嫁衣/让你记住 今生 我们只能栖水而居/ 两岸起伏的庄稼 是我们留给子孙的田桑/那些低飞戏水的鸟儿/是我们相守的回忆/在没有举行婚礼之前/我必须向你申明 落日下 /那两棵并肩的芦苇 是我心中的亚当 夏娃/我们要天天赞美 /就像赞美我们的国土辽阔 志向高远 /我们要在这片 荻花纷飞 /鸟鸣清脆的伊甸园里/创建自己的方言 文字
这是一首情感饱满、意象优美深邃的爱情谣曲,虽然诗中没有“柳树岛”的地名出现,但可以看得出,这是与“柳树岛”情境相关的精神漫游。诗人的灵魂之路通向心中的理想国和伊甸园,表现了一种“逃离”的决绝姿态。“飘浮的水草”“童话里的美人鱼”以及“并肩的芦苇”在诗中相携相系,使抒情开阔灵动,从头到尾气脉贯通,这确实是一首有质量有品位的爱情诗。我想,真正的爱情诗只能是理想的形态,而不是现实的形态,大多是人在歌唱的背后面对的是人生现实的困境。爱情诗是精神天空的殿堂,所以文学的诗意的本身就必然与一种人生的苦难或者说内在的痛苦纠缠不休。已故作家史铁生曾这样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人命定要在这充满困境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因而文学天生来对这困境有兴趣。艺术不是科学,或者是最不科学的科学,因为我们如果确切地知道如何摆脱困境它也就不再是困境了。所以应该让艺术自由想象与思考。”(《史铁生散文》第10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1月)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困境,爱情的困境更是一种必然,在艺术想象和思考中获得一种自由,这是诗人必走的途径。或者可以说,爱情诗的写作本身就是爱情困境的突围,诗人在自我的精神漫游中获得意义。陈树照的有关“柳树岛”的诗就是一种突围,也就是他的所谓“逃离”,诗人情深意切,那些生存的现实,在心灵的上空得以超越,他的爱情诗不无流浪情怀,但一路风光美好。《柳树岛》也是一首这样突破困境的诗:柳树 灌木丛掩蔽的小木屋/是我们的家 夏日来临/ 青蒿 苦苦丁弥漫着苦涩/在如水的月光中/在沙沙的细雨里//今夜 窗外飞蛾如雪/飞蛾死在寻求光明的路上/我们在柳树岛安家 对坐窗前 /听轻音乐 守着那把沸腾热气的紫砂壶/谈起童年 江南 塞北/谈起那个邂逅的午后/你说我是一个坏人/我承认 我蓄谋已久 //没有谁能让我们离开/不问今宵是何年/也不问手表 薪水 儿女/我们只要柳树岛 水天一色的夜空
在陈树照的诗中,“柳树岛”是个自然的意象,在爱情的意义上,诗人要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本真。当然在生存现实的层面上,这本身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难题。《柳树岛》写相爱的人在简朴的生活环境中,在大自然清纯美好的怀抱中找到了精神家园。虽然不无“苦涩”,不无飞蛾“寻求光明”的难度,但有心心相印的人,有“轻音乐”和“紫砂壶”,有“水天一色的夜空”和“柳树岛”,便可让灵魂抵达天堂,爱情的境界便可获得一种诗性的永生。
“飘雪”系列和“柳树岛”爱情系列,从陈树照生命体验的角度说,都可以归入乡土诗的范畴,我们可以从这些诗中读出浓郁的乡土情韵来,或者可以说这些写北方地域、表达爱情追求的诗作都是陈树照乡土情怀的延展和变身。
陈树照虽然是从河南光山后到佳木斯的外来户,我是出生在黑龙江大地上的“土著”,但我读他的诗便有一种贴得很近的乡亲之感。他的乡土悲情的抒写,让我走进了一种不无痛感的生存景象之中,让我在故土的感怀和亲情、爱情的温润表达中流连忘返。作为文学上的朋友,我喜欢陈树照的诗歌,喜欢他的那种亲近乡土,追寻人与自然天地合一的诗歌品质。他是一位很有创造底气的诗人,他深情敏感,诗意通透,语言质朴。写出了许多让人心动的诗篇,在全国诗界有了很大的反响。坚持下去,努力下去,书写乡土悲情,人生感慨,不断推进,不断深化,让诗的生命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012,2,6
作者简历:
邢海珍,男,汉族,1950年生,黑龙江省海伦市人,当代著名诗人,知名学者,诗歌评论家,教育理论家,文化活动家,文化名流,黑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人物,被诗歌界誉为“诗坛黑骏马”。现任九三学社社员,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绥化作协副主席,大学教授,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等处发表诗歌作品1500余首。出版专著《诗意的美质追寻》等多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