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绿的秧苗与先知的水牛
——宋代农耕时空叙事与天人感应机制。
杨国庆
5998字
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立春过了就是雨水,这个节令同样很重要,这还是春耕准备阶段,这时备耕做好了,一年的丰收就有保证。因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令,还写过很多的诗歌来赞扬它,提醒人们注意备耕。如有一首七绝,雨水时节(宋代)佚名古诗,给人搞好春耕和备耕带来很多的启发。
郊原雨足信风清,
童子扶犁学早耕。
田父不知秧未绿,
隔溪先听牝牛声。
标题:《七绝•雨水时节》,七绝:指诗歌的形式,即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常见体裁。雨水时节:指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通常在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之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标志着春天的进一步深入。
“ 郊原雨足信风清”,郊原:指郊外的田野,泛指广阔的乡村地区。雨足:雨水充足,表明此时的降水已经满足了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信风:指春风,这里形容春风和煦、清新,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清:形容空气清新,也暗示着环境的宁静与美好。整句意义:郊外的田野上,雨水充足,春风和煦清新,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
“童子扶犁学早耕”,童子:指年幼的孩子,这里可能指农家子弟。
扶犁:手扶犁耙,犁是耕田的农具,这里表示开始春耕。学早耕:学习早春的耕种,说明此时正是春耕的开始,孩子们也在参与农事活动。整句意义:孩子们手扶犁耙,学习耕种,体现了乡村早春时节的忙碌与传承。“ 田父不知秧未绿”,田父:指老农,即种田的老人。
不知:不知道,可能是因为老农专注于农事,没有注意到其他细节。 秧未绿:指秧苗还没有变绿,暗示春耕刚刚开始,秧苗尚未长成。整句意义:老农忙于农事,没有察觉到秧苗还未变绿,体现了农事的繁忙和农民对农时的专注。“ 隔溪先听牝牛声”,隔溪:隔着小溪。先听:先听到,说明声音传来的距离较远。牝牛:母牛,这里可能指耕牛。声:指牛的叫声,可能是在呼唤牛犊,也可能是耕牛在劳作时发出的声音。整句意义:隔着小溪,先听到母牛的叫声,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田园画面,也暗示了春耕的忙碌和生机。这首诗通过描写雨水时节的田园景象,展现了春耕的忙碌与生机。诗中既有自然环境的清新,又有农事活动的热闹,体现了古代农民对农时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诗歌创作中常常蕴含着对农耕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七绝•雨水时节》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宋代农耕社会的时空叙事与天人感应机制。诗歌展现出诗歌背景与农耕时空叙事。宋代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农业生产的时空布局呈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和文化性。《七绝•雨水时节》以雨水节气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象。诗中“郊原雨足信风清,童子扶犁学早耕”一句,不仅展现了雨水时节的自然特征,还体现了宋代农耕社会对季节变化的精准把握。宋代的农业地理布局因地域差异而异,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则以水田为主。这种差异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诗中的“童子扶犁学早耕”描绘了南方水田耕作的场景,反映了宋代南方农业的发达程度。此外,宋代的农耕文化中,节气被视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雨水节气标志着春耕的开始,这一时间节点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歌也展现出天人感应机制。“天人感应”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感应关系。在宋代,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七绝•雨水时节》中,“郊原雨足信风清”一句,体现了雨水节气的自然特征,同时也暗示了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宋代农民相信,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获得丰收。此外,诗中的“田父不知秧未绿,隔溪先听牝牛声”一句,进一步体现了天人感应机制。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牛的叫声)来判断农事活动的时机,这种对自然的敏锐感知,正是天人感应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诗歌还展现出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七绝•雨水时节》作为一首七绝诗,其艺术特色在于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诗中通过对雨水时节的自然景观和农事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农耕社会的生活画卷。这种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宋代的诗歌创作中,常常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通过对童子扶犁、田父听牛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国家政策和社会文化中。诗中又展现出诗歌与宋代社会的互动。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农业生产水平和农耕文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七绝•雨水时节》不仅反映了宋代的农业生产状况,还体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宋代的诗歌创作中,常常将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首诗通过对雨水时节的描写,展现了宋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这种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同时,诗中的天人感应思想也体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宋代农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者看到,《七绝•雨水时节》以其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宋代农耕社会的时空叙事与天人感应机制。诗中通过对雨水时节的自然景观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不仅反映了宋代的农业生产状况,还体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特征。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宋代的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通过对《七绝•雨水时节》的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内涵。
三
读者欣喜地感受到,这首《七绝•雨水时节》的意象非常美。有着自然意象的清新之美。诗中描绘了“郊原雨足信风清”的景象,雨水充足后的郊原清新宜人,微风轻拂,带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这种自然意象展现了雨水时节的清新与宁静,给人以舒畅之感。也有着人物意象的生动之美。诗中出现了“童子扶犁学早耕”和“田父不知秧未绿”的人物意象。童子扶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传承,而“田父不知秧未绿”则描绘了农人专注于耕作的专注与勤劳,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还有着动静结合的意象之美。诗中既有静态的“郊原雨足”“秧未绿”,又有动态的“童子扶犁”“隔溪先听牝牛声”。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又充满了生机。再就是,有着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之美。
诗人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郊原雨足”“童子扶犁”,还通过“隔溪先听牝牛声”引入听觉元素。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活力。另外,也有着意象的象征之美。“童子扶犁”象征着乡村的传承与希望,展现了农耕文化的延续;“隔溪先听牝牛声”则象征着农耕生活的忙碌与生机。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乡村画卷。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雨水时节乡村的宁静与生机,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这些美的意向,诗歌又构成很美的意境。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的意境。诗中描绘了雨水时节的自然景象与农耕生活的和谐画面。首句“郊原雨足信风清”点明时节与天气,雨后清新的郊原,信风拂面,营造出宁静而温润的氛围。后三句则通过童子扶犁、田父听牛声等细节,展现了农耕生活的质朴与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呈现出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诗中既有静态的自然描写,又有动态的生活场景。如“郊原雨足信风清”是静态的背景描写,而“童子扶犁学早耕”“隔溪先听牝牛声”则通过童子的劳作和牛的叫声,赋予画面以动态感。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生动鲜活。
呈现出对农耕生活的细腻刻画。诗中通过对童子扶犁、田父听牛声的描写,展现了雨水时节农耕生活的忙碌与希望。童子学耕的细节,不仅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承,也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耕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呈现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美感。诗中不仅有视觉上的描写,如“郊原雨足”“童子扶犁”,还有听觉上的描写,如“隔溪先听牝牛声”。这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呈现出对季节特征的精准捕捉诗中通过“雨足”“信风清”“未绿的秧苗”等细节,精准地捕捉到了雨水时节的季节特征。这种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使诗的意境更加真实而富有感染力。这首诗通过对雨水时节自然与人文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充满生机的意境,展现了宋代田园诗的独特魅力。
四
还可以看到,这首诗通过对雨水时节农事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农民顺应自然、勤劳耕作的场景,对当代推进乡村振兴和抓好粮食生产具有以下启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农时。诗中“郊原雨足信风清,童子扶犁学早耕”描绘了雨水时节,郊外雨水充足、微风清爽,正是春耕的好时机。这启示当代农民要密切关注天气和节气变化,抓住适宜的农时开展农业生产,合理安排播种、灌溉等农事活动,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人们也应该注重传承与培养,提升农业技能。诗中“童子扶犁学早耕”体现了农业技能的传承。在乡村振兴中,应注重培养新一代农民,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人们还应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生产条件
“田父不知秧未绿,隔溪先听牝牛声”描绘了农民在溪边劳作的场景。这提醒我们,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当代应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再就是,人们应该发挥科技优势,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诗中描绘的是传统农耕场景,但其背后蕴含的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与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的理念相通。当代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等,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粮食生产向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七绝•雨水时节》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农事的描绘,为当代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强调了顺应自然、传承技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借助科技的重要性。
这首诗虽说写得很简短很平朴,但诗中透露出多方面的美学意蕴
农业美学价值表现得非常突出。一是表现出自然景观的丰饶之美。首句"郊原雨足信风清"以极简笔墨勾勒出农耕文明的理想环境——雨量充沛的土地与清朗和煦的信风,形成万物生长的温床。春雨的润泽与季风的节律性,暗示着自然对农耕的慷慨馈赠,将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转化为诗意化的自然画卷。这种对气候、水土的审美化呈现,正是农业文明对自然馈赠的礼赞。二是表现出劳动技艺的传承之美。
"童子扶犁学早耕"展现了代际相传的农耕智慧。稚子尚在学步之年便开始接触农具,既暗示着农业文明的早熟性,又构成极具张力的视觉符号——幼小生命与厚重农具的并置,将生存技艺的传承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美学意象。扶犁动作的笨拙与认真,折射出农耕文明在实践中的持续演进。三是表现出生产时序的智慧之美。“田父不知秧未绿”深层意蕴,在于揭示农耕活动与自然节律的精密配合。表面看似矛盾的表述(农夫明知秧苗未绿仍积极备耕),实则是农业美学的核心要义——对物候规律的深刻把握。这种超越表象认知的耕作智慧,将经验性知识升华为艺术化的生存哲学,展现农人对自然时序的诗意解读。
四是表现出田园音画的和鸣之美。末句“隔溪先听牝牛声”创造出多维度的田园交响。视觉的“隔溪”与听觉的“牛声”相互交织,将农耕场景延展至画外空间。母牛低哞既预示着春耕畜力的准备就绪,又以浑厚音色平衡着雨后的清寂,构成农耕文明特有的声景美学。这种视听通感的运用,使静态的农耕图卷获得动态的生命韵律。五是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全诗通过雨、风、童、犁、秧、牛等元素的有机组合,构筑起完整的农耕生态系统。自然要素(气候水土)与人文要素(工具技艺)的完美嵌合,孩童学习与长辈劳作的世代接力,植物生长与动物劳力的协同配合,共同演绎着中国传统农业“三才之道”(天时、地利、人和)的审美理想。这种和谐之美,正是农业文明最高的美学境界。该诗以二十八字浓缩了农耕文明的多维审美向度,将生产活动升华为艺术化的生存图景,在宋代农业技术大发展的历史语境下,展现出超越具体时代的永恒美学价值。这种对农业文明的诗意凝视,至今仍为当代人理解传统农耕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路径。
五
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诗歌创作的热点之一,也是诗人们深入生活激发灵感的源泉。这首宋代佚名的七绝《水时节•雨》,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农耕生活的鲜活图景,为当代诗人创作农业农村题材的诗歌提供了多维度的启示、诗歌启示诗人们要注重自然意象与生态意识的融合。诗中“雨足信风清”以自然之力隐喻农耕的时序规律,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当代农业面临生态挑战,诗人可借鉴这种对自然元素的提炼,如将智能灌溉、生态农田等现代技术融入意象,既延续古典的田园意境,又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例如,用“数据云”替代“信风”,以“传感器滴答如雨”暗喻精准农业,赋予自然意象科技时代的诗意。诗歌也启示使人们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多维重构。“童子扶犁”与“田父不知”构成代际经验的张力:少年在实践中学习,老农在传统中固守。当代农村的空心化、代际断层等问题,可由此生发新视角。如刻画“返乡青年调试无人机播种”与“祖父摩挲旧镰刀”的并置场景,既保留农耕文化的温情,又揭示技术迭代中的身份焦虑,使人物成为时代转型的缩影。诗歌又启示诗人们要注重细节叙事激活深层隐喻。“隔溪先听牝牛声”以声音细节暗示劳作节奏,当代创作需更敏锐捕捉现代农业的“新声”——如冷链物流的嗡鸣、直播助农的方言吆喝。这些细节可成为解构田园牧歌的密码:机械轰鸣与蝉声交织,电商键盘敲击替代鸡鸣报晓,在矛盾中呈现农村的真实嬗变。诗歌还启示诗人们要注重
留白艺术与问题意识的平衡。古诗未直言“秧未绿”的隐忧,却以田父的“不知”暗含天时无常的风险。当代诗人可化用此技法,在赞美脱贫攻坚成果时,以“大棚反季蔬果的苍白”对照“老农记忆中的稻香”,或在“光伏板覆盖的田垄”旁埋下“土壤休耕的叹息”,用意象的并置替代直白批判,保持诗的审美距离与思想深度。还有,诗歌启示诗人们要注重劳动诗学的现代转型。全诗将劳动嵌入生命教育(童子学耕)与社群联结(隔溪闻声)中,赋予农耕超越生产的意义。当代创作可挖掘“农业创客”“乡村非遗传承人”等新群体,将劳动重塑为文化自觉与创新实践。如描绘“指尖在屏幕划出云耕地图”的数字农民,或“用抖音复活古法酿醋”的手艺人,重构劳动与尊严、传统与未来的关系。这也是说,这首古诗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农事诗不止于田园抒情,而是透过犁铧翻开土地的褶皱,让时代的光影在稗草与稻穗间显影。当代诗人需以古典诗心观照当代性漩涡中的乡村,让诗句成为连接阡陌与光纤的脐带,在算法的暴雨中,守护那片“牝牛声”里的精神原乡。
作者简介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研究》,工人日报,《新闻传播》,《应用写作》,《电视月刊》,《甘肃视听》,《山西广播电视研究》,《河南广播电视通讯》,《江西广播电视》,《天山视听》,福建《广播与电视》,贵州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艺评论》,《今古传奇》,《长江丛刊》(理论版),《武汉文学》,《南方文鉴》,长江日报,《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等国家级、省级与市县台报刊网和自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790多篇,2019——2024年写文章288篇,其中文学评论256篇,178万字。评论古今中外作家总计536人次。2010——2018年还在文艺报发表评论50篇。还有6部600多万字的长篇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加微信:13971702497)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