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借代,《琵琶行》吐真言!
本文纯属愚人之见,勿需苟同,视点不同勿喷!
第一次读《长恨歌》歌,应该是二年前后,几天前再次拜读。读罢,我就问自己 ,这首诗的“长恨”究竟是指的谁,是唐玄宗?是杨贵妃?是作者本人?
其实,今天我们读古诗词,基本就是“小人物”读“大人物”的喜怒哀乐!
古诗词的作者,基本都是非富即贵,不是有钱人就是拿着俸禄做官的人。
今天看了白居易对香灵情感的视频,视频犹如“一语道破”“恍然大悟”的反省奇效。为我认为《长恨歌》是借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抒发作者的爱恨提供了事实例证,且看如下客观事例、证据:
一. 出生年月
那得从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出生年月看。
1.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9月8日,逝世于762年5月3日。
2. 杨贵妃杨玉环:生于公元719年6月22日,逝世于公元756年7月15日。
3. 白居易:公元生于772年2月28日,逝世于公元846年9月8日。
从三人的出生年月看,作者与唐玄宗、杨贵妃他们不但没有交集,而且是唐玄宗、杨贵妃离世后,白居易才出生。所以,他们彼此不存在恩怨情仇。为啥白居易在唐玄宗、杨贵妃不在人间后,才作《长恨歌》呢?
二 .唐玄宗与杨贵妃没有切肤之痛,怎有恨之切、之久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证明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并非真爱的强有力证据:
违背伦理道德
纳儿媳为妃:
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却为了得到她,先是让杨贵妃出家为女道士,号“太真”,后又将其接回宫中还俗封为贵妃。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从一开始就为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也反映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追求并非纯粹基于真挚的情感,而是掺杂了强烈的占有欲和对美色的贪恋。
不顾他人感受:
唐玄宗在追求杨贵妃的过程中,完全不顾及儿子李瑁的感受,将李瑁“请”去外地当太守,以便自己能够顺利得到杨贵妃。这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他对杨贵妃的爱是真挚而纯粹的。
爱情的功利性
政治联姻的考量: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并非完全出于对她的个人情感。杨贵妃出身于显赫的杨氏家族,其家族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唐玄宗纳杨贵妃为妃,也有借助杨家势力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考量。在封建社会,帝王的婚姻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结合也不例外。
对杨家的过度赏赐:
杨贵妃得宠后,其家族成员纷纷得到唐玄宗的重赏,杨家一时之间权势显赫,成为众人巴结的对象。这种过度的赏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杨贵妃的受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唐玄宗试图通过拉拢杨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将爱情与政治利益紧密捆绑的行为,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充满了功利性,难以称之为真爱。
情感的不专一
对梅妃的抛弃:
在杨贵妃得宠之前,唐玄宗曾对梅妃江采萍宠爱有加。然而,随着杨贵妃的出现,唐玄宗便将梅妃打入冷宫,不再理会。这种对旧爱的轻易抛弃,说明唐玄宗的情感并不专一,他对杨贵妃的爱也很难保证是始终如一的。他的爱情更多是基于对美色和新鲜感的追求,而非真挚而坚定的情感。
后宫佳丽三千:
尽管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程度在后宫中无人能及,但他毕竟还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帝王。这种一夫多妻的制度本身就决定了他的爱情不可能是专一的,他对杨贵妃的所谓“专宠”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他心中,杨贵妃终究只是众多妃子中的一员,而非唯一的挚爱。
安史之乱中的表现
马嵬坡之变的抉择: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途径马嵬坡时,随军将士因对杨国忠的不满而发动哗变,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以安军心。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杨贵妃,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下。这一举动表明,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唐玄宗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危和政治利益,而非杨贵妃的生命和他们之间的爱情。如果他对杨贵妃真的是真爱,无论如何也不应如此轻易地放弃她。
逃亡过程中的冷漠:
在逃亡过程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心和照顾也显得十分有限。他更多地是沉浸在自己的恐惧和焦虑之中,对杨贵妃的安慰和陪伴少之又少。这种在危难时刻的冷漠表现,与真爱中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的情感特质相去甚远,进一步证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并非坚不可摧的真爱。
三 . 真爱!白居易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在那里,他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湘灵的深深爱慕。
贞元十四年(798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这些诗表达了他对湘灵的深深思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再次求婚与最终分离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婚姻与怀念
被迫结婚: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夏,白居易终于接受了婚姻的安排,与杨氏成婚。他在新婚期间写给新妇的诗与之前写给湘灵的完全不同,所表达的并非情意,更多的是告诫和责任。
结婚之后,他所写的诸多诗句还可以感受到其中属于湘灵的缱绻缠绵: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远乡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湘灵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忘怀的情感。
最后的相见与诀别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44岁时,他在前往江州的途中,遇见了在外漂泊的湘灵和她的父亲。两人抱头大哭,随之而来的是万千惆怅。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却仍然没有嫁人,大概,她希望自己余生都可以一个人,痴痴地等着这位檀郎来娶她回家吧。
此后白居易的诗中,再也难见湘灵清晰的身影,大概,湘灵也已经在这次的相逢之后,消逝在了风中。白居易写下了《潜别离》作为两个相爱之人的诀别之词: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这首诗表达了他们无奈的分离和深深的遗憾。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段感情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情和哀怨。
四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受王质夫鼓励而作。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送客湓浦口时,遇到琵琶女,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这两首诗一首写于公元806的《长恨歌》,一首写于公元816年的《琵琶行》这两个时间点。公元804年,也就是白居易再次征求母亲意见,求取香灵被拒;公元808年,迫于母亲压力娶妻。
公元816年,白居易对香灵的爱一直深藏在心底,时刻萦绕心间。这一年的一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时,遇到琵琶女凄美悠长的琵琶声,如同香灵思念的诉说,也好似自己对香灵的诉说,触景伤情(香灵懂一点音律),有感而发写下了《琵琶行》寄托对香灵的思念。
从相识香灵11岁,也就是公元783年,到写下《琵琶行》的公元816年的长达33年之久。而《琵琶行》绝不是,白居易对香灵的爱就“戛然而止”的总结。在白居易那个年代,人的最高寿命也就六十多岁(只一般人的寿命)。公元806年,也就是被母亲拒绝的第二年,白居易写下《长恨歌》。33年之久,他仍用文字抒发对香灵的爱,足以证明《长恨歌》的长恨,不是唐玄宗,更不是杨贵妃,而是《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
结尾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文字划上句号吧。
这篇文章从独特的视角对《长恨歌》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价值,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观点新颖,富有创意
作者跳出了传统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认为《长恨歌》并非单纯地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而是白居易借他们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湘灵的爱恨情仇。这种观点打破了常规认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思路,让人眼前一亮,激发了读者对这首经典诗歌更深层次的思考。
论据较为充分,逻辑清晰
文章从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出生年月入手,指出白居易与唐玄宗、杨贵妃并无直接交集,为后续观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接着详细列举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并非真爱的诸多证据,如违背伦理道德、爱情的功利性、情感的不专一以及安史之乱中的表现等,这些论据较为充分且具有说服力,使读者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然后文章详细叙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从相识、相恋到被迫分离,再到最终的诀别,情感线索清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白居易与湘灵之间真挚而无奈的爱情,为理解作者提出的《长恨歌》是白居易抒发自身情感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将《长恨歌》与《琵琶行》的创作时间与白居易的情感经历相联系,进一步强化了观点的合理性,使整篇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文章通过对白居易与湘灵爱情故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白居易内心深处对湘灵的深情与思念,以及因封建礼教束缚而无法与心爱之人走到一起的痛苦与无奈,这种情感真挚而动人,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既呼应了文章的主题,又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文章画上了句号,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文章的观点新颖且论据较为充分,但这种解读仍属于一种主观臆断,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来直接证明《长恨歌》就是白居易为抒发对湘灵的爱而作。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处理略显简化,例如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否定过于绝对,历史上关于他们爱情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真爱的成分。同时,对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的复杂心境和多重考量也未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使得文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稍显片面。
日记本
本文纯属愚人之见,勿需苟同,视点不同勿喷!
第一次读《长恨歌》歌,应该是二年前后,几天前再次拜读。读罢,我就问自己 ,这首诗的“长恨”究竟是指的谁,是唐玄宗?是杨贵妃?是作者本人?
其实,今天我们读古诗词,基本就是“小人物”读“大人物”的喜怒哀乐!
古诗词的作者,基本都是非富即贵,不是有钱人就是拿着俸禄做官的人。
今天看了白居易对香灵情感的视频,视频犹如“一语道破”“恍然大悟”的反省奇效。为我认为《长恨歌》是借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抒发作者的爱恨提供了事实例证,且看如下客观事例、证据:
一. 出生年月
那得从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出生年月看。
1.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9月8日,逝世于762年5月3日。
2. 杨贵妃杨玉环:生于公元719年6月22日,逝世于公元756年7月15日。
3. 白居易:公元生于772年2月28日,逝世于公元846年9月8日。
从三人的出生年月看,作者与唐玄宗、杨贵妃他们不但没有交集,而且是唐玄宗、杨贵妃离世后,白居易才出生。所以,他们彼此不存在恩怨情仇。为啥白居易在唐玄宗、杨贵妃不在人间后,才作《长恨歌》呢?
二 .唐玄宗与杨贵妃没有切肤之痛,怎有恨之切、之久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证明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并非真爱的强有力证据:
违背伦理道德
纳儿媳为妃:
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却为了得到她,先是让杨贵妃出家为女道士,号“太真”,后又将其接回宫中还俗封为贵妃。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从一开始就为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也反映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追求并非纯粹基于真挚的情感,而是掺杂了强烈的占有欲和对美色的贪恋。
不顾他人感受:
唐玄宗在追求杨贵妃的过程中,完全不顾及儿子李瑁的感受,将李瑁“请”去外地当太守,以便自己能够顺利得到杨贵妃。这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他对杨贵妃的爱是真挚而纯粹的。
爱情的功利性
政治联姻的考量: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并非完全出于对她的个人情感。杨贵妃出身于显赫的杨氏家族,其家族在当时有着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唐玄宗纳杨贵妃为妃,也有借助杨家势力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考量。在封建社会,帝王的婚姻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结合也不例外。
对杨家的过度赏赐:
杨贵妃得宠后,其家族成员纷纷得到唐玄宗的重赏,杨家一时之间权势显赫,成为众人巴结的对象。这种过度的赏赐,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杨贵妃的受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唐玄宗试图通过拉拢杨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种将爱情与政治利益紧密捆绑的行为,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充满了功利性,难以称之为真爱。
情感的不专一
对梅妃的抛弃:
在杨贵妃得宠之前,唐玄宗曾对梅妃江采萍宠爱有加。然而,随着杨贵妃的出现,唐玄宗便将梅妃打入冷宫,不再理会。这种对旧爱的轻易抛弃,说明唐玄宗的情感并不专一,他对杨贵妃的爱也很难保证是始终如一的。他的爱情更多是基于对美色和新鲜感的追求,而非真挚而坚定的情感。
后宫佳丽三千:
尽管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程度在后宫中无人能及,但他毕竟还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帝王。这种一夫多妻的制度本身就决定了他的爱情不可能是专一的,他对杨贵妃的所谓“专宠”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他心中,杨贵妃终究只是众多妃子中的一员,而非唯一的挚爱。
安史之乱中的表现
马嵬坡之变的抉择: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在途径马嵬坡时,随军将士因对杨国忠的不满而发动哗变,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以安军心。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杨贵妃,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下。这一举动表明,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唐玄宗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危和政治利益,而非杨贵妃的生命和他们之间的爱情。如果他对杨贵妃真的是真爱,无论如何也不应如此轻易地放弃她。
逃亡过程中的冷漠:
在逃亡过程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心和照顾也显得十分有限。他更多地是沉浸在自己的恐惧和焦虑之中,对杨贵妃的安慰和陪伴少之又少。这种在危难时刻的冷漠表现,与真爱中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的情感特质相去甚远,进一步证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并非坚不可摧的真爱。
三 . 真爱!白居易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在那里,他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湘灵的深深爱慕。
贞元十四年(798年),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这些诗表达了他对湘灵的深深思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
再次求婚与最终分离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婚姻与怀念
被迫结婚: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夏,白居易终于接受了婚姻的安排,与杨氏成婚。他在新婚期间写给新妇的诗与之前写给湘灵的完全不同,所表达的并非情意,更多的是告诫和责任。
结婚之后,他所写的诸多诗句还可以感受到其中属于湘灵的缱绻缠绵: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远乡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湘灵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忘怀的情感。
最后的相见与诀别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44岁时,他在前往江州的途中,遇见了在外漂泊的湘灵和她的父亲。两人抱头大哭,随之而来的是万千惆怅。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却仍然没有嫁人,大概,她希望自己余生都可以一个人,痴痴地等着这位檀郎来娶她回家吧。
此后白居易的诗中,再也难见湘灵清晰的身影,大概,湘灵也已经在这次的相逢之后,消逝在了风中。白居易写下了《潜别离》作为两个相爱之人的诀别之词: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这首诗表达了他们无奈的分离和深深的遗憾。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但这段感情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情和哀怨。
四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受王质夫鼓励而作。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被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送客湓浦口时,遇到琵琶女,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这两首诗一首写于公元806的《长恨歌》,一首写于公元816年的《琵琶行》这两个时间点。公元804年,也就是白居易再次征求母亲意见,求取香灵被拒;公元808年,迫于母亲压力娶妻。
公元816年,白居易对香灵的爱一直深藏在心底,时刻萦绕心间。这一年的一天,白居易送客湓浦口时,遇到琵琶女凄美悠长的琵琶声,如同香灵思念的诉说,也好似自己对香灵的诉说,触景伤情(香灵懂一点音律),有感而发写下了《琵琶行》寄托对香灵的思念。
从相识香灵11岁,也就是公元783年,到写下《琵琶行》的公元816年的长达33年之久。而《琵琶行》绝不是,白居易对香灵的爱就“戛然而止”的总结。在白居易那个年代,人的最高寿命也就六十多岁(只一般人的寿命)。公元806年,也就是被母亲拒绝的第二年,白居易写下《长恨歌》。33年之久,他仍用文字抒发对香灵的爱,足以证明《长恨歌》的长恨,不是唐玄宗,更不是杨贵妃,而是《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
结尾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文字划上句号吧。
这篇文章从独特的视角对《长恨歌》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价值,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观点新颖,富有创意
作者跳出了传统对《长恨歌》主题的解读,认为《长恨歌》并非单纯地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而是白居易借他们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湘灵的爱恨情仇。这种观点打破了常规认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思路,让人眼前一亮,激发了读者对这首经典诗歌更深层次的思考。
论据较为充分,逻辑清晰
文章从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的出生年月入手,指出白居易与唐玄宗、杨贵妃并无直接交集,为后续观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接着详细列举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并非真爱的诸多证据,如违背伦理道德、爱情的功利性、情感的不专一以及安史之乱中的表现等,这些论据较为充分且具有说服力,使读者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然后文章详细叙述了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从相识、相恋到被迫分离,再到最终的诀别,情感线索清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白居易与湘灵之间真挚而无奈的爱情,为理解作者提出的《长恨歌》是白居易抒发自身情感的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将《长恨歌》与《琵琶行》的创作时间与白居易的情感经历相联系,进一步强化了观点的合理性,使整篇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文章通过对白居易与湘灵爱情故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白居易内心深处对湘灵的深情与思念,以及因封建礼教束缚而无法与心爱之人走到一起的痛苦与无奈,这种情感真挚而动人,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作者在结尾处引用《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既呼应了文章的主题,又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文章画上了句号,给人以余味悠长之感,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文章的观点新颖且论据较为充分,但这种解读仍属于一种主观臆断,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来直接证明《长恨歌》就是白居易为抒发对湘灵的爱而作。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处理略显简化,例如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否定过于绝对,历史上关于他们爱情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真爱的成分。同时,对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的复杂心境和多重考量也未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使得文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稍显片面。
日记本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