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下午,在第41届“青春诗会”发布会上,“90后”诗人、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向青年诗人发出了殷切的呼吁。他强调,青年诗人应回归诗歌自然纯粹的状态,不必急于追求成熟,并鼓励道:“不要一开始就写得很成熟,天真一些,幼稚一些也无妨!”这一观点引发了众人的热烈点赞和强烈共鸣。
发布会上,谢冕还分享了一首最近读到、令他深受感动的“纯粹的青春的诗歌”。而这首诗的作者,正是第40届青春诗会的河南开封诗人尹东在。能够得到谢冕的分享与认可,尹东在在朋友圈中感慨自己“何其有幸”。
据悉,谢冕点赞的正是尹东在的一组名为《日常》的诗作,已经刊登在2024年第12期的《诗刊》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的目光。
尹东在的诗歌创作特点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情感真挚而深沉。他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融入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通过细腻描绘家乡景物,深情传达出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探索精神。
近日,顶端文学对尹东在进行了一次专访,就现代诗歌的创作理念、个人经历如何影响诗歌创作,以及他对现代诗歌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尹东在,1984年生,河南开封人。有作品发表在《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杂志。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写作者
顶端文学: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你的诗歌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你在作品中是如何融入这份地域特色的?
尹东在: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是简单地铭刻在古城墙、铁塔等古建筑上的,它们已经深刻地浸润到开封人的骨肉之中,并由此成为开封人朴素的生活表达。这里的人们普遍乐观善良、具备心理上的文化自足性。这样的城市和这样的人群自带化解苦难的力量。有人问在我的笔下为什么能把贫穷写得这样平常,我想开封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带给我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也是开封最大的地域特色。
顶端文学:在你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诗歌语言的韵味与现代诗歌语言的创新?你认为现代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何在?
尹东在:实事求是来讲,我的诗歌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表达。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我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刻意进行过二者的平衡。或许,这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一个思索方向。
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这样比较宏大的问题,我个人以为我是没有资格来概括总结的。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写作者,在普通的日常中感知朴素的情感,在自己的文字能力范围内进行最忠实的表达,我所能做的,也就是这些。
顶端文学:你的诗歌灵感通常来源于何处?日常生活中哪些细节最能激发你的创作欲望?
尹东在:是这样,我的诗歌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和对生活的反刍。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情感生活,有幸能看到的自然万物,有了时间色彩的过往以及突发的生活变奏等最能给我带来创作的欲望。我接受这些事物的接续来临,并深为期待。
尹东在诗歌,《日常》组诗之一
情感真挚是自然的诗歌行为
顶端文学:你的个人经历,包括成长背景、职业道路等,是如何塑造你的诗歌主题的?有哪些特定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你的创作风格?
尹东在: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生活相对于城市生活具备更为开放的群体性。这种开放的群体性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相对来说具备更为开阔的感知性,农村生活中的习俗、人物、庄稼的耕作、风霜雨雪以及牲畜趣事等深刻地影响着我,随着时间的流逝散发出令我沉醉的芳香,进而成为我诗歌创作的主题,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唯此。
一直以来,我从事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相对于其他诗人,我对我们人类生存世界中物质的组成、性质等方面的认知可能稍微深刻了那么一点,我想这稍微地深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的诗歌风格。
顶端文学: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你如何保持诗歌中的情感真挚与深度,让读者能够共鸣?
尹东在:我一直认为社会生活节奏再快,心里的事情是快不了的。心要到达的地方永远需要一步一步走,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对于我自己来说至少是这样的。而诗歌是心里的事情,所以,情感的真挚不需要我去刻意保持,是自然的诗歌行为。至于诗歌的深度,那是能力上的事情,当然也是我诗歌追求的一个方向,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在路上。
顶端文学:你认为现代诗歌应该如何反映或回应当前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你的作品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尹东在:诗歌是要努力反映或回应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这是每一个诗人的社会和时代责任。至于如何做到因人而异,我个人是惯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发展的视角面对革新。所以,在我能感知到的范围内,我会尽力在诗歌中体现这些。我的方法是从小处着手,以小情绪回应大时代。
顶端文学:在你的创作中,是否尝试过不同的诗歌形式或结构?这些实验对你的诗歌表达有何影响?
尹东在:诗歌对我来说是活着的一种需要。读诗是生命的喘息,写诗是生命的释放。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关注情感的表达,至于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在我过去的写作过程中很少注重这方面的创新性尝试。或许,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我会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毕竟活到老学到老么!而合适的形式和结构也更利于情感的表达。
尹东在诗歌,《日常》组诗之一
感动自己的,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顶端文学:作为一位中国诗人,你如何看待诗歌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有没有哪位外国诗人或诗作对您产生过重要影响?你认为该如何平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尹东在:诗歌翻译有利于不同语种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学习,我认为翻译工作很伟大也很必须。对我产生过影响的诗人有很多,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至于说到重要,我认为还是国内的诗人对我的影响更重要一些。
上面我说,读诗是我生命的喘息,写诗是我生命的释放,这也是我生命中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一切随着生命的感觉来,不需要费力平衡。
顶端文学:你对当前的诗歌教育现状有何看法?作为知名诗人,你对年轻诗人有哪些建议或寄语?
尹东在:我是一个化学老师。我生命中接触最多的是学生。但是谈到诗歌教育现状,对我来说是个颇为陌生的概念。所以很抱歉,我不敢妄言。
在开封第四十届青春诗会上,相比吉狄马加主席、李少君主编等诗坛大咖,我最多能称得上是个写了十几年诗的诗坛新人。对于年轻诗人,寄语和建议也不敢当,如果非得对他们说点什么,至多能称得上谈一点我自己创作时的心得,那就是写诗要发乎于心,感动自己的,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顶端文学:面对未来,你认为现代诗歌有哪些新的发展方向或可能性?你个人在创作上有哪些新的尝试或规划?
尹东在:现代诗歌新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的话题对我来说同样宏大,我可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回答。我所能说的也就是我的一点期冀,我希望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能遇到更多我能读懂的诗,而我的这一期冀,正在发生。这让我的阅读变得很幸福。
如果有时间上的可能,接下来我一方面将花时间整理早年写下的诗歌,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另一方面我将继续新的创作,生活在继续,生活必将带给我新的感动和人生经验,我会一如既往进行生命的释放,把它们变成文字。
特邀访谈人简介
纳兰,本名周金平,1985年生,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水带恩光》《执念》《纸上音阶》,诗歌评论集《批评之道》,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第十二届“十月诗会”。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