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来自青海高原。风沙和干涸伴随他度过艰难一生的大部时光。这一天,春满大地,他抖掉满身灰尘,来到了西子湖畔。眼前铺开一路风景: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正是江南好烟景,映照着俏丽的湖光塔影。在湖畔,他遇见了卢文丽。当年的文丽,一个娉娉袅袅的江南少女,在昌耀的眼前,不啻是照亮心灵的一道亮光。他们就这样相遇了,在主办方安排下,诗人们游览了鲁迅故居、大禹陵以及王羲之挥毫泼墨的兰亭,也到过郁达夫先生位于富春江畔的故居,在那里眺望隔岸的钓台。此行尽兴,他们也结下了终生的友情。
这番昌耀造访江南,是应诗人嵇亦工的邀请,出席《西湖》的一个诗歌集会。文丽的诗获奖,昌耀是评委,又是颁奖的见证者。诗会结束后,昌耀回了青海,文丽随后就读于复旦作家班,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通信,电话或电报,也有过彼此的文字交接和相见。昌耀敏感且忧郁,文丽活泼细致,这一切,都真实地保留在这份书信集中。
他们的相遇和交往,对于昌耀而言,是一种近于爱情的追求,而文丽则有她的矜持和现实处境的考虑,对于他们之间的确切一些的表达,应该定格为两性间超越了世俗的真挚的友情。他们的通信,始于九十年代初也终于九十年代末。此后则是,昌耀病重,文丽千里探望,为他求医寄药,直至最后的诀别。昌耀为她写了一首哀婉的《一十一支红玫瑰》。
参与这次西湖诗会的诗歌界人士,昌耀以外,还有冀汸、公刘、唐晓渡和我。我参加了诗会活动的全过程,也结识了昌耀和文丽。最近文丽就发表两人的信件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这些信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见上个世纪末诗歌和诗人写作与社交的一些情况。是我建议文丽投稿《新文学史料》并得到郭娟主编的支持。
2024年4月10日,于北京大学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