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三袋米

作者: 2025年01月06日13:50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鄂北寒山风似刀,荒村破屋影萧条。
残灯映瘦陈郎悴,旧卷翻愁志不凋。
阿爷早逝梁倾垮,阿母沉疴苦难消。
学粮将罄新期迫,陈郎垂泪诉心焦:
“娘啊,儿愿归家扶您老,共把穷途苦煎熬”。

阿母闻之眉紧拧,颤抬瘦手意如烧。
“娃呀,书中有路通前程,莫弃微光困山凹。”
霜晨鸡唱星未沉,阿母披蓑拄杖寻。
瘦骨难撑身欲坠,空囊系肘步难稳。
邻舍轻叩声悄起,东村闭门呵声凛:
“去去,吾家尚不饱,岂有余粮予尔身!”

西村怜意启扉缓,数把糙米落袋时。
日高路烫汗如注,背负粮囊累折脊。
千辛攒得一袋米,奔至黉门意忧急。
膳夫瞥视眉峰聚,摆手频言不可入:
“此米杂粗不合标,速携离去,不要,不要!”

阿母哀求声带泪,“师傅慈悲救儿饥,
家中困窘无他计,唯望收留解饿疲。”
膳夫冷面心如石,阿母黯归泪沾衣。
二次筛米精挑拣,再叩黉门又碰壁。
三番求米心愈坚,阿母屈膝伏地泣:
“师傅,这是儿命根,求您开恩莫再抑!”

旁人见状忙相说,膳夫惊起愧意绕。
急扶阿母连称错,双手接粮泪湿袍:
“大嫂,前番多有过,此后孩餐必管饱,放心!”
三载春秋风雨虐,三袋恩米累弯腰。
陈郎苦学龙门跃,名题金榜意气傲。
学府高台宣往故,师生闻罢泪如潮。
陈郎惊悟台前奔,母子相拥泣终宵。
恩重如山何时偿,学成反哺起庠韶。

功成名就归桑梓,陈郎心怀报恩愫。
四处奔波筹钱物,选址绘图汗雨浇。
终见黉舍平地起,崭新学宇入云高。
开学那日阳光灿,陈郎携母步逍遥。
孩童欢笑入校喜,小脸如花绽春桃。
陈郎凝眸情难述,轻声向母诉心梢:
“娘啊,当年您以三袋米,换儿前程路不凋。”
如今学舍拔地起,愿为众童把梦雕。”
阿母满是皱纹手,轻拍陈郎泪花飘。
眼中欣慰光芒辉,点头浅笑暖如烧。
岁月悠悠情不休,此爱绵绵化碧涛。

     一、写词背景散文:

                三袋米恩

        鄂北之地,寒山的风仿若饿狼呼啸,锐如钢刀,肆意切割着天地。荒村之中,几间破茅屋在暮色沉沉里瑟缩颤抖,残败得好似风烛残年的老人。屋内,孤灯明灭闪烁,映出陈郎那消瘦的身形,孤孤单单,他守着泛黄起皱的书卷,眼眸中的光亮却如寒夜星辰,从未熄灭,即便生活的困苦如荆棘缠身,也没磨掉他读书向学的志向。
       可怜阿爷过早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崩塌,日子瞬间没了倚靠,如断了线的风筝,飘摇不定。阿母呢,被重疾死死纠缠,瘦骨嶙峋得宛如霜打过的枯柳枝,每一次起身、每一个动作,都好似要拼尽全身力气,那病痛的苦难,就像浓重的阴霾,怎么也散不去。眼瞅着新学期张牙舞爪地迫近,家中米缸却已见底,陈郎满心悲戚,眼眶里泪水直打转,“扑通”一声跪在母亲床前,声音带着哭腔哽咽道:“娘啊,爹走了,咱家这苦日子,儿实在不忍心看您一人扛,愿留在家中帮您操持,咱娘俩相互扶持着往前走。”
        阿母一听,心好似被重锤猛击,又痛又急。她眼眶瞬间溢满泪水,那颤抖的手猛地扬起,“啪”的一声,手掌重重落在陈郎脸颊,惊得屋内空气仿若凝住。阿母泪如雨下,声声泣诉:“娃呀,千万别糊涂!读书才是咱这穷家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哪怕天塌地陷,娘就算拼了这条命,也要供你上学,断不许你轻言放弃!”
        霜寒的清晨,雄鸡才扯着嗓子打鸣,星星还在天边闪烁,阿母就强忍着周身病痛,挣扎着起身。她瘦骨嶙峋的手哆哆嗦嗦,裹紧那件破旧得满是补丁的寒蓑,似要以此抵御这刺骨的冷风和残酷的命运。手拄竹杖,每一步挪动都好似踩在刀尖,身形摇摇晃晃,一个不稳就可能栽倒,空布袋系在腰间,晃晃悠悠,愈发衬出她的单薄与虚弱,就这样向着邻舍蹒跚而去。
        轻轻叩响第一扇邻舍的门,阿母的双手在空中悬了好久,才怯生生地落下,声音带着颤抖与窘迫:“他婶子,咱家娃上学急等米下锅,您看能不能……”东村的门“呼啦”一下打开,却迎来一道冰冷的目光,紧接着是一声呵斥:“去去去,我家自己还不够吃呢!”那冷言冷语,如冰碴子般直直刺进阿母的心窝。西村的门缓缓开启,伴随着一声轻叹,几把糙米轻轻落入袋中,阿母黯淡无光的眼底,这才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
        日头渐渐升高,无情地炙烤着大地,道路被晒得滚烫。阿母背着布袋,弓着腰,汗水如注,湿透了衣衫,顺着脸颊、脊背不停地淌下,滴在滚烫的尘土上,瞬间没了踪迹。脚下的路坑洼不平,石块凸起,几次差点将她绊倒,可阿母紧咬牙关,凭借着一股执念,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移。
        好不容易攒够一袋米,母亲赶到学校。食堂大师傅瞅了一眼袋子,皱着额头不耐烦地摆手:“这米不行,不收。”母亲一听,心急如焚,她近乎哀求地看着大师傅:“师傅,求您了,孩子等着米下锅,家里实在拿不出别的了。”大师傅面露嫌弃:“学校有标准,赶紧拿走。”母亲的眼眶红了,可一想到儿子,她又挺直了腰板,默默转身离开。
        第二次送米,母亲特意把米筛了又筛,挑了又挑,满心希望这次能行。然而,大师傅还是那句话:“不收。”母亲的泪在眼眶里打转,声音颤抖:“师傅,您行行好,孩子不能没饭吃啊。”大师傅无动于衷。母亲只能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回走,一路上,泪水肆意流淌,打湿了衣襟。
        但母亲怎会轻易放弃,她再次拖着病躯,四处奔波求米。第三次,当母亲背着米袋出现在学校时,大师傅正准备开口拒绝,母亲抢先一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哀求道:“师傅,您就收下吧,这是我家娃的命啊。”大师傅见状,心中一震,犹豫之际,旁边有人看不下去,向大师傅说明了情况。大师傅得知这是一位病重母亲千辛万苦为儿子求来的米,心中大为震撼,惭愧不已,赶忙扶起母亲,双手接过袋子,眼眶湿润:“大嫂,之前对不住了,这米,我们收,孩子的饭我们一定管饱。”
         此后,学校了解到陈郎一家的艰难处境,不仅减免了他三年高中的学费,还额外提供了一定的粮食补助。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让陈郎母子感恩戴德。
         寒来暑往,三载春秋,母亲靠着一双饱经沧桑的脚,穿梭在村落间,无数次叩门、无数次遭受冷眼、无数次被无情拒绝,才积攒下一袋又一袋饱含深情的糙米。
        陈郎心怀壮志,背负着娘亲的期盼,如逆水行舟,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拼搏,终于不负所望,金榜题名,在清华学府的榜单上,他的名字熠熠生辉。
        在清华的礼堂之上,校长满含热泪,招手示意陈郎上台。陈郎满心疑惑,脚步迟缓地踏上台。校长递来三个破旧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布袋,陈郎接过,心猛地一颤,仿若时光倒流,记忆如潮水般涌回。校长哽咽着,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一一诉说:阿母如何在病弱之躯下,为他的学粮,挨家挨户叩门求米,三年间的艰辛、委屈、坚持,在这一刻如汹涌洪流,将陈郎瞬间淹没。陈郎呆立当场,手中布袋似有千斤重。台下,阿母坐在前排,眼中蓄满泪水,望着台上儿子,嘴唇颤抖,想说些什么,却被泪水哽住。陈郎猛地回过神,几步跨到阿母面前,“同桌的你”这首歌很有名,是老娘的经典作品,于1994年4月发行,收录在专辑《恋恋风尘》中。它以校园民谣风格,勾起人们对青春年少时光的回忆,尤其歌词描绘的青涩暗恋、纯真友情,像“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引发强烈共鸣,传唱不衰,成华语乐坛经典。
          陈郎猛地回过神,几步跨到阿母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双臂紧紧抱住阿母,泪水夺眶而出:“娘,儿子不孝,这么多年,您受苦了!”母子俩相拥而泣,台下师生无不为之动容,泪水似决堤江河,奔涌而出,那哭声、那泪水,在礼堂里久久回荡,似要将这份深沉伟大的母爱,传颂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功成名就的陈郎,怀着炽热得仿若能将钢铁熔化的报恩之心回到家乡,望着那熟悉又陌生的穷乡僻壤,心中五味杂陈。他倾尽心血,一座崭新希望小学拔地而起。开学那天,他拉着阿母的手,站在校门口,望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轻声说:“娘,当年您用三袋米给了我读书机会,如今我要让更多孩子有学上。”阿母满是皱纹的手拍拍他,眼中含泪,点头微笑。那笑容,穿越苦难,定格在希望之光里,温暖着岁月,传颂着母爱与感恩的不朽长歌。

三、带你走进我的诗:

        朋友们,今天就由我带着大家走进我写的这首《三袋米恩》。

        当我开始构思这首诗时,就仿佛手握一台时光摄像机,要把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动人故事一一拍摄出来,剪辑成一部微电影呈现给你们。

         从整体风格来讲,我就没打算用那些花里胡哨、堆砌辞藻的写法。咱老百姓过日子,讲的是实在,所以我选择用最质朴的文字,就像邻里唠家常一样,用短句、口语化表达,把故事娓娓道来。为啥这么做呢?我就是想让大家毫无障碍地走进这个故事,去真切感受那份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意。

        开篇我写下“鄂北寒山风似刀,荒村破屋影萧条”,你们瞧,这就好比我快速地勾勒了一幅素描,刷刷几笔,就把母子俩身处的那个苦得让人揪心的环境给画出来了,这么一来,后面要讲的故事就有了一块沉重的底色铺垫。

         再看陈郎和阿母的互动,陈郎家贫学粮快没了,急得眼泪汪汪,“娘啊,儿愿归家扶您老,共把穷途苦处煎”,这是他掏心窝子的无奈和孝心啊。阿母呢,别看生活把她压得瘦弱不堪,可心里亮堂着呢,“娃呀,书中有路通前程,莫弃微光困山凹”,简单几句话,阿母对孩子未来那份殷切期望就全出来了,也透着咱底层老百姓认定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朴素信仰。

         而阿母求米那段,绝对是整首诗的高潮戏。东村那边“去去,吾家尚不饱,岂有余粮予尔身!”,这话多冷漠,拒人千里之外;西村呢,还好心给了几把糙米,一冷一暖,世态炎凉一下子就刻画出来了。到了膳夫这儿,更是折腾,一次次拿米不合标说事儿,阿母的心酸你们能想象吗?从刚开始的哀求,到中间的绝望,再到后来,为了孩子,啥尊严都不顾了,“屈膝伏地泣”,这一连串细节,我写的时候,心里都跟着揪起来了,就盼着大家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一位母亲为孩子能读书、有出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份爱,重得没法衡量。

         后半部分,陈郎争气,苦学成名后还不忘本。看到“孩童欢笑入校欢,小脸如花绽春桃”,我心里满是欣慰,这场景多有希望啊,也意味着这份恩情像接力棒一样,在传承延续。结尾“岁月悠悠情不休,此爱绵绵化碧涛”,我是想把情感狠狠推一把,让母爱和感恩之情,像永不干涸的滔滔碧涛,在时间长河里一直闪耀。

        我写这首诗,全程围绕一个“情”字,用细腻的场景、鲜活的人物、完整的故事,就是想让大家不仅看到故事里人物的坚韧与善良,更能感受到在苦难中那人性绽放出的夺目光辉,要是能让你们心里泛起涟漪,跟我产生共鸣,那我这诗就算是写到位了。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