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青春诗会”合影
开启诗的另一个维度
——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系列征文之一
张建华
《诗刊》创办的“青春诗会”自1981年始,迄今已经举办四十届,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我是“青春诗会”第三届学员,应邀作为每届一位的代表到河南郑州参加“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活动,与舒婷、叶延滨、吉狄马加、杨克等四十多位诗人共同经历的几十个小时,使我忍不住想为“我与青春诗会的故事”的征文写点文字。
我喜欢诗,最早是从中学时候开始。至今还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个夏天的夜晚,和要好的同学在操场散步,回望教学楼一排排灯光明亮的窗户,我十分激动的对身旁唯一的听众说,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诗人,让此刻正在上夜自习的同学们都读我的诗。后来因为上大学时开始在报刊发表一些诗歌,分配到《巴山文学》当编辑,便开始热情万丈地向全国各种文学刊物投稿。大约是1982年上半年,我居然接到了《诗刊》的回信,落款唐晓渡,说我投稿的《她,放飞神奇的鸽群》被采用,再后来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82年11月号),还获得了《诗刊》优秀作品奖。我猜,这应该是我获得1983年第三届“青春诗会”入场券的缘起。万分感谢晓渡老师,从如山的来稿堆里发现了我这枚来自大巴山的青涩之果。
《青春诗会》开启了我人生的若干个第一。
第一次来到北京。那时我工作的所在地还叫达县(现为达州市),接到来自首都的邀请异常兴奋,踌躇满志。乘火车到北京,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下火车之后潮水般涌向出站口的人群,活了二十几年的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密密麻麻、浩浩荡荡的人的潮水,北京真大,太大。直到后来我多次到北京,还在北京工作了几年,任何人问起我对北京的印象,我的回答都是:“大!”参加“青春诗会”时我已经出版过两本诗歌的小册子,到虎坊桥报到后,我特意抽了个时间去王府井书店,最朴素的愿望是希望在这里找到自己出版的诗集,楼上楼下,穿行在一排排书架的波峰浪谷间,我再一次被那个“大”字击中了,面对数以百万计的书的浩瀚大海,我侥幸出版的那两本小册子实在渺小如滴水。我全然没有了我在达县时曾有过的那种《诗刊》获奖诗人的志得意满。
第一次见到大海。“青春诗会”结束后,我和同样来自四川的诗人龙郁结伴去了北戴河。第一次面对无边无际蔚蓝的大海,微波荡漾,风情万种;第一次看到沙滩上身着泳装的俊男靓女,觉得每一组镜头都是经典电影的画面;第一次四仰八叉躺在湛蓝星空下的礁石上,感受天宇的浩茫……后来我到过大西洋和印度洋汇流处的好望角,到过夏威夷的沙滩,波罗的海的海岸,见过很多很多美丽的海洋风景,但最美最美的记忆依然是第一次见的那片海,那是“青春诗会”为我唤醒的青春之海,生命之海……
从右至左:阿来、汪俊林、张建华
“青春诗会”几年之后,我调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又陆续岀版过几部诗集,七七八八也得过一些与诗相关的奖项,出版过中国大陆的第一盒诗歌朗诵盒带。在四川作家协会,我是一名专职的文学组织工作者。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写作、出版、得奖,是那些年我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
而诗对于我,本质的含义是一颗躁动的心,一种远方的召唤。“青春诗会”点燃了我对北京的向往,使我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来到了北京,先后在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中国市场》杂志做编辑工作,还做过几套丛书的主编,在时政理论、宏观经济、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等完全不同的领域不停转换,每一次转换都手忙脚乱,力不从心又其乐融融。虽然再没有时间顾及诗歌的文本写作,但支撑我的却一直是诗的情怀和文学的底气。最幸运的是,我主编的《小太阳之梦》丛书和《爱的世界》丛书,分别邀请到了冰心、艾青两位文坛巨匠做名誉主编,总发行量逾百万册。这所有的所有,都是因为“青春诗会”,让我的人生进入了一种诗的境界。
二十多年前,我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公司,做过几件可以一提的艺术产品,无不与诗有关。10集“电视音乐史诗片《长征组歌》,先后在央视、北京卫视、上海卫视、四川卫视播出;诗乐舞《大唐华章》在全国、全球巡演300余场,入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从未离开过诗歌。从成为“青春诗会”学员的那一天起,“青春”与“诗”一直是点燃我生命的两个关键词。
在古希腊语中,“ποίησις”(poiēsis)是“诗”的概念,这个词的含义比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要广泛得多。它不仅仅指文学创作中的诗歌,还包括了更广泛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是一个涵盖了创造性活动、技艺、模仿、表达以及教育等多方面概念的词汇。这种广泛的定义反映了古希腊人对艺术和创作过程的理解和重视,也使我自信满满地确定了这篇应征作文的标题:开启诗的另一个维度。
我非常敬重那些坚持诗歌文本写作,以自己独特的才华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无数优秀作品的优秀诗人,一如来参加“青春诗会”四十届庆典活动的这些永远青春的诗友们。但我也有足够的勇气站在我自己的立场,把诗理解为一种贯穿我生命整个过程的精神特质和生活状态。
由衷地感谢《诗刊》青春诗会!
(张建华,“青春诗会”第三届学员)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