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运用与新年愿景
——解读练子宁〈元旦〉诗中的
明代文化与时代意义
杨国庆
(7,369字)
这是明代诗人练子宁写的《元旦》诗歌:
扶桑枝上晓云红,玉历颁春斗柄东。
龙虎风云千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
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
自是升平开泰运,相期吾道永兴隆。
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元旦”:“元”有开始、第一的意思,“旦”表示日,也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候,合起来“元旦”通常指新年的第一天。在古代,元旦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不同朝代有自己的纪年起始日,但总体都是表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扶桑枝上晓云红”:“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树,相传太阳从扶桑上升起。这里“扶桑枝上”指的是扶桑树枝的上面。“晓云”是早晨的云彩,“红”描绘出早晨云彩的颜色是红色的,是因为早晨阳光的映照。整句诗描绘出早晨太阳即将升起时,扶桑树上空的云彩被染成红色的景象。“玉历颁春斗柄东”:“玉历”在古代有历书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官方颁布新的一年的历书。“颁春”表示颁布春令,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也象征着新的开始。“斗柄”是北斗星的柄,北斗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随着季节而变化,“斗柄东”表示斗柄指向东方,这是春天的天象特征。整句诗的意思是颁布新的历书,迎接春天,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方。“龙虎风云千载会”:“龙虎”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英雄豪杰或者是有势力的事物。“风云”表示局势或者时势。“千载会”表示千年难得一遇的会合。整句诗是说英雄豪杰们在这一时刻相逢,这种相遇是千载难逢的,也暗示在这个新的一年,会有伟大的人物或者势力汇聚在一起。
“衣冠玉帛万方同”:“衣冠”指的是衣服帽子,这里代指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可以引申为人的身份地位。“玉帛”是玉器和丝织品,在古代是祭祀、朝聘等场合的贵重物品,也象征和平友好。“万方同”表示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整句诗描绘出在这个时候,各地的人们穿着整齐,大家都在进行和平友好的交往,整个天下都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景象。“柳芽转暖晴光动”:“柳芽”是柳树的新芽,柳树是春天的象征,柳芽的出现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转暖”就是变得暖和起来。“晴光”指晴朗的阳光,“动”表示阳光有了变化,是指阳光开始变得明亮或者有了光影的流动。整句诗描写春天到来,天气变暖,晴朗的阳光有了活力的景象。“花蕊迎旸淑气融”:“花蕊”是花朵的蕊,也就是花的中心部分。“迎旸”迎接太阳,“旸”指太阳升起。“淑气”是温和美好的气息,这里指春天的气息。“融”表示融合、交融。整句诗描绘出花蕊迎着朝阳,春天温和美好的气息相互交融的景象。“自是升平开泰运”:“自是”就是自然是、当然是。“升平”表示太平盛世。“开”开启,“泰运”是好运、吉祥的运势。这意思是自然是开启了太平盛世的吉祥运势,表达出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认为新的一年会是一个太平吉祥的年份。“相期吾道永兴隆”。“相期”相互期望、期待。“吾道”可以理解为自己所秉持的理念、信仰或者道路。“永兴隆”永远繁荣昌盛。整句诗表达出诗人期望自己所秉持的理念或者信仰,或者是国家能够永远繁荣昌盛。
练子宁的《元旦》一诗,宛如一幅明代新年的绚丽画卷,通过巧妙的意象运用,既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又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同时也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意义。先是意象运用很有特点,用
神话意象——扶桑与玉历来起句。诗的开篇“扶桑枝上晓云红,玉历颁春斗柄东”引入了“扶桑”和“玉历”这两个意象。“扶桑”在代神话中是太阳栖息的神树,代表着光明与新生。“扶桑枝上晓云红”描绘出元旦清晨,太阳从扶桑升起,天边云霞泛红的壮丽景象。这一意象的运用,不仅为新年的到来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神圣的色彩,还暗示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希望与活力。“玉历”是古代的历书,“玉历颁春”象征着新的一年按照历法的规律开始。在古代,历法的颁布是一件庄重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农事、祭祀等诸多事务。这里的“玉历”意象体现了明代对传统历法文化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秩序感,一切都在遵循着既定的规则和节奏运行。
又显现出气象与自然意象——斗柄、柳芽、花蕊。“斗柄东”是一个具有天文气象意义的意象。斗柄指向东方,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在古代文化中,天文现象与季节、农事等息息相关。这一意象的运用,将天文知识与新年的起始相结合,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中的“柳芽”和“花蕊”是典型的春天自然意象。柳芽初绽、花蕊迎阳,生动地描绘出新年之际春天将至的景象。“柳芽”的嫩绿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花蕊”的娇艳则代表着生命的蓬勃与美好。这些意象的并置,营造出一种清新、和谐、充满生机的氛围,展现了大自然在新年时节的变化和活力。
再就是推送出社会与文化意象——龙虎风云、衣冠玉帛。“龙虎风云千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中的“龙虎风云”象征着英雄豪杰汇聚,重大事件即将发生的宏大场面。在明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这一意象暗示着当时社会对贤才的渴望,以及对国家能够出现伟大变革或兴盛之事的期待。“衣冠玉帛”则是一个代表文明、礼仪、繁荣的社会文化意象。“万方同”表示各地都遵循着相同的礼仪文化,体现了明代社会对文化统一、社会和谐的向往。这一意象反映出明代文化在当时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也体现了封建王朝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意象的多层运用,是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美好的新年愿景。诗中表达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通过自然意象与社会意象的交织,表达了一种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年愿景。如柳芽、花蕊等自然景象的美好与龙虎风云、衣冠玉帛等社会景象的兴盛相互映衬。诗人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自然环境能够继续保持生机盎然,为社会的繁荣提供基础,而社会也能够遵循礼仪文化,保持和谐稳定,就像春天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的繁荣景象相得益彰一样。诗中又表达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泰运的美好愿景。“自是升平开泰运,相期吾道永兴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好运连连的新年愿景。“升平开泰运”描绘出一幅国家太平、国运亨通的美好画面,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发展的期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家能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吾道永兴隆”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国家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持续兴盛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明代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
诗歌还显露出明代文化与时代意义。诗歌显示出文化传承与融合。
从《元旦》一诗中可以看出明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神话意象与天文气象意象的运用,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如对扶桑神话的引用和斗柄指向与季节关系的体现,这些都是传统古代文化长期积累的成果,在明代仍然被诗人所珍视并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同时,社会文化意象中的“衣冠玉帛”也反映了明代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这种文化在万方的传播与认同,也体现了文化的融合。诗歌也显示出当时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价值观。诗中的意象和新年愿景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龙虎风云的意象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和变革的渴望,这与明代的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有关。而对国家繁荣昌盛、文化兴隆的愿景,则反映了明代社会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们重视国家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希望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繁荣发展。此外,诗歌也对礼仪文化作了强调。如“衣冠玉帛万方同”,反映了明代社会注重礼仪秩序的社会风貌。这种礼仪秩序不仅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也是明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和文化规范。《元旦》这首七律通过丰富的意象运用,构建了独特的新年愿景,同时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的文化内涵和那个时代的意义。全诗不仅是对明代新年的诗意描绘,更是研究明代文化、社会风貌和价值观的重要文学资料。
欣赏这首诗,读者必须了解一下诗歌的背景。.练子宁身处明代,而明代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朝代更替,社会处于重建和发展的过程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治,如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等。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秩序逐渐稳定,文化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文化氛围方面,明代初期,程朱理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这种文化氛围影响着文人的创作思想。同时,明朝统治者也重视文化建设,鼓励文人参与到国家的文化繁荣中来,这使得像练子宁这样的文人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诗歌创作。而且,练子宁作为当时的文人,对新建立的明朝充满了期望。他看到了国家在新的统治下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的趋势。在诗中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景,如“自是升平开泰运,相期吾道永兴隆”,这既反映了他对国家太平盛世的期待,也体现了他对自己所秉持的道德、理念能够传承发展的渴望。这种情绪源于他对明朝建立后新秩序的认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
古今中外的诗歌都是用优美的意象来表达内容的,这首《元旦》也不例外,并显露出多种意象之美。诗歌显露出自然意象之美:扶桑与晓云。“扶桑枝上晓云红”中的“扶桑”是神话中的神树,本身就带有神秘而宏大的意象。晓云在扶桑枝上被染成红色,这一景象融合了神话元素与自然色彩之美。红色的晓云不仅是早晨独特的视觉景观,更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感觉,仿佛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在这种绚烂的色彩中开启。也有柳芽与花蕊:如“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柳芽和花蕊都是不可多得的春天意象。柳芽是春天到来的标志,它的出现暗示着生机的复苏。柳芽在转暖的天气中与晴光互动,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花蕊则是花朵的核心部分,花蕊迎着朝阳,与春天温和的气息相融,体现出一种细腻而柔美的画面感,从细微之处描绘出春天的美好。
诗歌还显露出文化意象之美:玉历与斗柄。“玉历颁春斗柄东”中的“玉历”是历书的象征,在古代,历书的颁布是官方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斗柄东”则是依据天象确定季节的文化符号。两者结合,将天文现象与人文传统相联系,展现出古代文化中对天时的重视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文化美感。再就是:
龙虎风云与衣冠玉帛;在“龙虎风云千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中,“龙虎风云”是一种富有英雄气概和历史厚重感的意象。在传统文化中,龙虎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非凡的人物,风云则表示时势,这种组合暗示着伟大的人物与伟大的时代相契合。“衣冠玉帛”则是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万方同表示天下在礼仪文化方面的一致性,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大一统之美,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社会和谐、文化共通的美好向往。
读者在欣赏中看到,诗歌的修辞之美也是显得非常显眼。诗中显现出对偶之美。“龙虎风云千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这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龙虎风云”对“衣冠玉帛”,名词性词组相对,“龙虎”是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衣冠”则是指代人的穿着与身份;“风云”和“玉帛”也分别是名词相对。“千载会”对“万方同”,数量词加动词相对,结构工整。这种对偶使得诗句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同时也在内容上强化了对比和联系,将英雄豪杰的汇聚与天下万方的和谐统一进行了对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也是对偶句。“柳芽”对“花蕊”,植物的部分相对;“转暖”对“迎旸”,动词相对,都表达了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动作;“晴光动”对“淑气融”,名词加动词相对,生动地描绘出柳芽与晴光、花蕊与淑气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形式美和意境表达上,都凸显出令人过目难忘的美学传播效果与很好的艺术欣赏作用。
诗歌还显现出象征之美。“龙虎风云”象征着伟大的人物、重大的局势或者是时代的机遇。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得诗句内涵更加丰富。例如,用“龙虎风云千载会”表达出一种对伟大事件或英雄汇聚的期待与向往,这种象征手法使诗句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仅是描述眼前的景象,还蕴含着对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期望。“扶桑”作为神话中的神树,象征着东方和新生。在“扶桑枝上晓云红”这句诗中,扶桑的运用为新年元旦的早晨增添了神秘而又充满希望的色彩,将普通的早晨景象与神话元素相结合,通过象征手法提升了诗句的美的意境。
诗歌又显现出借景抒情之美。诗人描绘了一系列的景色,如“扶桑枝上晓云红”“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等。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写,表面上是展现新年元旦的自然和人文景象,但实际上是在借景抒情。诗人以新年早晨的美景,表达自己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对社会太平、文化繁荣等的向往之情。景色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避免了直接抒情的直白与单调。
古为今用。看得出来,练子宁〈元旦〉对新时代诗歌创作具有多侧面的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在意象构建方面,诗歌表现出传统意象的传承与创新。诗中的“扶桑”“玉历”“斗柄”等传统意象在古代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在新时代诗歌创作中,这些传统意象的传承可以唤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例如,“扶桑”这一神话意象代表着光明与新生,传承这一意象能够为诗歌注入神秘而古老的文化底蕴。诗人将这些传统意象与新年的景象相结合,如“扶桑枝上晓云红,玉历颁春斗柄东”,为传统意象赋予了新的情境意义。新时代诗人和诗歌创作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对传统意象进行重新组合或赋予新的解读,使古老的意象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诗歌表现出多元意象的融合,《元旦》诗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意象(如柳芽、花蕊)和社会意象(如龙虎风云、衣冠玉帛)。这种融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既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又反映了社会的风貌。新时代诗歌创作和诗人可以学习这种融合方式,打破单一意象的局限,通过自然与社会、人文与科学等多元意象的融合,拓宽诗歌的表现领域,展现更复杂、多元的当代社会和人类情感。
在意境营造方面,诗歌表现出宏大与微观意境的结合。“龙虎风云千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营造出一种宏大的社会意境,涉及到历史、地域等广阔的范畴。这种宏大意境的营造能够提升诗歌的格局,使诗歌具有史诗般的气魄。诗人和新时代诗歌在处理重大主题时,如社会变革、人类命运等,可以借鉴这种营造宏大意境的手法,增强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同时,“柳芽转暖晴光动,花蕊迎旸淑气融”则营造出微观的自然意境,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的细微变化。将微观意境与宏观意境相结合,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的搭配,能够使诗歌既有细腻的情感表达,又有广阔的视野。新时代诗歌创作和诗人可以借鉴这种手法,在描写当代生活的细节时,融入对宏观社会、时代背景的思考。
诗歌也表现出积极向上意境的塑造。整首诗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意境,从新年的自然景象到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望。“自是升平开泰运,相期吾道永兴隆”明确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新时代诗歌创作和诗人也需要塑造积极向上的意境,在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时,以乐观的态度去反映生活,给予读者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积极追求美好的生活。
在主题表达方面,诗歌表现出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明代文化内涵,如礼仪文化(衣冠玉帛)、天文历法文化(玉历、斗柄)等。在新时代诗歌创作中,挖掘和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可以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还应该看到,这首诗也是对新年这一特定时代节点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国家繁荣、文化兴盛的期望,这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新时代诗歌创作和诗人需要将传统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当代的视角去诠释传统文化,表达当代人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追求。还有普世价值的表达。诗中对和谐(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繁荣(国家升平开泰运)等普世价值的表达具有永恒的意义。新时代诗歌创作合诗人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关注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如和平、爱、正义等,使诗歌能够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引起更广泛读者的共鸣。
在研读诗歌中,人们还发现,这首诗在新时代显示出多元化的积极意义。首先是文化传承意义,表达出传承传统文化意象。诗中的“玉历”“斗柄”“衣冠玉帛”等意象都是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在新时代,对这些意象的解读和传承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的天文历法、礼仪文化等。例如,“玉历颁春斗柄东”中的斗柄指向与季节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这种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不应被遗忘,它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这些意象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还表达出弘扬古典诗歌艺术形式。作为一首七律诗,其严格的格律、对仗等艺术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在新时代,研究和欣赏这类诗歌有助于传承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如对偶句“龙虎风云千载会,衣冠玉帛万方同”所体现的工整对仗。这对于当代诗歌创作在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方面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促进诗歌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其次,表达出社会和谐与团结的启示。这是对和谐社会的映照,“衣冠玉帛万方同”描绘了万方和谐统一的景象。在新时代,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这首诗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和谐社会理想的古老映照。它提醒人们,无论地域、种族、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应朝着和谐、统一的目标努力,促进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诗歌还表达出对多元文化融合的激励。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首诗中所体现的包容万象的和谐意境,激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多元文化,就像古代不同地区的“衣冠玉帛”能够和谐共处一样,在新时代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
再次,诗歌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期望鼓舞。这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是升平开泰运,相期吾道永兴隆”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在新时代,人们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依然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无论是个人在追求事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还是社会在推动科技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都需要保持这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诗歌还表达出文化自信与发展动力。对这首明代诗歌积极意义的挖掘,也是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当人们认识到古代诗歌中蕴含的积极价值时,这种文化自信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例如,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新时代的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新的魅力。
“扑面红尘聊借鉴,双眸万里一心清”。在2025年元旦万元伊始的美好时光中,赏读这首《元旦》七律,读者是会得到多方面借鉴和启示的——“黎民欢仰得启示,万国喜欢神荣光”。
作者简介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工人日报,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传播》,《应用写作》,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艺评论》,《今古传奇》,《武汉文学》,《南方文鉴》,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红色旅游网,湖北作家网等国家级、省级与市县台报刊网发表各类文章2,690多篇,文学评论189篇,115万字;其中在文艺报发表评论48篇。还有6部600多万字的长篇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加微信:13971702497)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