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皇后陈素珍

作者: 2024年12月13日23:17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豫剧皇后陈素珍
                    高天保
                 2916年8月3日
                     上部
豫剧皇后陈素珍,      祖籍山西的富平。
      公元一九一八年,      洋历三月十五生。
      其父开封来坐官,      随父定居在汴京。
      素珍原名王若愈,      天真活泼又聪明。
      开封有个老艺人,      名子叫个陈合亭。
      他和若愈是临居,      见到若愈很机灵。
      就收若愈为养女,      若愈随了他的姓。
      更名叫做陈素珍,      后成豫剧的明星。
      素珍长到八岁时,      已学文字看诗经。
      并有一个好嗓子,      说话燕语和百灵。
      拜师名叫孙延德,      学唱豫剧二年整。
      素真学戏很认真,      加上一个好记性。
      素珍学戏不怕苦,      不怕腰酸胳膊疼。
      夏天不避三伏天,      冬天踏雪走冰凌。
      为练嗓子对水喊,      不怕暴雨和狂风。
      唱念做打都学会,      八脚不挡神戏童。
      艺不惊人死不休,      成为素珍座右铭。
      开始给人当配角,      扮个丫鬟和马童。
      或者唱个送客戏,      常演《三上轿》戏名。
      原来是部送客戏,      素珍演的很成功。
      把它演成迎客戏,      一演就是几十冬。
      素珍十岁就登台,      首次亮相在开封。
      开封名刹相国寺,      同乐舞台演艺厅。
      开始给人当配角,      后当主演受欢迎。
      演剧约有几十部,      主要是演四大征。
      樊士梨花去征西,      穆氏桂英去征东。
      姚刚挂帅去征南,      征北小将叫罗通。
      开封演戏有二年,      素珍演戏已出名。
      但是出点小问题,      有一场戏不成功。
      剧名叫做《反长安》,   正好嗓子不适应。
      观众给她叫倒彩,      有人就把她来轰。
      十二岁的陈素真,      一气离了开封城。
      参加杞县豫剧团,      在那演出四年整,
      边演戏来边练嗓,      提高演出基本功。
      戏路逐渐的增宽,      大约增加四五成。
      根据素珍回忆录,      所演剧目的戏名:
      双燕公主、三上关,    洪月娥背刀抗金兵。
      秦英征西、金盆计,    狄青征西、义烈风。
      穆桂英破天门阵,      唱念做打的并重 。
      过去戏剧角色中,      没有刀马旦名称。
      谁会演来谁来演,      旦角素珍头一名。
      抱琵琶的秦香莲,      打祭庄的黄桂英。
      还有黄桂香哭坟,      这是三出悲剧情。
      燕王扫北、平安王,    七圣归天收张英。
      算是正旦、帅旦戏,    素珍演的很成功。
      孙吉祥吊孝、蜜蜂计,  花打朝中王月英。
      都是泼辣旦角戏,      一个一个演出名。
      春秋配、梅花驴,      玉虎坠的主人公。
      素珍场场当主演,      使她逐渐成了名。
      特别是出三上轿,      素珍演的更成功。
      豫东有句顺口溜,      反映观众的心情。
      就是卸驴卖了套,      来年无法把地耕。
      看了狗妞三上轿,      也算这辈没白生。
      素珍在杞有四年,      还有一段初恋情。
      素珍长到十四岁,      她的个子已长成。
      婷婷玉立大姑娘,      像枝出水的芙蓉。
      身体不胖也不廋,      苗条淑女很韵称。
      专家称她为美神,      观众称她是戏精。
      多少王孙和公子,      与她成亲做美梦。
      都被素珍拒绝了,      她的心中有英雄。
      素珍初到杞县时,      听说一个孔小平。
      年方刚刚十七岁,      武艺高强有本领。
      人送绰号黄天霸,      单身擒匪出了名。
      少女对于英雄人,      打心眼里十分敬。
      有次素珍卸了妆,      跟着同伴逛花城。
      看见几个青年人,      聚在一起练武功。
      其中一个高挑个,      长的英俊又聪明。
      看来是个当头的,      他的名叫孔小平。
      素珍来到一小屋,      见一大姐拿着弓。
      弓上搭着无头箭,      箭头对着孔小平。
      她让素珍的伙伴,      拿弓去射孔小平。
      素珍同伴拿着弓,      两手不住乱抖动。
      射了一箭没射准,      就把弓箭一旁扔。
      大姐又叫素珍射,      素珍一箭可命中。
      小平回头看了看,      继续教人练武功。
      后来素珍每演出,      头排总坐孔小平。
      有时小平到后台,      也和素珍聊几声。
      时间大约有俩月,      二人产生了感情。
      每当素珍卸妆后,      她就跟着孔小平。
      或到河边去聊天,      或到林间去射鹰。
      有时就到家里去,      帮助妈妈做事情。
      别人来了她反对,      小平来了她欢迎。
      时间过了二年后,      一件祸事又发生。
      一天中午吃过饭,      武装队长孔小平。
      去找艺人陈素珍,      走到半路遇灾星。
      碰着一群蒙面人,      突然围住孔小平。
      有人拿着铁棍子,      就照小平头上棱。
      小平虽然会武功,      但是一人难敌众。
      最后还是断了气,      二十二岁寿命终。
      素珍想起这件事,      不由心中就心疼。
      是因小平去看她,      因此小平丧性命。
      后来素珍回杞县,      去到小平的家中。
      小平一家的后代,      对于素珍很热情。
      都称素珍大奶奶,      要当奶奶来孝敬。
      孔家带着陈素珍,      找着小平的坟茔。
      恭恭敬敬燎份纸,      眼窝泪水往外涌。
      特意到杞走一趟,      就是了此一份情。
      素珍在杞有四年,      她在那里正演红。
      开封来个单经理,      三顾茅芦把她请。
      要她重返开封去,      同乐舞台把台登。
      素珍离开汴京时,      十二岁的小女童。
      是个黄毛小丫头,      把戏唱砸被人轰。
      心里含着丑和恨,      被人赶出了开封。
      这时已成大姑娘,      被人请回了汴京。
      心里憋着一股劲,      要使一鸣把人惊。
      原来唱的《反长安》,   把人丢在了汴京。
      回来还唱《反长安》,   捞回观众的掌声。
      家人他和单经理,      都不同意此决定。
      要她先演《三上轿》,   要把头场先演红。
      可是素珍憋着劲,      在哪输来在哪赢。
      决定先演《反长安》,   闭门琢磨起剧情。
      如何演唱得出色,      只能一炮来打红。
      洗刷往日的耻辱,      赢得观众的掌声。
      先把画妆来革新,      让人看着极新颖。
      又把无人敢唱的,      豫剧慢板下五声。
      用在开头三句上,      烘托该剧的剧情。
      开封观众未见过,      靠这两点就走红。
      洗去往日的倒彩,      迎来满堂的掌声。
      素珍就按此法唱,      果然迎来开场红。
      当时开封三班戏,      火神、国民、同乐庭。
      火神庙戏最差劲,      同乐、国民同样红。
      火神请来王润枝,      坤角来自于山东。
      坠子改戏马双枝,      都在火神庙很红。
      国民剧院心急了,      郑州请来司凤英。
      火神、国民火起来,    同乐卖座却凋凌。
      每场观众稀稀拉,      卖座只有三四城。
      同乐老板单经理,      心急好像火烧棚。
      三顾茅芦到杞县,      诚心去把素珍请。
      王润枝到火神庙,      一到演个开门红。
      同乐、国民俩剧院,    场场观众很冷清。
      国民老板心急了,      去到郑州名角请。
      请回名角杨金枝,      到汴改名司凤英。
      十七岁的大姑娘,      长的漂亮又水灵。
      还是科班的出身,      文武双全腔又洪。
      一到开封就打响,      当时红透了汴京。
      逐渐压下王润枝,      算是开封第一名。
      王润枝的嘴头巧,      唱的山东梆子声。
      二三十岁的夫人,      怎能比得司凤英。
      润枝半路来学戏,      只会唱来一项精。
      司凤英是大姑娘,      科班出身样样红。
      开封名角金玉美,      原来声誉响汴京。
      还有名角李门搭,      二人唱的都很红。
      自从来了王润枝,      压倒二人的名声。
      润枝虽然唱的好,      可她难敌司凤英。
      凤英大红大紫时,      来了素珍一克星。
      素珍离开汴京时,      黄毛丫头小女童。
      她给人家当配角,      人家嫌责她不中。
      一是嫌她个子低,      人样不俊腔难听。
      时间过了四年后,      素珍重返汴京城。
      婷婷玉立大姑娘,      开场一炮就打红。
                       中部
 凭着一折《反长安》,   她就压倒司凤英。
      接着又演《打祭庄》,   传统剧目四大征。
      素珍名气大起来,      四面开花八面红。
      经理叫演《三上骄》,   素珍就说再等等。
      把它放到后面唱,      想到低潮起高峰。
      当时豫剧流行着,      剧目一月不能重。
      如果月中重了戏,      戏价就要降三成。
      素珍当时会的戏,      坤角当中所头名。
      但与长辈相比较,      距里还差一大程。
      素珍拿手的好戏,      二十来段挂点零。
      其它也会许多戏,      她是配角做用轻。
      将将就就演一月,      凑合着演没有重,
      牌子打着陈素珍,      无论演啥都欢迎。
      素珍首演《三上骄》,   轰动整个开封城。
      戏院主座都占满,      人行通道加了凳。
      戏院后边和厢楼,      人员都是满腾腾。
      戏院外边站满人,      个个都是侧耳听。
      打破往日的常规,      一个星期一次重。
      重演放在星期六,      夜晚演出最隆重。
      素珍害怕演多了,      会降票位场冷清。
      经理却对素珍说,      许多观众来反映。
      白天还要加一场,      周末下午最适中。
      同乐舞台红火了,      火神、国民冷清清。
      国民舞台的主演,      曾经大红司凤英。
      是个温柔贤惠人,      没有忌妒的心胸。
      她曾停演日场戏,      来到素珍的戏棚。
      学习素珍的画妆,      增长自己的本领。
      不久她到外县去,      从此离开汴京城。
      公元一九三四年,      开封十月比较冷。
      素珍携同陈素花,      还有李金花同行。
      一天来到马道街,      华丰泰的百货亭。
      去到店里买东西,      却被众人把她盯。
      交头接耳在谈论,      嘴里不住乱咕哝:
      这是“河南梅兰芳”,   指着素珍的背影。
      金花听着不乐意,      她对素珍说一声。
      你看他门在骂你,      什么南方女妖精。
      素珍仔细观查后,      认为说这无恶情。
      但是觉着无意思,      三人扭身回家中。
      素珍回家见了妈,      她向妈妈问一声。
      什么叫做美南方,      她请妈妈来说明。
      妈说你屋那张画,      就是梅兰芳先生。
      素珍顿时悟出了,      观众冠给的美名。
      她是“河南梅兰芳”,   河南剧界的精英。
      素珍在汴来演戏,      刚刚演了俩月零。
      以前名角都比下,      一个一个消了踪。
      火神庙走王润枝,      国民走了司凤英。
      同乐红角金玉美,      盖洛阳原先也很红。
      她们二人也走了,      只剩一个聂良卿。
      他给素珍当配角,      所以才留在开封。
      素珍回汴演的好,      在杞四年练的功。
      观众就是最公道,      尽力大小来论功。
      豫剧皇后陈素珍,      独创舞台水袖功。
      公元一九三五年,      新年来临鞭炮鸣。
      素珍在演日场戏,      出现一件怪事情。
      素珍连跌仨跟头,      气的脸青脖子红。
      素珍在演白莲花,      白蟒、白靠、白帔风。
      豫剧服妆穿白蟒,      比较随便重量轻。
      水袖只有一尺长,      赶赶蚊蝇抖抖风。
      手中像提俩烧鸡,      实际不起啥做用。
      素珍换上京剧装,      京剧蟒袍比较重。
      穿上京剧红帔头,      水袖要有三尺零。
      袖上绣着大红花,      两朵牡丹两只凤。
      素珍只图为好看,      不管是否合剧情。
      兴高彩烈出了场,      不料水袖出毛病。
      抬脚踩住了水袖,      素珍来个倒栽葱。
      像向观众拜个年,      气的素珍耳发红。
      高兴的劲去三分,      只有七分在那剩。
      上场念词点完将,      甩拂转身出毛病。
      水袖边上绣花线,      挂住鬓边的银凤。
      素珍一时摘不下,      心里一急用力猛。
      把个偏凤也扯掉,      满头银饰地上扔。
      高兴的劲跑三分,      还有四分在那剩。
      素珍登上了高场,      转身就坐又出病。
      水袖缠住了拂尘,      急着伸手却不能。
      使她急得满头汗,      台词几乎全忘净。
      所剩兴奋跑光了,      只有羞愧存心中。
      幸亏素珍在汴梁,      已经演了四月整。
      打下牢固的基础,      观众看着没吭声。
      如果她是才来的,      出了这样的漏洞。
      观众肯定喝倒彩,      整个剧场都起轰。
      素珍唱完回后台,      气的混身在抖动。
      她把头饰卸下来,      就往箱上猛一扔。
      又把红帔重穿上,      就在后台乱耍动。
      饭不吃来脸不洗,      看着红帔把气生。
      就是你这坏东西,      让我把人全丢净。
      你就是头小犟驴,      也要给你上水绳。
      不信我就不治你,      让你随便乱折腾。
      胡耍乱甩好一阵,      红帔果然顺了风。
      两只水袖听使还,      不缠脚来不挂凤。
      伸手圏手很顺利,      素珍的气才消净。
      看着两条白绸子,      做为摆式没有用。
      闲时看着怪可惜,      不如发挥点做用。
      开头素珍胡乱耍,      只求不绊也就行。
      素珍是个有心人,      艺术上进不封顶。
      想让两条白绸子,      表演上面起作用。
      她就认真琢磨起,      如何烘托众剧情。
      在她当时情况下,      汴京舞台正走红。
      再用水袖来衬托,      会受观众更欢迎。
      于是认真练起来,      只要有空就练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      素珍水袖练成功。
      摆起好像风吹柳,      落下如似凤栖桐。
      两条白绸上下舞,      又像龙来又似凤。
      安照剧情的发展,      水袖舞姿各不同。
      有似仙女来散花,      有像腾空的骄龙。
      剧情烘托更完美,      锦上添花高一层。
      绊脚是件丢人事,      可它起了好作用。
      如果没有那一绊,      素珍水袖难成功。
      素珍水袖甩的好,      豫剧表演显威风。
      舞台表演更好看,      受到观众更欢迎。
      许多演员来效仿,      认真学习水袖功。
      素珍从来不保守,      不把绝技搁笼中。
      公元一九五六年,      就在郑州剧场中。
      进行豫剧表演赛,      参加演员上千名。
      众人真诚的请求,      素珍传授水袖功。
      素珍豪爽答应了,      一下传授三点钟。
      众位演员看了后,      回去练习忙不停。
      素珍个别又指导,      培养许多尖子生。
      豫剧旦角祖师爷,      人送素珍的美称。
      素珍觉着太过分,      确也符合实际情。
      豫剧中的唱念做,      台步舞蹈化流行。
      扇子、甩辫与闪身,    特别是那水袖功。
      多是素珍的独创,      观众评价最公正。
      素珍传艺不保守,      无论谁学都欢迎。
      看见谁的艺术差,      主动上前去指正。
      对于她收的徒弟,      教育尽心下硬功。
      素珍本来脾气暴,      对于第子不留情。
      三遍五遍学不会,      她就要开打骂刑。
      这个戒律旧中国,      教育不良老传统。
      虽然方法粗暴些,      但是也真起作用。
      素珍收徒第一个,      名子叫做田秀玲。
      是在一九三五年,      素珍演戏在开封。
      剧团有个老演员,      嗓子不好演武生。
      他有一个小女儿,      十二三岁挺聪明。
      会唱《断桥》、《三上关》, 想跟素珍学本领。
      就托剧编樊稡庭,      还有杨、张二先生。
      出面来找陈素珍,      收了师妹田秀玲。
      当时素珍是主演,      一天两场不能停。
      不能专业教徒弟,      只能平时挤些空。
      主要让徒看演出,      个别指导同时行。
      秀玲用心的求教,      后成主演把台登。
      有说陈素珍出名,      是由樊稡庭捧红。
      这话只说对一半,      另有一半不合情。
      早在一九三二年,      她还未识樊稡庭。
      就在杞县演戏时,      已受观众的欢迎。
      回到开封四个月,      压倒戏界众名星。
      称她河南梅兰芳,      已在开封出大名。
      只是认识樊稡庭,      使她素珍更出名。
      她演樊编七部戏,      捞个皇后的名称。
      她在西安演出时,      梆子大王又冠名。
      她与樊编的合作,      狮吼剧团来建成。
      素珍团里挑大梁,      从此素真更出名。
      素珍她在开封时,      同乐剧场改名称。
      是随剧团的发展,      同乐改名为豫声。
      杞县原来的戏班,      人员只有三十名。
      团里两个做饭的,      一个管账的先生。
      里边两人管衣帽,      场上乐队有八名。
      其余就是众演员,      一个闲人都不剩。
      同乐剧团人员多,      大约要有五十名。
      箱倌帽子专人管,      场上乐队是九名。
      增加一个吹笛的,      是让音乐更好听。
      公元一九三四年,      同乐剧团改豫声。
                     下部
剧团主管樊稡庭,      想要大干走一程。
      便嫌原班人员少,      就从各处招精英。
      陈素花、李金花,      刘朝福是演小生。
      这是素珍带来的,      做为剧团的补充。
      国民舞台张子林,      做工极深的武生。
      还有慕名而来的,      一下增加十几名。
      当年过了正月后,      该团经理又出征。
      栾经理到山东地,      搬来山东梆子兵。
      唱的全是山东味,      它比豫剧味好听。
      戏班全部是男的,      四梁四柱都有名。
      花脸名叫孙志高,      刘岱云是唱须生。
      正旦名谓曹雪花,      小生名叫赵义庭。
      王桂花是演小旦,      后改玫瑰花好听。
      二套旦角王学义,      其它人员忘姓名。
      这一班有三十人,      他们一进豫声庭。
      就像刘姥进观园,      觉着什么都新颖。
      他们唱腔的特点,      比豫剧柔媚奈听。
      难怪山东王润枝,      一到开封就演红。
      小旦演员玫瑰花,      二十来岁人聪明。
      腼腆像个大姑娘,      也有一些基本功。
      赵义庭才十九岁,      演的小生很成功。
      这班人员一上演,      显得土气低水平。
      多数人员打发走,      只留少数的精英。
      玫瑰花、王学义,      陈五虎、赵义庭。
      袁文玉、刘岱云,      孙志高、老须生。
      打鼓名叫张春荛,      他的小孩张景萌。
      小孩小名叫小丑,      七岁年纪挺聪明。
      能打鼓来会打锣,      还能演个小玩童。
      拉板胡的张同如,      一同留在豫声中。
      原来豫剧无板胡,      主弦二弦不好听。
      山东主弦是板胡,      它比二弦好八成。
      豫声主管樊稡庭,      他看板胡很有用。
      因此不用了二弦,      板胡首次来使用。
      豫剧板胡的开端,      使用板胡的祖宗。
      素珍豫声当主演,      主管编剧樊稡庭。
      三四年的春节过,      樊公山西走一程。
      带回两个小剧本,      要让素珍演成功。
      一本名叫《三回头》,   青衣为主的戏名。
      一本名叫《柜中缘》,   小旦是戏主人公。
      素珍讨厌这俩戏,      但是叫演得服从。
      勉强排排上演了,      自觉演的不成功。
      觉得演的很不好,      只演四十来分钟。
      唱做也都很一般,      观众照样的热情。
      演了一阵不演了,      不能欺负好观众。
      这戏继续演下去,      自觉名誉会坏清。
      素珍丢下这俩戏,      反而成了老传统。
      许多剧团都在演,      受到观众的欢迎。
      一天樊公开大会,      宣布一件大事情。
      自编一个新剧本,      全团排练下硬功。
      剧名叫做《凌云志》,   讲的是件恋爱情。
      神话《聊斋》的故事,  姐妹移嫁的事情。
      樊先生的处女作,      编的有趣也有情。
      讲的结义三兄弟,      儿女婚姻的剧情。
      老大名叫赵元勋,      有子志刚人一名。
      老三名叫刘鸿善,      他有两个女花蓉。
      老二名叫吴忠道,      从中他来做媒红。
      鸿善大女刘玉芳,      定婚志刚婚配成。
      不幸元勋把世下,      留下儿子贫书生。
      志刚刘家去求婚,      刘家大妮不答应。
      认为赵家过穷了,      过门一定会受穷。
      刘家二妮刘桂芳,      人品贤惠又聪明。
      他见志刚虽然穷,      人才英俊品行正。
      就替姐姐上了轿,      来到志刚的家中。
      洞房说明了来意,      志刚非常的感动。
      从此发奋来读书,      不久中了进士公。
      桂芳跟着享清福,      恩恩爱爱度一生。
      刘家大妮刘玉芳,      嫁个婆家是富翁。
      女婿名叫卞学礼,      喜新厌旧的赖虫。
      因为奸杀惹下祸,      家里财产全充公。
      玉芳无奈去要饭,      成了一个可怜虫。
      剧情编的有趣味,      发挥演员的才能。
      素珍饰演刘桂芳,      一下响遍开封城。
      就连编剧樊稡庭,      同样响遍了汴京。
      接着樊公又编出,      剧目叫做《义烈风》。
      主演是唱青衣的,      是个很重悲剧情。
      《姐妹移嫁》是喜剧,  又演悲剧《义烈风》。
      一喜一悲交织演,      一时红遍开封城。
      不但素珍誉提高,      人人都知樊稡庭。
      第三出戏《三拂袖》,   文武并重的剧情。
      这戏一演不得了,      整个豫东都轰动。
      素珍得了一贵冠,      “豫剧皇后”的大名。
      樊公编的《三拂袖》,   考验素珍的课程。
      开场先是闺门旦,      接着刀马旦、武生。
      末后恢复闺门旦,      中间加个扇子生。
      素珍演的极精彩,      出樊意料的成功。
      演后樊公开大会,      他在会上这样称:
      “我算服了大姑娘,    真是天才人一名”。
      樊给素珍编的戏,      是按素珍实际情。
      紧锣密鼓几场戏,      接着剧情就放松。
      他让素珍轻松些,      然后剧情再加重。
      唱念做打都合理,      没有偏重那一层。
      先后共编十二出,      当年演出有七种。
      第一出戏是喜剧,      第二出戏是悲情。
      这两出戏是文戏,      唱念做的三并重。
      第三出戏《三拂袖》,   是出武戏有武功。
      并非很打与老打,      唱念做打四并重。 
      第四出戏《柳绿云》,   素珍演着较轻松。
      所以她就不喜欢,      演着兴趣也不浓。
      樊公见她不愿演,      就对素珍说实情。
      你演《三拂袖》太累,  此戏让你来放松。
      接着编了《宵壤恨》,   是个特大悲剧情。
      剧情分量比较大,      唱做工夫都极重。
      此戏素珍认真演,      精彩超过《义烈风》。
      成为素珍演过的,      悲剧中间第一名。
      第六幕剧《涤耻血》,   抗敌救国的英雄。
      剧情基本是武戏,      唱念做打四并重。
      第七出戏《女贞花》,   唱念做的三并重。
      樊公杰出编剧家,      编剧方面下硬功。
      一年编了七部戏,      部部当年演成功。
      他编剧目的特点,      根据素珍的实情。
      没有偏重哪一方,      唱做适中来使用。
      符合素珍的口味,      二人合作极成功。
      素珍本来声誉好,      锦上添花更出名。
      四零年在西安市,      素珍演出出大名。
      也是靠这七部戏,      西安剧院演成功。
      “梆子大王”的称号,  荣耀素珍的一生。
      公元一九三五年,      开封来了一明星。
      京剧名旦程砚秋,      来到开封走一程。
      开封人民大会场,      观众挤的不透封。
      程公演的《青霜剑》,   唱腔优美演技精。
      樊公就让陈素珍,      停场夜戏看程公。
      素珍没有白去看,      一个绝技学手中。
      回来她就下劲练,      用在自己演艺中。
      后来她为程砚秋,      演了一场《义烈风》。
      用上学到的绝技,      程公看了心高兴。
      就向素珍要剧本,      可惜剧本没编成。
      原来樊公编的戏,      编个提纲和携领。
      唱词他让演员编,      编的不好再改动。
      所以没有成剧本,      程公愿望落了空。
      程公回到北京后,      他给素珍信一封。
      寄来一张大条幅,      红色洒金纸写成。
      上句是:青萍白璧本无价,
      下句是:海马云龙自不群。
      落款是:素珍女士指正。御霜程砚秋。
      并让裱工装裱好,      字迹萧洒又恭正。
      程对素珍的赞誉,      字里行间来说明。
      素珍回到开封后,      演戏约有一年零。
      靠着新编七部戏,      她在开封已演红。
      三四年的中秋节,      直到当年的年终。
      同乐舞台开办来,      这时可谓达鼎盛。
      同乐改为豫声后,      声誉达到了顶峰。
      三五年的正月初,      直到当年六月中。
      场场观众都暴满,      次次掌声如雷动。
      省的主席叫刘峙,      带领全家当观众。
      京剧名旦程砚秋,      多次来到开封城。
      观看素珍的演出,      边观摩来边指正。
      这在河南豫剧史,      极为少有的事情。
      但在红到顶点时,      一些麻烦也发生。
      一天素珍演夜戏,      场外来了一群兵。
      穿着便衣带礼帽,      看着不像是观众。
      站在戏院的后排,      两眼直往台上盯。
      素珍眼睛特别亮,      一看就知非常情。
      当场在演《桃花庵》,   主角素珍把台登。
      道姑跪在夫人前,      刚刚唱道哭一声。
      一个坛盂飞过来,      砸向素珍的头顶。
      素珍急忙往下趴,      才使坛盂没砸中。
      素珍急忙跑后台,      推开窗户往下蹦。
      下边破砖和碎瓦,      铁片钢筋乱蔴绳。
      素珍手脚扎伤了,      躺在那里不会动。
      后院住的有部队,      有人拿着手电筒。
      照着认出是素珍,      让人把她送家中。
      回家素珍卸了妆,      心里不住乱跳动。
      次日经理来找她,      坚持上演不能停。
      素珍本来不想去,      经理让去得服从。
      心想观众不会多,      最多不过有半庭。
      谁知素珍到场后,      观众暴满仍热情。
      素珍感动流下泪,      观众与她同死生。
      晚上唱的《玉虎坠》,   仍是唱那哭一声。
      场上飞来一茶壶,      掠过素珍的头顶。
      素珍面向是灵位,      她的背后是观众。
      素珍站起往后跑,      推开窗户往下蹦。
      这次跳的很利索        没有受伤跑家中。
      剧场成了啥样子,      素珍从来没打听。
      时间过了四五天,      豫声经理又决定。
      要让素珍回舞庭,      商量重要的事情。
      素珍本来不想去,      领导决定得服从。
      素珍来到剧场后,      见到剧场很安静。
      台上台下做满人,      三位经理都在庭。
      有位面生年青人,      三十来岁人精明。
      樊公当面来介绍,      军官总队的老总。
      此人姓陈名扶弱,      正向大家来说明。
      因他管理有失策,      出现不良的事情。
      来向大家赔不是,      此事今后不发生。
      他见素珍走上台,      特向素珍来赔情。
      后来素珍才知道,      捣乱全是他的兵。
      此人说话很算数,      类似之事再未生。
      公元一九三六年,      有件喜事到汴京。
      素珍在汴演一年,      她的名气更加红。
      响遍豫东半拉天,      也到上海和南京。
      上海百代大公司,      传媒界的排头兵。
      它给素珍灌唱片,      豫剧界的第一名。
      剧名首个《三上轿》, 《宵壤恨》与《义烈风》。
    《反长安》、《凌云志》, 《三拂袖》和《四大征》。
      这些唱片一传出,      整个中国都轰动。
      公元一九三七年,      素珍跟随樊稡庭。
      离开开封进北京,      学习京剧的精英。
      合作成立狮吼团,      走向独立的征程。
      几经周转到西安,      她在西安已演红。
      西安观众更喜欢,      给的称号更好听。
     “ 梆子大王”陈素珍,  名声响遍长安城。
      公元一九四零年,      素珍演戏十年整。
      已经长成大姑娘,      戏精人俏人人敬。
      有个军人刘超寰,      上海抗战的英雄。
      二十九军的团长,      上海抗日仨月整。
      整团将士伤大半,      他也挂彩伤势重。
      后来伤势治逾后,      他在西安来带兵。
      自从結识素珍后,      二人产生执感情。
      超寰曾在雪地里,      专等素珍两点钟。
      二人成了恋人后,      共同散步西安城。
      大雁塔下留脚印,      渭水河旁留身影。
      钟鼓楼旁吃小餐,      清华池旁看风景。
      二人虽然是真友,      但是結婚却不能。
      超寰已经有老婆,      素珍婚姻已经定。
      二人相恋二年后,      各自奔走在西东。
      虽然没有成夫妻,      但是后来多照应。
      素珍西安来演戏,      都是进步的内容。
      当时是在犯禁的,      超寰给了保护层。
      所以素珍演戏时,      得以顺利的进行。
      有次素珍上人当,      被骗到蜀重庆城。
      原说是去上大学,      到那却是干苦工。
      素珍身上钱花尽,      想回西安回不成。
      超寰得到消息后,      帮助素珍出火坑。
      后来素珍回开封,      祭奠初恋孔小平。
      心里思念刘超寰,      不知何地来谋生。
      素珍是个重情人,      她把情义记一生。
      公元一九四八年,      素珍回到了开封。
      开封剧团挑大梁,      开封解放喜盈盈。
      带领剧团到处演,      到处都受到欢迎。
      走郑州,到汉口,      徐州、合肥、南京城。
      走西安,过宝鸡,      后来落脚兰州城。
      公元一九五三年,      素珍就在兰州城。
      成立素珍豫剧团,      素珍团长来担承。
      到了一九五六年,      素珍调到河北省。
      豫剧团里担主演,      她在河北已走红。
      公元一九五八年,      素珍调到邯郸城。
      邯郸戏校来任教,      专心培养好学生。
      到了一九六一年,      素珍调到天津城。
      她在天津豫剧团,      发挥骨干的做用。
      文化革命开始后,      受的迫害很严重。
      她到农村看菜园,      成了农民把菜种。
      文化革命結束后,      素珍又获得新生。
      安排天津艺术所,      将艺推向到高峰。
      她在一九五二年,      参加武汉剧赛中。
      这个赛事规模大,      参赛中南五个省。
      河南、湖北与湖南,    还有广西与广东。
      武汉市、广州市,      参赛演员千余名。
      豫剧、曲剧和越调,    大调曲子等剧种。
      素珍演的《三拂袖》,   获得个人第一名。
      到了该年十月份,      全国会演在北京。
      参加演员三千位,      全国所有的剧种。
      素珍演的洛阳桥,      重点是演辫子功。
      她在舞台表演后,      取得巨大的成功。
      素珍艺术造艺深,      培养弟子下硬功。
      早在一九五零年,      素珍演戏在开封。
      见个配角吴碧波,      十五六岁挺聪明。
      认为是个好苗子,      把她带回郑州城。
      收了拜师的弟子,      成为弟子第一名。
      随后又收牛淑贤,      赵吟秋、关灵凤。
      杨春花、袁秀荣。      胡小凤等数十名。
      还有徒孙叫田敏,      陈派传艺很成功。
      陈派艺术的特点,      古朴典雅的戏风。
      含蓄俏丽的演唱,      细腻传神的戏功。
      身段优美的表演,      如同嫦娥下月宫。
      豫剧舞台的美神,      专家送给的美称。
      一生身兼数职位,      全心全意为观众。
      公元一九九二年,      应邀回到郑州城。
      当了会演的评委,      不幸发生心脏病。
      她在郑州去世了,      走完艺术的人生。
      为她开的追悼会,      形势办的很隆重。
      亲朋好友知名人,      文人艺人三百名。
      艺术大师陈素珍,      光辉闪亮的名称。
      公元二零零三年,      三月十五月儿明。
      河南豫剧祥符调,      特术演唱在举行。
      素珍九十诞辰日,      弟子纪念来到郑。
      就在郑州大剧院,      演唱剧目老传统。
      都是素珍拿手戏,    《三上轿》和《义烈风》。
      首倡弟子吴碧波,      拿出现金两万整。
      还有弟子杨春花,      以及徒孙田敏等。
      共同筹资八万元,      支持纪念会成功。
      豫剧皇后陈素珍,      英名留在艺史中。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