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酿
◎李元胜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
船过二郎滩,又该喝习酒
——贵州民谣
面前是三只酒杯,分别斟满了茅台飞天、郎酒青花郎、习酒·窖藏1988。
这是2018年“我是品酒师,醉爱酱香酒”重庆活动的盲品现场。
张义全神贯注地把三只酒杯依次送到鼻尖,再浅嘬一口,她发现自己意外地面临一次考验或者挑战。
在重庆医科大学当过十年大学教师、弃教从商成为茅台的重庆经销商的张义,酒圈人称“茅台娘子”已有十多年,对飞天的熟悉可想而知,但此时竟轻轻皱起了眉头。
青花郎那一杯,她早就毫不费力地锁定了—川派酱酒的略带青草香的爽净,她甚至不用喝都能挑出来。但是,区分飞天和这款陌生的窖藏1988,却似乎并不容易。
又一次,她把两只酒杯依次送到鼻尖,再浅嘬一口,细细分辨着从香气到口感的每一个细节,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飞天那杯,入口熟悉的喷香,仿佛是一个接头暗号,向她悄悄确认了自己的身份。
幸亏有这个区别,事隔多年,张义向我诉说当时的情况时,还暗觉侥幸,两款酒的其他的细节实在太像了。
活动现场,其他酒客们同样在经历类似的考验,很多人未能掌握飞天的接头暗号,乱点鸳鸯的状况很普遍。
感知着现场此起彼伏的惊讶,习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面带喜色,这正是他们团队想要的效果,也让他们对习酒接下来的关键之战有了更多的信心。
1952年,仁怀县工业局为发展酿酒业,购买黄金坪当地百姓的房屋,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仁怀县郎酒厂,以茅台酒厂的生产工艺生产酱酒,1959年因粮食紧张停产。
几年后,回龙区供销社派出曾前德、蔡世昌、肖明清,重启闲置的厂房,后改名为习水县回龙区供销社郎庙酒厂,之后依靠红卫大曲、习水大曲,习酒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辉煌时期。
90年代中期,急于追求发展速度的习酒进入困难时期。在贵州省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习酒公司于1998年整体并入茅台集团,习酒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订单蜂拥而至。
2008年,习酒公司已经着手研发窖藏1988等系列酱酒产品。至此,茅台集团已经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了习酒公司专注浓香酒的发展方略,中国第二酱酒成为习酒公司的新目标。
谈及这段历史时,习酒一位专家曾感慨地对我说过:“在赤水河的黄金地段,只做浓香实在太浪费了。甚至,做低端酱酒都是极大的浪费。”
赤水河在此流域独特的气候、环境和漫长的酿造历史,造就了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家族,正是看不见的它们,决定着藏酒随时间转化的品质。离开这里,即使原料、工艺甚至制酒人保持不变,也不复有此间的酱香。
这种酱香,在茅台的飞天发展成一个极致,一个行业的高标准,人们称之为茅香。茅香的根基是蜜香,细细品味,更有花香果香从中生发出来。如此复杂同时又保持着纯净的香气,正是此间天地所赐。
正因为如此,进入新世纪以来,飞天在众多酒品中渐渐一骑绝尘,飞上天的不仅是口碑,还有其市场价格。
刚刚喜欢上酱酒的国人,特别是中等收入人群,发现以飞天为代表的高端酱酒正和他们擦身而过。
从价格的角度,从300多元到1000元左右,酱酒市场出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空白,并无受到众人一致追捧的单品。
由张德芹、钟方达等率领的习酒公司精英团队竭力打造的窖藏1988,瞄准的正是这一空白。必须有一款高端酱酒,为国人特别是中等收入人群贴身定制,它的醇美经得起苛刻的品鉴,价格又不至于产生消费压力。
这已经不是一款酒的机会,而是整个酱酒的机会,一旦错过,对酱酒已产生好感的人群,很可能转身而去。哪一个行业,经得起和一个国家的中等收入人群擦身而过?
2010年12月,窖藏1988在贵州饭店正式发布。
为什么是在贵阳,而不是在北京?
习酒公司的目标,以我的旁观,是先成为贵州区域品牌,再走向全国。要论最懂酱酒的人,自然是贵州人。看起来在贵州有地利之优,其实对品质更有考验之难。只有好酱酒,才可能被贵州人所接受。
习酒公司的这个选择,充满了考量,也充满了对自己产品的自信。
1988年曾是习酒的巅峰之年,那一年酱香酒达到了3000吨,甚至超过了茅台。把名字定为“窖藏1988”,具备了丰富的含义。
这是向习酒的历史和传统致敬,向习酒人一直坚持的工匠精神致敬。而且,这里有新习酒团队的情怀,毕竟,领军人物以茅台集团过来的居多。
这是对这款单品品质的强调。从业人士都知道,酱酒从来都是时间的艺术,足够的老酒,足够的调味酒,才能确保成品的品质。酒客们永远津津乐道的,便是一瓶酒身后的来自时间的背书。
2011年,窖藏1988销售5个亿。
2012年,窖藏1988销售15个亿。
在习酒公司内部,关于走浓香之路还是酱香之路的激烈争执,至此烟消云散。至少,贵州人接受了他们的全新酱香单品。
至此,在赤水河流域,继飞天之后,又一个超级明星单品诞生了。
它的酒体,包含上千种天然的芳香物质。
它的身后,是习酒之神,习酒人心底永远敬畏和尊崇的酿造精神:初心不改,持久不变。
“我时常想起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精彩,精彩到足以照亮赤水河边的黑夜。”在回顾习酒历史时,钟方达无限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话。
习酒之神,正是由赤水河边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所创造。
两只斟满的杯子,安静地放在张义的面前。
一杯是窖藏1988,一杯是陌生的君品习酒。它们的身后,是器型相仿的两个酒瓶。
酒瓶的器型,源于铜鼓,它是是西南青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器物,常用于宴饮乐舞、集会祭祀等场合。
随着窖藏1988逐渐进入贵州省内外的千家万户,这个器型也被人们所熟悉。
一面铜鼓,被千万滴甘露从瓶里面敲了8年,又被酒客们的手从瓶外面敲了8年,它终于被敲打成了一轮月亮。
君品习酒的瓶子,形如满月,质如美玉。
她把两只酒杯依次送到鼻尖,再浅嘬一口,细细分辨着从香气到口感的每一个细节。窖藏1988,还是一年前初遇时的那一杯。而君品习酒,有着她熟悉的蜜香,但似乎更圆润,更丝滑,充满文士之气。
这是2019年的一天,茅台娘子张义,决定追随习酒公司,开始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让她最终下决心的,就是这款君品习酒。
“我从来没有遇到一款如此喜欢的酒,我想,我的体验,也会是许多对酒有鉴赏力的人士的体验吧。”几年后,谈到当时的选择,她说。
其实,重新创业何其艰难。十几年前,在更喜欢浓香型酒的重庆,这个遵义女子带着强烈的家乡情怀开始推广茅台。经常遇到的情况是,人们在交流之后,小声问她:“你这里有浓香酒吗?”
当年的经历,她现在重新经历了一遍。不同之处在于,她更明白的是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她有了在酒业拼搏十多年后的洞察力和自信。
2019年,习酒的酱香酒在重庆销售2500万元。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2亿。
“你们是怎么完成习酒在重庆的破局的?”我曾经好奇地问过张义。
“靠品鉴!”张义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因为好酒不怕喝。”她又补充道。
“看到贵州人喜欢习酒,我就知道它在重庆也会起来的。”张义的先生在一旁用观察家的口气说。
“君品习酒在重庆表现如何?”我突然想起张义喜欢的这个单品。
“2020年,销售1吨。2022年,销售10吨。”张义淡淡地说。
五月炎热的一天,习酒集团的封坛酒库一角却十分清凉。
全程参加君品习酒研发过程的酒体设计师何开萍,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酒体设计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同时也要看自己的家底,比如有多少库存老酒、基酒,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能实现多大量产,等等。”
包括何开萍在内的习酒公司技术精英倾巢而出,投入这款单品的设计中。
“我们的目标定得很高,在新的时代,要做中国高端酱香的新的标准之作。”她说。
新的时代需要什么?更有修养的人,更有修养的酒。
数十个方案之中,坐拥丰厚老酒的习酒团队,筛选着心目中最接近酒中君子的那一案。
君子语出孔子。孔子曾对弟子子夏说: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读《论语》,方知原来“儒”还分为两种—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君子之儒,代表着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经历漫漫千年,君子守信,君子如玉,终于从孔子的个人向往,成为我们时代的共识。
这不是对他人的要求,而是自己对亲朋好友和更多他人的承诺。只有这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更好地融合进全新的时代。
习酒人认为,关于君子内涵,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习酒的君子文化,正是来自传统文化中这些足以照亮人心的情怀和精神。
那么,君子的品质是什么?温润如玉,优雅柔和。如果从酒体来表达,那就是陈香舒适,细腻体净,醇厚圆润。
方案基本定型后,团队又用了半年的时间来进行细化、雕琢。
如果说,窖藏1988是向传统致敬,那么,君品习酒就是仰望未来。这不是豪赌,而是基于对国人饮酒趣味变化趋势的精准而及时的把握。
从痛快、过瘾的快意豪饮,到舒适、细腻的精致品鉴,这背后正是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观念和态度的变迁。
我到过国内很多知名酒厂,和何开萍的聊天,有一种陌生的舒适感。你会感到,你是在和咖啡师讨论咖啡豆产区和品种的细微区别,是在和茶艺师一起把握好茶冲泡带来的复杂香气。
讨论着酒的修养的人,其实也置身于一场不动声色的修炼之中。
三只杯子,放在我们眼前,分别斟满了窖藏1988、君品习酒和一款陌生的单品—“窖藏15年”。
“这是又一次盲品吗?”我笑着对张义说。
不过,这样的品鉴,谁能拒绝呢?
很容易就把窖藏1988挑了出来,在我的记忆里,这款酒有一丝舒服的烘焙香,这是它留给我的暗号。
“继续。”张义和同事们对我的表现很惊喜,鼓励我继续。
但是我陷入了本文开篇时张义遇到的那种犹豫。
我的犹豫,其实是来自事先知道其中有一款是成本更高的窖藏15年,它是否应该是君品习酒的升级版?
但是这两款酒中,极度丝滑的却只有一种,这才让我犹豫和困惑。
我想起了何开萍说过的无数妙论中的一句:“老酒比例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恰到好处,正好四两拨千斤。”恰到好处的,恐怕还是君品习酒吧,于是把丝滑、雅致而又绵韧有力的这一杯举了起来。
张义笑着为我解惑:“酒的价格或者说价值,是根据成本来的,老酒比例高永远有人喜欢。因为老酒可能不够少年气盛,但它的韵味是无法模仿的。”
我表示有一半赞成,于是重新拿起被我冷落了的窖藏15年,略带敬意地浅嘬一口,品味它的悠悠韵味。
我的一半不赞成,可能缘于个人的偏执。我偏爱永不能消磨的少年意气,不管是人,是文学作品,还是酒。
所以,尽管窖藏15年很可能会受到酒客里的鉴赏家们的追捧,但对我个人而言,它的风味和口感始终有点轻微的失衡,仿佛有着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缺口。
突然想到赤水河的一种神物,我一下子就沉默了。
我说的是二郎滩上也能找到的九香虫,此物又名瓜黑蝽,一种半翅目昆虫,青黑色,成人小指头大小,冬春时节喜欢藏于卵石下。李时珍以此物入药,载入《本草纲目》,而西南民众世代视为天赐美食—它炒熟后简直就是加强版的花生米,一旦闻过其香,终生难忘。
如果我要在酱酒中找一款单品配九香虫,那么窖藏15年的低调与此虫的奇香岂不是绝配!它那不引人注意的缺口,岂不是正好为九香虫而留!
赤水河边,天地之酿,岂止我们举起的这一杯,万物皆在酿造和美妙的安排中……
听我说罢,众人连声称妙,约好秋天来时,去习酒镇试试这一对绝配。
编辑:行云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