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06年2月
海天佛国观世音,大慈大悲菩萨情。
普济群灵潮音上,天花法雨二龟听。
佛顶顶佛期永寿,缘来瞻圣到梵音。
洛迦修炼能成道,众当行善勤修心。
作者注:这首诗,将普陀山一些著名的景点、典故、传说联结在一起了。游过普陀山的人,对这首诗较易理解,未到过普陀山的人,不容易理解,现依旅游资料做简要介绍:
1、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相传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到此居洞炼丹,故唐宋以前,普陀山被称为“梅岑山”。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传说在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萼(一作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铜观音菩萨回国。船从明州(今宁波市)出发,途经舟山莲花洋,数日风浪受阻,慧萼把三天来的遭遇推敲一番,恍然大悟“莫非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跪在观音菩萨像前祈祷说:“如果日本众僧无缘见佛,请菩萨指明方向,就在船到达的地方建寺供奉。”船至“潮音洞”旁,慧萼(一作锷)留观音圣像于居民张氏家中,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观音菩萨便与普陀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明嘉庆末期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已称此山为“普陀山”了。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唯普陀山临海,别称“海天佛国”。随着历史的发展,普陀山终于成为寺院最宏壮、香火最旺盛的国际佛教圣地。1982年,普陀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普陀山以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佛顶山寺)三大寺为中心,著名的莲洋午渡、古洞潮声、天门清梵、莲池月夜、法华灵洞、磐陀夕照、梅湾春晓、朝阳涌日、茶山夙雾、千步金沙、短姑圣迹、光熙雪霁普陀12景分布在普济寺景区、后山合兴景区、佛顶山景区、法雨寺景区、梵音洞景区、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紫竹林景区、洛迦山景区这九大景区之间。
普陀山常年香火不断,游客甚众,尤其是每年三天(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香会节,海天佛国更是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香游客汇聚于此,形成一年几度壮观的人文景象。
2、普济禅寺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禅寺的后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慧萼(一称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观音圣像于居民张氏家中,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建“不肯去观音院”。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从元朝开始几经毁坏几经修整、扩建,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赐“普济群灵”额和“普济禅寺”额, 遂更名为“普济禅寺”,寺名延用至今,主殿为大圆通宝殿,供奉观音大士。
3、法雨禅寺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世称后寺。全寺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初创于明代万历年八年(1580年),题名“海潮庵”。1594年改额为“海潮寺”,1606年朝廷赐名为“护国镇海禅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建大殿时,赐“天花法雨”额和“法雨禅寺”额,因而改称“法雨禅寺”,延用至今。
4、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岛东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
5、二龟听法石,在西天景区。传说观音说法,龙王派两只龟来听法,两只龟听法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龟。
6、佛顶山主峰白华顶,又称菩萨顶,居群山之中,出众岭之巅,为全普陀最高处。伫立于此,仿佛置身飘渺仙境。
7、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寺主供释迦牟尼佛。寺前墙壁刻有“佛顶顶佛”四个大字。明代初创,名慧济庵。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83年)扩庵为寺。整个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刻在云扶岩上的“海天佛国”这四个大字比较有名,传说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
8、万寿桥为普济寺山门前海印池三座桥中的一座桥。在普济寺山门前有海印池,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东边一座拱桥为万寿桥,西边一座桥为瑶池桥。
9、梵音洞,在普陀山最东端。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大天然洞窟,洞岩犹如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梵音洞山色清幽,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如石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瞻圣阁”,又名“观佛阁”。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据说,有缘的人能见到。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10、洛迦山是普陀山东面的一个海岛,相传观音菩萨在洛迦山修行得道而成正果。
普济群灵潮音上,天花法雨二龟听。
佛顶顶佛期永寿,缘来瞻圣到梵音。
洛迦修炼能成道,众当行善勤修心。
作者注:这首诗,将普陀山一些著名的景点、典故、传说联结在一起了。游过普陀山的人,对这首诗较易理解,未到过普陀山的人,不容易理解,现依旅游资料做简要介绍:
1、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相传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到此居洞炼丹,故唐宋以前,普陀山被称为“梅岑山”。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传说在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萼(一作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铜观音菩萨回国。船从明州(今宁波市)出发,途经舟山莲花洋,数日风浪受阻,慧萼把三天来的遭遇推敲一番,恍然大悟“莫非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跪在观音菩萨像前祈祷说:“如果日本众僧无缘见佛,请菩萨指明方向,就在船到达的地方建寺供奉。”船至“潮音洞”旁,慧萼(一作锷)留观音圣像于居民张氏家中,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观音菩萨便与普陀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明嘉庆末期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已称此山为“普陀山”了。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唯普陀山临海,别称“海天佛国”。随着历史的发展,普陀山终于成为寺院最宏壮、香火最旺盛的国际佛教圣地。1982年,普陀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普陀山以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佛顶山寺)三大寺为中心,著名的莲洋午渡、古洞潮声、天门清梵、莲池月夜、法华灵洞、磐陀夕照、梅湾春晓、朝阳涌日、茶山夙雾、千步金沙、短姑圣迹、光熙雪霁普陀12景分布在普济寺景区、后山合兴景区、佛顶山景区、法雨寺景区、梵音洞景区、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紫竹林景区、洛迦山景区这九大景区之间。
普陀山常年香火不断,游客甚众,尤其是每年三天(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香会节,海天佛国更是灯火通明,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香游客汇聚于此,形成一年几度壮观的人文景象。
2、普济禅寺为普陀山寺院之首,又称前寺(相对于法雨禅寺的后寺)。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唐朝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慧萼(一称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载归本国,舟过潮音洞附近遇风涛,留观音圣像于居民张氏家中,称“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在张宅故址梅岑山凹建“不肯去观音院”。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诏改建,赐额“宝陀观音寺”。从元朝开始几经毁坏几经修整、扩建,清代康熙年间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赐“普济群灵”额和“普济禅寺”额, 遂更名为“普济禅寺”,寺名延用至今,主殿为大圆通宝殿,供奉观音大士。
3、法雨禅寺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世称后寺。全寺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初创于明代万历年八年(1580年),题名“海潮庵”。1594年改额为“海潮寺”,1606年朝廷赐名为“护国镇海禅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建大殿时,赐“天花法雨”额和“法雨禅寺”额,因而改称“法雨禅寺”,延用至今。
4、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岛东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观音院下入海处。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明以后则多去梵音洞叩求观音大士显灵。
5、二龟听法石,在西天景区。传说观音说法,龙王派两只龟来听法,两只龟听法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龟。
6、佛顶山主峰白华顶,又称菩萨顶,居群山之中,出众岭之巅,为全普陀最高处。伫立于此,仿佛置身飘渺仙境。
7、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位于普陀山佛顶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寺主供释迦牟尼佛。寺前墙壁刻有“佛顶顶佛”四个大字。明代初创,名慧济庵。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83年)扩庵为寺。整个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刻在云扶岩上的“海天佛国”这四个大字比较有名,传说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
8、万寿桥为普济寺山门前海印池三座桥中的一座桥。在普济寺山门前有海印池,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东边一座拱桥为万寿桥,西边一座桥为瑶池桥。
9、梵音洞,在普陀山最东端。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大天然洞窟,洞岩犹如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梵音洞山色清幽,苍崖兀起,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嵌横如石桥,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两陡壁间架有石台,台上筑有双层佛龛,名“瞻圣阁”,又名“观佛阁”。佛家信众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据说,有缘的人能见到。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10、洛迦山是普陀山东面的一个海岛,相传观音菩萨在洛迦山修行得道而成正果。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