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之错——诗写的读史札记

作者: 2022年04月12日09:56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错”,有包括失误、失去、杂乱、差、不对以及
打磨玉石的石头等九种含义
文帝刘恒请他做太子刘启之师
刘启成了景帝,他成为当然的智襄
当然以打磨“玉石”的“石头”自诩

缺乏政治经验与智慧的他
面对在“无为而治”国策中日益座大的刘姓藩王
不屑于文帝“温柔支解”方略1
刘景帝二年,他上疏了
“灭此朝食”的《削藩策》
信任将“策”升格成“令”
“逼”出叛乱的吴楚七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七国联军
他手忙脚乱,又出两大昏招——
景帝御驾亲征,他留守京城
把安全留给自已,危险甩给景帝
借机请诛政敌袁盎
理由是袁盎曾为吴国丞相
说吴王不会造反

得此消息,袁盎紧急求见刘启
一段陈词让刘启“恍然大悟”2
丞相、中尉、廷尉乘机联手
将他想落在袁盎脖子上的刀
重重地切入了他穿着朝服的腰

他一而错,再而错,三而错
将打磨“玉石”之“石”的错
演变成失误之错,过错之错
而最深层之错、根本之错
是他热衷于不熟悉的“大事”
害了自己和家人
毁灭了多平民百姓家业

注1:面对日盖座大的诸藩王,刘恒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将大王国分裂成中王国,分中王国为小王国,国小力弱,难成气候的策略,并成功将齐王国一分七,赵王国一分为二。只是刘恒早逝,未能将此策进行到底。汉武帝用源于此策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同姓藩王座大问题。

注2:袁盎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准奏。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