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细腻出意境,出入自如书哲思——于海棠《世间微微的甜》赏析(原创)

作者: 2022年02月01日19:05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观察细腻出意境,出入自如书哲思
——于海棠《世间微微的甜》赏析
痴 山
一叶落,知天下秋。雨后,深秋,冷空气刚过。诗人漫步在小城的烟雨公园。满眼都是树,满眼都是秋:请读原诗:
朴树在凋落叶子,大叶女贞
把一束束果实
隐秘在浓绿的枝叶间
而此刻
小叶黄杨没有了往日的蓬勃
紫藤,黑松,枫杨
那些瑟瑟的站立,很快就要凝固成
灰雀虚无的背景
色彩斑斓,层次清晰。朴树,鲁南并不常见,大叶女贞,应该是南方树种。至于紫藤、黑松、枫杨,都是观赏树木吧。在滨州,想来这些树,也只有公园里常见。春、夏、秋、冬形态,多少也该有些差异。若非观察细腻,又怎能描绘出油画般的质感。
如果仅是纤细入微的描绘,再细腻,又岂能超过绘画?如果仅是借景生情,恐怕音乐更适合些。而诗歌,作为最重抒情的文学体裁,从某种视角切入,这哲思理意,着实忽略不得。而该诗最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在客观抒写与主观抒发之间的自如转换。请读诗句:
一些事物低过了流水
那些高处的果实把甜蜜
交给命运
天上的云朵交换着洁白
万物懂得相互珍惜。
天地一体,神与物游。该是作者一瞬间的感受和体悟吧?佛家叫顿悟。创作称灵感。总的来说,还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或者说,绝大多数顿悟,都建立在渐悟的基础之上。澄明清澈时刻,感觉天有些凉了。“什么是此刻?万物又将去往哪里?”读此,自然想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恍惚之间,思想天衣无缝的化入。景境,也便有了哲思的深度。
想着想着有些累了“疲倦,犹如路旁的小野菊”。此处,再次自如移入主观感受。噢,昨日邻居送来的无花果,糯软,细腻,红里透黄,有点微微的甜。无花果,鲁南一些品种,通常大暑即开始有果成熟,边成熟,边结果。深秋游园,神清气爽。人世间,事不如意常八九。微微的甜,足矣。
初读此诗,久不写诗评,本不打算动笔。一则作者观察细腻,主客观转换十分自如。二则,这些天读三亚服毒、归于大海的少年刘学洲,从三个月大被亲生父母出卖,父母用卖孩子的钱,办了场隆重的婚礼。到养父母意外,姨母意外,再到步步荆棘的短暂人生。初读新闻,冷得真打寒颤。细细想来,如果这个社会能给刘学洲微微的甜,或者刘学洲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给予他的微微的甜。年仅17岁(一说十五岁)生命,又何至于殒落于人间。
2022年1月28日晚
附:于海棠 《世间微微的甜》

朴树在凋落叶子,大叶女贞
把一束束果实
隐秘在浓绿的枝叶间
而此刻
小叶黄杨没有了往日的蓬勃
紫藤,黑松,枫杨
那些瑟瑟的站立,很快就要凝固成
灰雀虚无的背景
一些事物低过了流水
那些高处的果实把甜蜜
交给命运
天上的云朵交换着洁白
万物懂得相互珍惜,这是深秋的
烟雨公园,我们踩着碎石子
铺成的小路蜿蜒向前
昨日冷空气带来的降雨
使我们竖起衣领
秋日寂静,人间无言
我们小心翼翼踩着尘世的虚空
在两棵花楸树下,眺望落日的消散
什么是此刻?
万物又将去往哪里?
疲倦
犹如路旁的小野菊
想到昨日,邻居送的无花果
它的甘甜在唇齿间,让你回味世间的甜蜜
在深秋的傍晚让你懂得
尘世,让我们微微伸出手
人世还有温暖让我们在静静体味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