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夕阳西下时,万州城遍地余晖,独漫步滨江大道。远眺三峡平湖,浩渺碧波荡漾,舟楫穿梭往来。近看堤树,枯枝败叶,满目凋零。忽见石栏外荆棘丛,竟有梅花迎风绽放,一抹红绿伸展江岸,平添湖光山色美景。我不由联想黄庭坚和他的咏梅诗:
“梅蕊触人意,冒寒开雪花。
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这是他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赴宜州贬所,途经衡阳,为花光寺长老给曾公卷画作《水边梅》而题写的。梅蕊馨香撩动人心,冒寒开出雪白花朵,可晚风从水面刮起,花瓣洒落汀州沙上。诗对那些与梅有着同样品格的亲朋好友一生不屈,结果贬的贬,死的死,所剩无几,饱含惋惜之情,寄托深切怀念。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等,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治学严谨,为官清正,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但在生前,执守不阿,屡遭谪贬。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新党排斥他,从参与编修的《神宗实录》寻章摘句,以“诬毁先帝”罪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例避亲嫌,又移至戎州。谪居六年,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安分守己,艰苦度日。受文字狱影响,他不敢多作诗文,潜心研习书艺。直到哲宗去世,徽宗继位,蔡京等被罢官,他的命运才有转机。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2月,蒙恩东归,路过南浦,即今万州,故友、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应邀游览饮宴,当场挥毫泼墨,写就质朴优美的记游短文,感叹“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邬,林泉之盛,莫与南浦争长也”,表达对巴山蜀水的热爱和眷恋。后成摩崖石刻流传至今,清代曾国藩评此碑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不过,黄庭坚觉得局势不稳,并未奉诏复官。他毫无兴趣进京任职,然而又需要养家糊口,不得不上表请求改官,且暂住荆州等候答复,后调整为太平州知州。他到任仅九天,又因党事被黜。与他不和的赵挺之时任副宰相,颇有权势,宠信的湖北路转运判官陈举忌恨黄庭坚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而不肯允其署名,便诬告他在文章中“幸灾谤国”,致使开除官籍,流放宜州。失去俸禄,生活重陷困顿,更甚于在蜀期间。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朝廷对元祐党人的禁锢开始松动,令内移永州,以改善处境,任命送达,他刚病逝。
无独有偶,三十七年后,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遭受秦桧等诬陷入狱,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而四年前,即1101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领袖苏轼也在历经政治打压和挫折磨难后病逝大赦北还途中。为什么最优秀人物总不得好死?或许皇家怕他们触犯自身利益,借助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予以钳制,乃至不惜纵容奸臣和小人暗中迫害。倘若恶有善报而善有恶报,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扼杀本国精英,当外敌入侵时,你凭何以取胜?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正如辛弃疾逆境豪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西山碑》仍保存万州区高笋塘流杯池碑亭内,黄庭坚已闻名世界,苏轼、岳飞等也流芳百世。尽管命途多舛,曾如落花飘逝,在梅的韶光里,难免枯黄槁瘦。
华灯初上,寒风凛冽,我继续环湖行,越走越有精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