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为人民写诗 为时代放歌

作者:吴志菲、余果   2021年12月24日 10:39  光明日报    702    收藏

F2985949-E8BE-4E92-A3A1-5EA3F835CF3C

贺敬之 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开。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对此,曾出席首次文代会的贺敬之老人深有感触。他深情地说:“我是吃延安的小米,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是延安人民培养了我。”言语中流露出对第二故乡人民的感念。至今,贺敬之家里的书架上仍挂着一块小手绢,那是一件旅游纪念品,手绢上印的是延安宝塔山。

1940年4月,不满16岁的贺敬之与三位同学相约到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我不知道当时的想法怎么那么强烈,走,到延安去,一定要到延安去!”

奔赴延安途中,贺敬之写下了组诗《跃进》:“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幕/猎人跃进在深处/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而我们四个/喘息着/摸索向前方……”

到延安后,贺敬之吃到了人生中第一顿饱饭,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尽管生活比较艰苦,学习也比较紧张,可总觉得充实,有使不完的劲”。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后,毛泽东又到鲁艺做了一个演讲。“毛主席站在篮球场中央,身穿带补丁的旧军装,脚穿与战士一样的布鞋,面前摆放着一张小桌,开始对鲁艺师生讲话。”谈到这个话题,贺敬之的思绪仿佛又飘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搬个小马扎坐在人群第一排,离毛主席很近。”

听了毛主席的讲话,贺敬之对“人民的文艺”“革命的文艺”有了系统的认识,而“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让他感触最深。接着,他下农村,进部队,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民间文艺的甘露,尤其对陕北一带的民间秧歌、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大生产运动期间,贺敬之被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深深感动,仅用一天时间便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南泥湾》的歌词,深深地鼓舞了抗战中的全国军民。

当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传到了延安。鲁艺打算将其创作成剧目,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让当时才20岁的贺敬之负责剧本写作。“我太年轻了,当时不太敢接受这活儿,担心写不好。”

贺敬之出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或许白毛女故事的有些情节与个人的身世契合,在执笔写《白毛女》剧本的时候,他的情感也像戏剧般高潮迭起,喜儿的悲惨命运变成密密麻麻的汉字挤在他的稿纸上。贺敬之每写完一幕,作曲就开始谱曲,接着导演和演员试排试演。由于连夜苦战,身心俱疲的贺敬之累倒了,住进医院。丁毅接过笔杆,写完了最后一幕“斗争会”。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时,正值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首长都来了。贺敬之对首演时的盛况记忆犹新:“演出时,我负责拉大幕,演到高潮,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时,中央领导人和观众一起起立鼓掌,现场哭声一片。”

《白毛女》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被誉为“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当年,延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飘荡着《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儿》等经典唱段的旋律。后来,歌剧《白毛女》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如今再次谈及《白毛女》,贺敬之总是反复强调那是“集体创作”,他本人只是其中“普通一兵”。

新中国成立后,贺敬之多次回到第二故乡延安。1956年3月,贺敬之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为了抒发当时的心情,他用信天游的方式写下长诗《回延安》,一边流泪写一边吟唱,一夜无眠。后来,《回延安》传遍大江南北。1982年冬,贺敬之第二次回延安,看到延安拨乱反正后的新气象,心里甚是激动,创作出新古体诗《登延安清凉山》:“我心久印月,万里千回肠。劫后定痂水,一饮更清凉。”

除了上述诗歌,他还创作出《又回南泥湾》《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反映了人民心声,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从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贺敬之转以短小的旧体诗抒发自己抚今追昔之思、忧国忧民之情,并整理出版了《贺敬之诗选》《贺敬之诗书集》《贺敬之文集》。他的诗歌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生活的重大问题,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强音,而不去咏唱那些与时代大潮无关的小悲伤、小欢喜。

1949年7月,25岁的贺敬之参加首次文代会。那次会议,把旧社会很多人瞧不起的艺人看作人民艺术家。从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文艺工作者的地位越来越高,待遇越来越好。不过,近些年其中一些人忘记了初心使命,离人民越来越远。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文艺工作者发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号召。97岁的贺敬之老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将这殷殷嘱托听得进去、记在心头,在创作中真正“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4.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5.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9.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10. 以诗为媒,以文会友 | 《散文诗》“桃江 · 竹海”专辑征稿盛大启幕,让世界听见你的诗篇!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把诗歌带回家
  4. 当千年鼓乐碰上现代诗——中外诗人观赏大唐芙蓉园鼓乐表演
  5. “文明会有不同,但诗歌让我们得以沟通”——中外诗人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西北大学
  7.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8. 中拉诗人共写一首诗献给秦岭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 | 艾诺依访谈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诗歌座谈会在京举行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