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七十年代,边塞山城的落后,现在的人们是无法想象的。
那个年代,山城没有煤气,没有电,也没有煤炭供给。 一个家庭的烧水做饭,全靠柴薪。所以柴薪的多少,在某中程度上就成为衡量一个家庭生活状况的标志。而取得柴薪的唯一途径,是去二、三十公里外的山坳或戈壁滩上,人力採挖山柴,然后用驴车运回。
那时,机关企业管理严格,职工的自觉性也高,所以,打柴一般都集中在星期天(当时只有星期天休息)。
每次打柴,都要提前三、四天做准备。主要是借车、借驴、请人、准备绳索、工具、膳食等。晚上三、四点出发,回到家时又是晚上一、两点钟。
山城毛驴数量有限,而且又是顽皮孩子特有的玩耍工具。好不容易借来的毛驴,即便锁在房间,那些顽皮的孩子们得知后,也会从窗户中弄出去,当“小轿车”,去荒郊野外骑赛致兴。架子车也只有有数的几辆,一到星期天,需要者就扎堆,即便将架子车锁住,也有被盗走的危险,这倒不是大人们的所为,而是那些年幼孩子的无知,因为架子车也是他们可以戏闹的工具。所以到了晚上,户外一有响动,就要赶快出去探望,即使这样,有时候也会发生架子车真的被盗走的事,搞得一家人心神不宁。
一架子车柴火,返回时,不是全程是上坡路(去戈壁滩打柴返回),就是全程下坡路(去山里面打柴返回)。上坡路一头驴拉不动,只好由人全程拉纤。下坡路,坡度大,驴坐不住,人必须全程在车后面用绳索拽着。
戈壁滩上打柴,夏天,骄阳似火。待到柴火装车就绪,人早已腹空咽干。但是,有的时候,等到你饥渴难忍,去喝水和充饥时,才发现毛驴已将带来的水和烤饼吃喝了个净光。所以,带着饥饿上路,是常有的事。
边关初试弱冠龄,欲索柴薪云路征。
脚力常窥顽稚取。轮车时见绣帷惊。
寒星和汗迎燕阵,伏日当纤送轧声。
待到唇烟催腹动,水囊皆空懒驴清。
脚力常窥顽稚取。轮车时见绣帷惊。
寒星和汗迎燕阵,伏日当纤送轧声。
待到唇烟催腹动,水囊皆空懒驴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