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人生的伴侣

作者:寒山雪村   2021年04月02日 14:12      1816    收藏
 诗歌,人生的伴侣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叶嘉莹先生一生写诗、说诗、教诗,她是深悟诗词之美好、高洁的,“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关系。”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也有这样的偶遇,“今宵剩把银缸照,尤恐相逢是梦中”,至此处,真的是如梦如幻,如醉如痴。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诗骚以来,古典诗歌即有“言志”、“载道”的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诗词承载着传统知识分子对理想人格、浩然正气、图强精神的追求。古希腊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林语堂甚至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甚至“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当然也有人对诗词歌赋不屑一顾,以为不过附庸风雅而已。但诗歌确可使你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世界里保持从容和淡定,锤炼出卓然不群的品格和意志,得意时不忘乎所以,失意时不妄自菲薄。身居高位,则时时自励“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身陷困顿,也始终坚信“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雷”。

  “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总书记如是说。

  清人叶燮云:“有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反观亦然,有第一等真诗的灵魂,必然有第一等的襟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与我如浮云”,诗歌是心灵最好的慰藉。在诗歌高邈宽宏的意境中,情感会归于平静,心灵会得到安抚,诗人或者歌咏者随之进入一种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浑然忘我,陶然忘机的境界,不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和眼前的苦乐,不再困惑与眼前的彷徨无助。这是真的自由境界、自在境界。南怀瑾先生说,“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上帝来个见证。”林语堂先生则认为,诗歌简直就是中国的宗教,“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的作用,使人类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和美感,对自己同类或者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就这样,与诗歌晨昏相伴,忧乐相知,久而久之,诗歌遍布你的每一个毛孔,每一寸肌肤,流淌在你的血液里,转入到你的基因中,升华成你的灵魂,你的精神。于是诗歌已不再是你的伴侣,而是与你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你就是诗,诗就是你,举手投足间皆是诗风诗韵。至此,你与谁都不争,与谁争你都不屑,功名对你也不再重要,一切得意失意也难以激起心中的涟漪,你已达到或者超过了宗教的境界,只是尽情地徜徉在诗情诗意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任凭时光流逝,亦不知老之将至——

  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3. 四海共鸣 诗耀星河——记“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开幕式
  4. 吴思敬|《百年新诗学案》总序
  5. 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杭州隆重启幕
  6. 安琪:“海事,不再是一个假设”——读张于荣海洋题材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
  7. 徐贞敏|为了所有先我们而来的诗人:《爱丽尔集》译后记
  8. 诗歌“不轻易赞美这世界”,赞美爱、悲悯、勇气与正义
  9. “诗歌点亮白塔”主题诗歌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10.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