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个文学作家的理性素养 陈泽亮(安徽)
作者:陈泽亮 2021年03月09日 09:28
393 收藏
浅谈一个文学作家的理性素养
陈泽亮(安徽)
经常看到有不少所谓的知名作家给一些年轻作家的版书撰写序言。
说实在话,看过之后,我感觉有不少的序言还真写得不怎么样。
问题出在哪呢?
就是理性素养很差。
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没有思想。整篇序评下来几乎都是碎片化的原文拼装堆集,没有自己的立意。
二是没有思维。整篇序评下来几乎都是想到哪,扯到哪,没有自己的线索。这种现象在诗歌序评中尤为突出。在我看来,一个人能不能被称得上真正的作家,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那就是让其写一篇诸如工作计划或工作总结之类的实用文就可判断其够不够格了。因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广大读者的楷模。遗憾的是,许多人写一点诸如诗歌之类的形象东西还可以,反正不管其真假、不管其正歪、不管其好坏,一般人也看不明白。但是,我们从其所写出的序评中就可对其真正的水平略知一二了。
三是没有思路。整篇序评下来,我们找不到其所评述作品的精准切入点,看到的只是全面出击,泛泛而谈。读者看后,不但没有得到方法启迪,反而心里更加迷茫。
这种理性素养很差的现象在当今一些自称为作家的人身上广泛存在。
一个真正的文学作家在强化自己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还应提升哪些理性素养呢?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理性素养急待提升。
一是视野上的贯通化。
文学是人学。
人学是综合性学科。
因此,这种贯通是多线条的。
可以是时间上的纵向贯通,也可是空间上的横向贯通,还可是学科上的融合贯通。
二是角度上的多元化。
我们既可从唯物史观来评述,也可从文明史观来评述,还可从现代史观来评述,又可从社会史观来评述,更可从全球史观来评述。
三是方法上的具象化。
就是对所评述作品有落实、落细、落小的糸列化解构方法。
作家的素养提升永远在路上。
写于二O二一年三月八日十八时零一分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