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在叩问我们
作者:子空 2021年02月05日 09:46
750 收藏
诗 人 在 叩 问 我 们
——读子空《我的手》
施远方(青年评论家)
我的手始终是我的手吗/它们表达过你的表达吗/它们防不胜防吗/它们总在别处吗/它们无懈可击吗/它们洗涤过它们的污迹吗/它们拥有过它们的枪管吗/它们可以安然入梦吗/它们喜欢过一页空白的纸吗/它们决定过我的生死吗/它们总是伸缩自如吗/它们关了前门又开后门吗/它们清洗了双脚又弄脏了脸吗/它们暴露过隐藏过吗/它们忏悔过疼痛过英雄过吗/它们仅仅是一个人的手吗/它们的长短有不同的意义吗/它们的身份决定着一切吗/我的手始终是我的手吗 (子空《我的手》,《诗刊》2001年第9期)
这是一首非常全面的、叩问心灵的作品。整首诗全是问题,代表了人生如哲学般的无限追问。每个问题就代表着一堆困惑和怀疑。疑惑是与生俱来的,生命就是一串永远在求解的问题推动前行的巨石,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生命不息疑问不止。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写就以来,每个文人或许都在上下求索,追寻真理之光。诗即是思,思考的价值永远大于答案,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答案。许多伟大的思考,恰好是找不到答案的。子空秉承了诗人叩问心灵和世界的中国诗歌传统。
《我的手》像是在给自己画一个圆,第一个问题和最后一个问题,终点即是起点。我读完的第一感觉是,这就是圆满。诗人问了很多问题,其实这里面没有任何问题,所有问题本身就是答案,每个答案既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这首诗的提问,还可以更多些,也可以再少一些,一千个问题也好,一个问题也罢,其实无所谓多少。有人说,这是一首警世诗。我倒觉得子空是一名灵魂歌手,他的每一首诗都有警醒灵魂的作用。这一首同样如此。和单一的警诫世人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之流的道德规劝相比,这首诗的一句句,构成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一首非常全面的、叩问心灵的作品。随意看几句。“它们洗涤过它们的污迹吗/它们拥有过它们的枪管吗”,和其他问题一样,这两句同样上下不相连各自独立。洗涤污迹,洗过也罢没洗过也罢,污迹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为什么要清洗,是自觉自愿还是被督促强迫?何为污迹,怎样的印迹才算是污迹?由谁来定义污迹是污迹,又有谁来定义该不该洗该如何洗,洗到什么程度算是干净……拥有枪管,为什么要拥有枪管,为谁拥有为谁使用?枪管如何使用,为什么要使用?没有枪管又如何?枪管是什么……问题是无限的。思考能够带动思考,问题只会引发问题。读这样的诗,让我不安。它在审视自己,也仿佛在审问每个人。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这首诗是我读过的子空的第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名高二学生,刚开学,学校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里,所有报刊都是最新的。2003年底上大学时,一位非常优秀的写作老师、著名作家为我们讲授了这首诗歌,见到熟悉的诗句,我翻开我的诗歌摘抄本,念着这首诗,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照着《诗刊》抄写着,老师听到我的声音还以为我能背。其实我根本背不出来,很多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我都背不出来。但是不影响这首诗带给我的震撼。我忘记了当时老师是如何解读的了,当时的讨论不算激烈,很多人一语不发。但也有一些同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我说,读这样的诗歌,我想说的话很多,但我选择了沉默。我忘了老师如何点评我的观点,我记得他说了一个佛教典故:“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个典故我在佛经中是见过的,印象深刻。子空的这首诗,不也是如此吗?大千世界的万千问题,不过是一个终极问题。邰丽华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春晚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国甚至全世界,我们看到的美,是数不清的手整齐划一而又变幻莫测,为之叹为观止。然而,千手观音在佛教界早已形成,佛教胜地有不少千手观音的塑像。我们看到的雕塑、舞蹈,名称相同,感受却不一样。子空的这首诗,形式上如同雕塑,意境上却是舞蹈,它让我们的头脑浮想联翩,就像一只只观音之手在我们的脑海里进行开示启迪。打开这首诗歌慢慢读,我们能看到一切。是的,一切。
( 此评论发表于《云南日报》2020年12月5日第6版)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