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浩诗《我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赏析
作者:木铭 2021年02月05日 09:45
9510 收藏
张定浩诗《我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赏析
杨超群
笔者与诗人张定浩未曾谋面,但读过他的一些诗,其中一首《我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印象尤为深刻。
全诗如下:“我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细雨中的月光,春天的冷/秋千摇碎大风/堤岸上河水荡漾/总是第二乐章/在半天的房子里盘桓/有些水果不会腐烂,它们干枯成/轻盈的纪念品/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怀抱热望/夹竹桃掉落在青草上/是刚刚醒来的风车/静止多年的水/轻轻晃动成冰/我喜爱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教我沉默。”
这首诗充满了无理而妙的理趣,同时表达理趣的意象运用比较到位,既很好地表达了诗意又延伸拓展了诗意。如果要给这首诗分节,可以分两节,每节均以“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领起,即开宗明义,统领每节内容,又作进一步加深,全诗有一种对称美。
中国传统文化说美,总的意思,是不尽,留有余地。它充满辩证法,讲究不持盈,把握盈与亏的临界,主张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留有想象空间,与西方注重黄金分割、明暗分布是有区别的。张定浩很好地运用了这一美学理念。
细雨中的月光肯定不皎洁,它是朦胧的。春天的冷,是“乍冷还寒”,是“水暖鸭先知”,是冷逐渐消减而温热逐渐增长的。秋千摇碎大风是反写,大风摇荡秋千,河水也只是荡漾。这几句是写有月亮且细雨飘濛和风吹拂的春夜,它并不彻底,既朦胧又跳跃,既清晰又迷茫,符合春的特征,也暗指人的情怀,整体氛围营造的很好。“总是第二乐章/在半天的房间里盘桓”,这两句比较抽象。“第二乐章”,无疑代表一个未到极致的阶段。“半天的房间”,很有意味,房间无所谓全天、半天,它一年四季都在那里,半天只有可能是与人相关的活动时间。“我”在干什么呢?为什么只有半天呢?还有半天在干什么呢?它给人想象空间。大约“我”的心态是持半的,对这房间是有一点嫌恶的,对这关住某些想法的笼子是有些反感,并不完全喜爱的。同时,也暗指心中对某种情感的依存度和承受度,是处在一种不完全充分的状态,也许半天刚好,或者半天就够了!“有些水果不会腐烂,它们干枯成/轻盈的纪念品”,这一句很隐秘,读起来比较晦涩。毫无疑问的是,这里的水果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水果。凡属水果都会腐烂,不管其如何新鲜饱满,那么不会腐烂的是什么呢?是心中的情感。它由充盈逐渐干瘪、萎缩,它失去了丰满的内容,徒存形式,但仍然没有腐烂!
“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又领起了后面八句。这一部分比上一部分深刻。“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既鲜活又凝固的时间,既热烈又内敛的光芒,很好地表达了一种含蓄蕴藉的体验。“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在怀抱热望”,这是全诗的诗眼,体现出不舍不弃,永远在路上,始终充满希望的情怀。“我”并不满足,永不言弃,但选择多样,这是一种不彻底的人生追求,也是一种不彻底的精神状态。说穿了,就是不僵化,不模式化,是灵动的,是充满活力的。“夹竹桃掉落在青草上/是刚刚醒来的风筝”,和“秋千摇碎大风”是一样的,属于正话反说,逆向表达。夹竹桃花叶正掉落时才像风车,会旋转,掉在地上不会旋转,那怎么是刚刚醒来的风车呢?也许它是从一种迷晕的状态中摆脱出来了吧。水永远在运动中,怎么会有“静止多年的水”,是心静如水,熄灭了内心的火焰,才会“轻轻晃动成冰”。如果是大风浪,那是绝对不会象冰的。同样,心中情绪大起大落,就不会克制在一种静止凝结的状态,它就会奋张,会喷薄。最后一句,“我喜爱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教我沉默”,很好归结、收束了全诗。这是一种打断,也是阻止,阻止向生活彻底的浮躁靠近。沉默就是一种不彻底,就是适可而止,不走向极端。
在文章前面说过,诗的结构是对称的,在意象运用上也注重对称。如:细雨中的月光,春天的冷;第二乐章,半天的房子;干枯的水果,琥珀里的时间;微暗的火,静止的水与晃动的冰等等。它使得诗思更集中凝炼,表达更清晰。同时,诗意涵盖范围宽,现实和历史的关联较深,充满理趣,是一首彻底的“不彻底”的好诗。(2016年2月23日)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